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唱反調,親子關係衝突,啟動「溫暖法則」,讓兩代人達成共識

2021-01-08 敖爸聊教育

引子

人人都知道親子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可以說,親子關係如何決定了孩子教育的成敗,因此,親子關係的構建和經營應該是我們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

但我們不能不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親子關係中的衝突似乎在所難免,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衝突,就是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經常不一致,或者說是孩子經常不按照我們設計的「劇本」走,於是就引起了雙方在選擇和決定上的衝突。相信有很多家長對此感觸特別深。

當然,這裡所說的家長和孩子兩代人之間的意見不一致,與那種單純不聽話的熊孩子的情況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更多的是涉及孩子日益增強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不斷完善的思考力,在某種程度上,只要我們處理得當,這種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也不全是壞事,相反對孩子的成長還大有裨益。

以往兩代人的衝突經常成為難以打開的死結,比如家長認為孩子故意唱反調而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等等,大都和家長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有關。作為家長,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能否改變心態,通過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來解決雙方在觀念和選擇上的意見衝突。

大家或許會在想:孩子和我唱反調,我還要賦予他選擇的權利,這豈不是讓我以後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啊?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與我們意見不同恰恰是一個人的成長信號,這證明孩子正在日趨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人。從孩子的成長來說,孩子需要我們陪同他練習「同意與不同意」的人生功課,養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合理表達不同意見的能力,也為在未來順利跨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01 雙方意見不一致並非親子關係的死結,而是一場教育契機

作為家長,在面對雙方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表達和接受彼此之間的「同意和不同意」。在我看來,家長與孩子意見不一致並不是親子關係的死結,而是一場難得的教育契機。

實際上,越是厲害、懂教育的家長,越會讓孩子擁有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允許孩子擁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諸多好處的。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這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

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有想法、有主見,而一個毫無主見和想法的人,很難想像他會做出怎樣的成績。

很顯然,一個有自己想法和主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優秀人才。當孩子在用自己的思考去挑戰別人的想法的過程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朝夕相處的父母的想法,我們有義務去幫助孩子突破不敢表達想法的心理障礙。

第二,這是一個自然發展規律。

當孩子生活環境在不斷改變時,他必然會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孩子到了幼兒園和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和新的工作單位時,就再也不會有人像爸爸媽媽那樣遷就自己。因此,讓孩子儘早練習在面對不同意見時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在為自己將來打造一份核心的溝通和交往能力。

第三,這是一個讓親子雙方彼此加深了解的互動機會。

孩子與家長意見不一致,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場觸及思想碰撞和情感的互動交流,有助於親子雙方彼此之間加深了解。

第四,愛和尊重的前提是允許雙方持有不同的意見。

解決與孩子的意見衝突的關鍵不在於家長「是否同意」孩子的意見,而在於如何用一個恰當的方式同意或者不同意孩子的不同選擇。

一方面,家長不濫用權威迫使孩子同意,使得孩子長大後失去獨立的意志和靈活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底線,不隨便放任孩子「野蠻」成長,讓孩子誤以為只要蠻不講理,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就是過猶不及。02 啟動「溫暖法則」,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與我們交流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與我們交流,甚至接受我們的正確意見呢?這裡有一種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

心理學中的「溫暖法則」也被人稱之為「南風效應」,而「南風效應」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與北風比誰的威力大,它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吹下來,誰就是勝方。

北風一出手就是颳起巨大的刺骨寒風,想著要把行人的衣服給狠狠地吹下來,可是行人因為寒冷,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最後再也吹不下來了;而南風呢,它緩緩地吹出暖風,行人感到很溫暖,於是紛紛脫掉外套。結果不言而喻,當然是溫暖戰勝了寒冷,南風贏了北風。

這則寓言給我們傳遞出一種育兒觀,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同意見時,要把刺骨的「北風」改為溫和的「南風」,這樣才能讓他們願意在「南風」中不知不覺地藏起「鋒芒」,與我們探討各自不同的想法和選擇。

03 四個拉近與孩子不同想法的溝通技巧

理解了「溫暖法則」之後,我們還要學會啟動「溫暖法則」的四個溝通技巧,在順應孩子內在需求的同時,也讓孩子與我們的意見逐漸靠近。

技巧一:深挖孩子不同選擇背後的真實目標和興趣

在孩子當面表達不同意見和選擇時,家長不要急於採用立場問題來看待他們的不同,諸如冒出「是孩子想與家長作對,還是孩子讓家長下不了臺」這些容易造成對立、「拉仇恨」的主觀想法。相反,家長要去深入了解孩子的選擇背後可能隱藏著家長不了解的目標和興趣,這樣才能知己知彼。

技巧二:把對孩子的說教改成共情

無論孩子的想法和家長有多不一致,家長都儘量不要對孩子說教,更不宜對孩子採取指責式的批評和侵入式的命令。大人對孩子喋喋不休的說教等做法,只會招來孩子的反感。

實際上,我們大人只需要一個「小動作」,就可以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深入探討下去,求同存異。這個「小動作」就是「共情」,「共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哪怕不認可自己的意見,雙方立場也不是敵對的,這有助於孩子打開心結,願意和父母深度溝通下去。

