Hello,大家好,我是卡卡媽,一周不見甚是想念,這裡是【寶媽有話說】,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的寶媽又遇到了什麼樣的育兒困擾呢?
卡卡媽你好:
我感覺孩子經常把我的話當成耳旁風,甚至有的時候我根本都沒法做到跟他好好說話,加上他要是又哭鬧,撒潑,我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其實,說心裡話,平時我操心家裡和工作的事情都已經非常勞心勞力了,現在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出現了障礙,嚴重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卡卡媽能給我點建議。
卡卡媽在讀到這封來信的時候,內心很受觸動。曾經,卡卡媽也遇到過和孩子溝通不暢的情況,導致親子關係一度惡化。但是,通過慢慢梳理自己的心態,我也逐漸讓自己的心態回歸平和,於是認真分析了跟孩子溝通出現矛盾的原因。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發火,進而導致爭吵。爭吵之後,又會因為心中的不快,通過不停地嘮叨發洩出來。最後,強迫孩子去接受和聽取我們的意見,結果就會讓我們和孩子之間鬧得很不愉快。 後來,朋友推薦給我一個超級實用、管用的溝通法則—拉波波特法則,用了這個法則之後,孩子竟然神奇地聽話了。
這條法則用四條清晰的步驟告訴我們,如何溝通才能避免和孩子的爭吵。
第一步,將孩子的觀點複述一遍,讓孩子意識到,我們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孩子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孩子認為我們足夠理解他。
第三步,告訴孩子,從這些認可的觀點中我們看到了什麼,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第四步,我們提出自己反對的觀點,並給出充足的理由。
我們就以孩子在超市走累了,想要媽媽抱抱作為例子來更深入理解下這個法則。 首先,當孩子對我們提出了想要抱抱的要求之後,我們將他的觀點重複一遍,我們可以這麼說,「哦,寶寶是想媽媽抱抱呀。」 接下來,我們要表達出來對於孩子足夠的理解。告訴他「寶寶,你是不是走累了啊?」 第三步,我們要肯定孩子的感受,「咱倆逛了這麼久,確實是挺累的」,讓孩子知道媽媽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換位思考。 最後,我們再提出不抱孩子的觀點,可以這麼跟他解釋,「媽媽也累,而且手上還拎著東西,沒法抱你呀。寶貝,再堅持一小會,咱們馬上就上車了。」
有了前面三個步驟,複述—理解—認可的鋪墊,當我們再對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時,他會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到一種反省的狀態。這種情況之下,雙方就很容易達成共識了。 此外,卡卡媽還有兩個小小的建議,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的話,我們要採用直截了當的方式跟孩子說他能聽懂的話,用直接信息讓彼此之間的溝通更清晰。還有,一句話裡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信息,因為說的太多太複雜,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和捕捉到大人說話的意圖。因此,總結起來就是我們應該運用簡單、直接的話跟孩子進行交流。 我們常常以為溝通就是說話,但是這種想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溝通的本質是雙方要能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所以家長們不能只從自己的願望出發,發洩情緒、吐槽嘮叨,這只會阻礙溝通,甚至使對話變成對抗。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才能讓我們和孩子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