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人都知道親子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可以說,親子關係如何決定了孩子教育的成敗,因此,親子關係的構建和經營應該是我們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
但我們不能不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親子關係中的衝突似乎在所難免,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衝突,就是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經常不一致,或者說是孩子經常不按照我們設計的「劇本」走,於是就引起了雙方在選擇和決定上的衝突。相信有很多家長對此感觸特別深。
當然,這裡所說的家長和孩子兩代人之間的意見不一致,與那種單純不聽話的熊孩子的情況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更多的是涉及孩子日益增強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不斷完善的思考力,在某種程度上,只要我們處理得當,這種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也不全是壞事,相反對孩子的成長還大有裨益。
以往兩代人的衝突經常成為難以打開的死結,比如家長認為孩子故意唱反調而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等等,大都和家長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有關。作為家長,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能否改變心態,通過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來解決雙方在觀念和選擇上的意見衝突。
大家或許會在想:孩子和我唱反調,我還要賦予他選擇的權利,這豈不是讓我以後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啊?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與我們意見不同恰恰是一個人的成長信號,這證明孩子正在日趨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人。從孩子的成長來說,孩子需要我們陪同他練習「同意與不同意」的人生功課,養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合理表達不同意見的能力,也為在未來順利跨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01 雙方意見不一致並非親子關係的死結,而是一場教育契機
作為家長,在面對雙方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表達和接受彼此之間的「同意和不同意」。在我看來,家長與孩子意見不一致並不是親子關係的死結,而是一場難得的教育契機。
實際上,越是厲害、懂教育的家長,越會讓孩子擁有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允許孩子擁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諸多好處的。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這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
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有想法、有主見,而一個毫無主見和想法的人,很難想像他會做出怎樣的成績。
很顯然,一個有自己想法和主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優秀人才。當孩子在用自己的思考去挑戰別人的想法的過程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朝夕相處的父母的想法,我們有義務去幫助孩子突破不敢表達想法的心理障礙。
第二,這是一個自然發展規律。
當孩子生活環境在不斷改變時,他必然會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孩子到了幼兒園和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和新的工作單位時,就再也不會有人像爸爸媽媽那樣遷就自己。因此,讓孩子儘早練習在面對不同意見時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在為自己將來打造一份核心的溝通和交往能力。
第三,這是一個讓親子雙方彼此加深了解的互動機會。
孩子與家長意見不一致,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場觸及思想碰撞和情感的互動交流,有助於親子雙方彼此之間加深了解。
第四,愛和尊重的前提是允許雙方持有不同的意見。
解決與孩子的意見衝突的關鍵不在於家長「是否同意」孩子的意見,而在於如何用一個恰當的方式同意或者不同意孩子的不同選擇。
一方面,家長不濫用權威迫使孩子同意,使得孩子長大後失去獨立的意志和靈活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底線,不隨便放任孩子「野蠻」成長,讓孩子誤以為只要蠻不講理,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就是過猶不及。02 啟動「溫暖法則」,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與我們交流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與我們交流,甚至接受我們的正確意見呢?這裡有一種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
心理學中的「溫暖法則」也被人稱之為「南風效應」,而「南風效應」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與北風比誰的威力大,它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吹下來,誰就是勝方。
北風一出手就是颳起巨大的刺骨寒風,想著要把行人的衣服給狠狠地吹下來,可是行人因為寒冷,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最後再也吹不下來了;而南風呢,它緩緩地吹出暖風,行人感到很溫暖,於是紛紛脫掉外套。結果不言而喻,當然是溫暖戰勝了寒冷,南風贏了北風。
這則寓言給我們傳遞出一種育兒觀,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同意見時,要把刺骨的「北風」改為溫和的「南風」,這樣才能讓他們願意在「南風」中不知不覺地藏起「鋒芒」,與我們探討各自不同的想法和選擇。
03 四個拉近與孩子不同想法的溝通技巧
理解了「溫暖法則」之後,我們還要學會啟動「溫暖法則」的四個溝通技巧,在順應孩子內在需求的同時,也讓孩子與我們的意見逐漸靠近。
技巧一:深挖孩子不同選擇背後的真實目標和興趣
在孩子當面表達不同意見和選擇時,家長不要急於採用立場問題來看待他們的不同,諸如冒出「是孩子想與家長作對,還是孩子讓家長下不了臺」這些容易造成對立、「拉仇恨」的主觀想法。相反,家長要去深入了解孩子的選擇背後可能隱藏著家長不了解的目標和興趣,這樣才能知己知彼。
技巧二:把對孩子的說教改成共情
無論孩子的想法和家長有多不一致,家長都儘量不要對孩子說教,更不宜對孩子採取指責式的批評和侵入式的命令。大人對孩子喋喋不休的說教等做法,只會招來孩子的反感。
實際上,我們大人只需要一個「小動作」,就可以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深入探討下去,求同存異。這個「小動作」就是「共情」,「共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哪怕不認可自己的意見,雙方立場也不是敵對的,這有助於孩子打開心結,願意和父母深度溝通下去。
技巧三:借用談判策略,讓孩子看到利弊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還可以借用生活中談判的策略,讓孩子看到一件事情、一個舉動的利和弊。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大雨天,本來要穿雨鞋才能出門,可琪琪因為喜歡那雙新買的漂亮小皮鞋,想穿著新鞋子上學。媽媽不讓女兒穿新皮鞋冒雨上學,可是愛美的琪琪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非要穿著出門不可。此時,發生了媽媽和女兒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媽媽的關注點是擔心孩子的皮鞋被淋溼而生病,可女兒的關注點是想要愛美穿新皮鞋,所以她對雨天這個事實視而不見。最終母女倆因為意見相左而開始爭執起來,弄得一地雞毛。
如果這位媽媽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這種情況,我相信結果會大不一樣。
這位小姑娘的關注點不就是愛美嗎!媽媽可從女兒的關注點來說:「寶貝,這麼大的雨會把你的漂亮小皮鞋弄得髒兮兮的,同學們看到了也不會覺得漂亮呀,我們等到哪天天氣好轉之後再來穿新鞋好不好……」只要女兒的理解點從媽媽不讓我穿新鞋轉移到媽媽關心我的新鞋之後,她就不會再去計較誰對誰錯了。即使女兒最後接受了媽媽的意見,在她看來,這也不是為了服從媽媽的意志,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的新皮鞋,讓自己看起來更美,和自己當初的想法其實是一致的。
所以,家長可以借用談判策略,讓孩子認為家長與自己是一對利益共同體,這有助於雙方的意見互相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