技巧三:借用談判策略,讓孩子看到利弊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還可以借用生活中談判的策略,讓孩子看到一件事情、一個舉動的利和弊。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大雨天,本來要穿雨鞋才能出門,可琪琪因為喜歡那雙新買的漂亮小皮鞋,想穿著新鞋子上學。媽媽不讓女兒穿新皮鞋冒雨上學,可是愛美的琪琪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非要穿著出門不可。此時,發生了媽媽和女兒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媽媽的關注點是擔心孩子的皮鞋被淋溼而生病,可女兒的關注點是想要愛美穿新皮鞋,所以她對雨天這個事實視而不見。最終母女倆因為意見相左而開始爭執起來,弄得一地雞毛。

如果這位媽媽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這種情況,我相信結果會大不一樣。

這位小姑娘的關注點不就是愛美嗎!媽媽可從女兒的關注點來說:「寶貝,這麼大的雨會把你的漂亮小皮鞋弄得髒兮兮的,同學們看到了也不會覺得漂亮呀,我們等到哪天天氣好轉之後再來穿新鞋好不好……」只要女兒的理解點從媽媽不讓我穿新鞋轉移到媽媽關心我的新鞋之後,她就不會再去計較誰對誰錯了。即使女兒最後接受了媽媽的意見,在她看來,這也不是為了服從媽媽的意志,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的新皮鞋,讓自己看起來更美,和自己當初的想法其實是一致的。

