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孩子的人,應該都被一個問題困擾著,那就是自己沒辦法跟孩子好好說話。平時出現了什麼問題,自己要是跟孩子好好說,孩子聽完就忘,根本就記不住。看到孩子這樣,自己難免會有些火大,不自覺地就要跟孩子吵上一架。
家長的脾氣本來就很差了,孩子們的脾氣也不怎麼好。要是被家長訓了一頓,孩子也會有小脾氣,可能會不吃飯,也可能會把家裡的東西砸壞幾件,用這種行為表示自己的不滿。
生活當中,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的。畢竟溝通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哪怕我們都已經成年,開始工作了,可能也未必知道該怎麼跟別人溝通。
當然了,家長也不必太擔心,這個問題還是有解決方法的,那就是要學會「拉波波特法則」。這個法則能讓家長知道一些溝通技巧,更好地跟孩子進行交流。
內容一:要學會聆聽。家長們所謂的溝通,基本上就是自己在說,讓孩子單方面地聽著。這樣的溝通其實是不平衡的,孩子會感覺自己被壓制,所以態度自然不會太好。
要是想好好跟孩子溝通,那麼家長就要學會給孩子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聆聽一下孩子的看法,然後再考慮該怎麼繼續說。
內容二:明白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有的時候,孩子們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很可能說出來的話跟他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家長們不要著急跟孩子生氣,先問問孩子到底是不是這麼想的。
內容三:從對方的觀點中找到值得認可的地方。家長在聽完孩子的想法之後,要從中找到一處值得被認可的點,無論這個點是什麼,家長都要表示自己認可,並且表揚孩子。
前三個內容,其實都只有一個效果,那就是為之後的行為做鋪墊。要是家長上來就否定孩子的看法,那孩子自然會炸毛,哪裡還聽得進去家長的話。要是家長先肯定一下孩子,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內容四:將否定的話,改為疑問句。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只要自己不認同孩子的看法,就會直接說:「你這樣不對!」別說孩子了,就算是家長自己聽到這種話,可能也多少有些生氣。
而家長要是將那些否定的話,改成疑問句,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說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按照你的看法,要是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接下來家長就會跟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要是解決不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
首先,家長要懂得傾聽,允許孩子有小脾氣。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不要制止他,要先讓孩子把心中的不滿發洩出來,然後再傾聽一下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問清楚他生氣的原因。
只有知道了原因,家長才能更快地找到應對的方法。要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生氣,只是一味地不讓孩子發洩,那麼孩子會憋壞的。
其次,嘗試著讓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了問題的時候,家長們總是習慣性地給出一個解決方案,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案來做。可實際上,孩子要是不認同這個方案的話,就會跟家長有了矛盾。
與其這樣,家長不如將權利交給孩子,讓孩子嘗試著去解決問題。要是努力了之後他們還是沒辦法,自然就會來跟家長求助了。
最後,家長要尊重孩子。想必很多家長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在不恰當的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有的時候孩子放學剛回家,迎接他的不是家長的擁抱,而是一堆嘮叨。
本來就覺得很累的孩子,聽到了這些話之後,怎麼可能會態度良好呢?聰明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先吃飽飯,好好休息一下,等他的心情比較好了,再跟孩子溝通,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矛盾了。
家長想要跟孩子好好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是不懂得這些技巧,恐怕再怎麼聽話的孩子,都可能會跟家長吵上一架。家長要注意,當周圍有很多人的時候,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都要足夠尊重孩子。要是一定要立刻批評孩子的話,可以先帶著孩子去一個人比較少的地方,這樣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