所以,家長可以借用談判策略,讓孩子認為家長與自己是一對利益共同體,這有助於雙方的意見互相靠攏。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跟你唱反調?面對親子衝突,家長要巧用「3R法則」
    和孩子溝通無效後,同事一氣之下把孩子的紙條撕了個粉碎,可是孩子卻並沒有變得與媽媽親近。「我每天伺候你吃喝,你就這麼對我的嗎?」同事大罵孩子是白眼狼,而孩子也不甘示弱「你眼裡只有成績,我不想活在你的監視之下!」母子倆誰都無法說服對方,怒氣衝衝的兩個人便開啟了冷戰。顯然孩子與父母唱反調的情況並不少見,親子衝突更是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發生得越來越頻繁。
  • 借用大人物的談判法則,助力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和孩子達成共識
    在爭取和孩子達成共識這件事上,我覺得可以用《基辛格談判法則》中一句話來描述:家長要試著去影響孩子的想法和結論,並試著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進而達成共識。書中強調,在談判時要&34;看戰略看全局、&34;觀戰術觀細節。我認為,回歸到孩子身上,就是要&34;關注孩子成長、&34;聚焦親子關係。
  • 家庭關係中總會有親子衝突,面對親子衝突,巧用3R法則應對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衝突,家庭中也不例外,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大部分家長都只會覺得是孩子不聽話,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呢?
  • 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擁有這種知識體系的人,能夠越來越接近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只是,這種知識體系僅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教育是一件複雜的事,因為孩子的成長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等都在試圖用一種確定性來引導和教育出一個既遵守規則,又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的孩子。
  • 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巧用「拉波特法則」,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活案例」,如果父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的話,將大大減少孩子哭鬧的現象。事實上,爸爸在第二次溝通中就失去了耐心,雙方不僅沒有達成共識,而且爸爸說話的口氣還給孩子帶來一種壓迫和不安全感,導致孩子哭鬧起來。說到底,這還是溝通不暢導致失敗的問題。說到和孩子的溝通,相信會有不少父母覺得這是小菜一碟的事情,能夠輕鬆搞定。但實際上,和孩子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別講究教育技巧。溝通的本質就是雙方達成共識。
  • 朵娜法則(DORA RULE):如何妥善處理孩子任性引發的親子衝突?
    絕大多數父母都有過被孩子的任性氣瘋的經歷,那麼,到底有沒有一套好的辦法來妥善解決這類一地雞毛般的親子衝突呢?    控制型媽媽:會強迫孩子聽自己的,絕不慣著孩子的任性,實在講不聽了,就直接動手了,總之必須開車去。    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傷害孩子的感受系統以及親子關係,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病態適應」。    放任型媽媽:會強迫自己聽孩子的,答應孩子的一切(有理沒理的)要求。
  • 如何養育叛逆孩子?「魚缸法則」助力重建親子依戀關係
    「魚缸法則」助力重建親子依戀關係睿智的作家冰心說過:「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的生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大多已經得到滿足,而愛和歸屬需求主要表現為親子關係,我們要運用好「魚缸法則」,助力重建親子依戀關係。
  • 親子衝突(四)||如何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收藏
    前面我們介紹了親子衝突產生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正負面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一、如何預防?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尋求幫助專業的事去找專業的人做。當衝突你嘗試過且無法解決的時候,可以向老師、學校、心理輔導中心或者心理醫生尋求幫助,找到衝突發生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調節家庭關係當家庭關係發生問題時,要及時調節,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尤其是父母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和睦,則孩子積極陽光;夫妻關係不睦,則孩子敏感自卑。
  •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影片為觀眾展現的一次典型的親子間的行為衝突,伴隨著痛斥、謾罵、侮辱、體罰,衝突的雙方都承受了巨大的肢體傷痛與心靈蹂躪。我想即使事後父親道歉反省,但也無法彌補衝突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那種殘酷窒息的畫面,有多少孩子會銘記一生啊。
  • 《P.E.T.父母效能訓練》:親子共贏,解決親子衝突的黃金法則
    解決親子衝突,成了父母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家庭相處的必修課。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博士撰寫的《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親子衝突的方法,提供了一套黃金法則。 本文,將從親子衝突的產生,日常生活中錯誤的解決方法,以及解決親子衝突的黃金法則三個方面來闡述,為焦頭爛額的父母提供一套切實可用的方法。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發生過親子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錯了地方,那麼就很難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著孩子長大,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會越來越厲害。
  • 《狗十三》:家庭教育中解決親子衝突,家長要學會應用「3R」法則
    ,親子衝突是一個親子關係需要調整的信號 影片中,完美演繹了幾個親子衝突的表現形式:①語言衝突:爸爸告訴李玩「愛因斯坦」跑丟,李玩追問:「那你們去找了沒有?」伴隨著拉扯、痛斥、謾罵、毆打,典型的身體衝突情節展現出來。而激烈情緒釋放結束後,家長又體現出後悔懊惱,這往往也是身體衝突之後家長的表現情緒。但是即使家長懊悔道歉,這種身體衝突的傷害也會給孩子造成身心的雙重傷害。 青春期親子衝突是親子關係需要調整的信號。
  • 《狗十三》:家庭教育中解決親子衝突,家長要學會應用「3R」法則
    青春期是親子衝突的高發期。在這個階段,是從家長支配孩子到雙方相對平等的狀態轉換階段。這個時期親子關係處於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隨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們在思維和意識方面都有了變化,有以下幾點:1、思維意識獨立性增強。
  • 孩子愛唱反調?深層原因或是「白象效應」在起作用,試試對症下藥
    ,總想著「特立獨行」,因此,他們開始喜歡和父母唱反調,認為這樣就足以表達自己的獨立和個性。而對待孩子這種總想「唱反調」的性格,父母其實也不必操之過急。太急切的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而利用「白象效應」,則可以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 父母教養衝突易傷害孩子
    如果夫妻關係不好,那麼家庭功能的正常運轉就會產生問題。如果夫妻之間經常因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而起衝突,那麼無形中將破壞家庭的和諧及夫妻的感情。況且每次為孩子的問題而起衝突時,雙方又非常容易流於意氣之爭,將子女問題演變成發洩對另一半的不滿,這就更會影響家庭生活品質與夫妻的感情,因為對方會認為你早就積蓄了很多不滿的情緒,只不過是找理由借題發揮而已。
  • 自從用了神奇的「拉波波特法則」,孩子竟然「聽話」了
    其實,這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溝通」環節,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如果你和孩子總是出現溝通障礙、無效溝通,或者根本不知道怎麼溝通,那麼,我推薦給你一個超級實用、管用的溝通法則——拉波波特法則。媽媽其實想表達的只是,拎著東西很累,沒有辦法抱孩子,讓孩子自己走。可是,不加處理的龐雜信息被媽媽說出來之後,孩子非但沒有自己走,反而大哭起來。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呢?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
  •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我們都知道,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每一個為人父母者,也都在很努力地想要和孩子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只是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常常是事與願違。姑且不說有部分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奔波在外,對孩子的照顧有所忽略;單是那些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噓寒問暖的父母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常是雞飛狗跳,彼此不懂對方的心。
  • 如何解決親子衝突和矛盾,父母需要正確的處理方法
    因為父母對孩子一味地訓斥,孩子不顧一切地從樓上跳下;因為孩子的不服管教,父母氣得跳河輕生;更有甚者拔刀相向,弄得你死我活。類似的親子衝突和矛盾,仿佛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演著,相愛相殺,苦不堪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因為平時缺乏正確的處理親子關係的方式方法,才會導致所謂的「屢教不改」式的拉鋸戰。他今天不聽話,你說教一番只是平息了暫時的緊張關係,看似相安無事,但問題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就好比一座冰山,冰山之上的雪化掉了,但冰山之下的巖漿依舊在湧動。所以,作為父母不要試圖用導致問題產生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不破不立,一切先要從反思和改變自己開始,學會觀察-聆聽-共情-溝通-共識。
  • 孩子和你唱反調,「真理」永遠掌握在家長手裡嗎?
    別先急著焦慮,孩子唱反調不一定是壞事孩子總和父母對著幹,其實是父母和孩子在爭奪一種權力:這件事誰說了算。在實際生活中,越是有主見的父母,越是容易陷入孩子「唱反調」的死循環。因為越是成功有主見的父母,越無法接受孩子們唱反調的突變。
  • 我們該跟孩子達成共識:誰對聽誰的
    我們能不能跟孩子達成這樣的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的疑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思想,有獨立意識,連我家三歲的寶寶都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他要跟家長要一個理由。所以,雖然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生活規矩和做事規則的義務。但是,前提是要讓他心服口服地去遵守。怎麼讓他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