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唱反調?深層原因或是「白象效應」在起作用,試試對症下藥

2020-10-05 崔氏育兒堂VIP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反叛期。這個時候,孩子們會變得自我意識強,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而且還會對父母的教導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容易產生叛逆的想法。

特別隨著他們的身心逐漸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中,他們周圍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導致思想也越來越複雜。有時候老師、家長善意的提醒和教育,在他們眼中都是強制的約束。

認為自己已經成熟的孩子總想表現出與他人的不同之處,總想著「特立獨行」,因此,他們開始喜歡和父母唱反調,認為這樣就足以表達自己的獨立和個性。

而對待孩子這種總想「唱反調」的性格,父母其實也不必操之過急。太急切的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而利用「白象效應」,則可以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孩子為什麼喜歡「唱反調」

1.獨立意識逐漸增強

當孩子的心智逐漸成熟時,他們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多,思想也會越來越複雜。他們對許多事情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像過去一樣一味地聽從別人的指揮。

儘管孩子的一些行為的確欠妥,而且他們自身的判斷力也並不準確,但這仍然無法阻擋他們想要獨立成熟的心理狀態。

2.家長教育方式不當

一些家長意識到了孩子的反叛,但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成長成熟。有些孩子的行為在他們眼裡只是不聽話,難以管教,甚至有點自暴自棄。因此,家長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往往比他們自己更強硬。企圖以比孩子更加強硬的方式對孩子造成一定震懾作用。

3.親子之間缺乏溝通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因此會導致對孩子疏於陪伴、管教和溝通。當交流減少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出現問題。家長是世界上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人,如果他們不願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感到孤立無援。兒童的反叛也可能只是想讓父母對他們多一些關心和關注,如果父母強加壓制,則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而最深層的心理原因,可能是「白象效應」

白象效應,也稱為白熊效應。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DanielWeigner做的一項實驗的結果。他要求參加者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在腦海中刪除與白熊一切的關聯。但參與者越想忘記,反而會記得越清晰。

事實上,「白熊效應」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夜深人靜該入睡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中總是在想著「早點睡著」「明天還要早起」,越是這樣想,反而越睡不著。或者我們需要對一件事情強化記憶,總是在想著「不能忘,不能忘」,結果還是忘記了。

越是不想去做的事,越是容易去做。由於這種行為在腦中不斷強化,使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去做這種事。理解了白熊效應,再來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其實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唱反調」。

家長該如何利用「白象效應」來引導孩子呢

1.理解孩子的行為和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都是希望能夠感受到愛與關懷,當孩子成長到了某一階段,就想讓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一樣對待,希望父母給予自己尊重,減少對自己的責罰。但多數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認為用暴力解決才是最好的辦法。

家長的生活經驗比孩子更豐富,所以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很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和支持。假如父母能體諒孩子,孩子就不會那麼喜歡唱反調,性格也會更和善。和父母逐漸達成共識,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2.積極引導,避免提及不良行為習慣信息。

用「你可以速度再快一些」來代替「別磨蹭」,用「吃一些水果對身體更高」來代替「你不許吃零食」,這樣的方式來指導孩子,孩子的腦海中就不會頻繁出現那隻「白熊」。很多時候,孩子並非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有哪些,但就是缺乏了一種讓他們保持行為正確的指令。

3.將指令「具體化」

家長在指示孩子時不要太籠統。過於寬泛使孩子無法理解或不知道如何去做,孩子就會選擇「聽不見」,甚至還會因為不明白指令的含義和家長頂嘴。

例如家長對孩子說「好好吃飯」,但孩子根本不明白怎樣吃飯才叫「好」,自然就會忽略這個指示。

但如果家長說:「吃飯時不要有太多動作,減少說話的次數,要儘量吃完不要剩飯」等等,孩子就會明白這個指令具體的意義。

總結‍‍‍

事實上,養育一個「順從」的孩子並不難,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孩子們喜歡唱反調的性格可能並非源於他們自己,而是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的交流中要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進。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不過,有些時候確實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唱反調還真的不是故意的。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
  • 孩子總愛「唱反調」?你可能被孩子「套路」了
    「唱反調」!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尊重孩子的選擇,培養起孩子的好習慣。妙招五,理解接納。愛孩子,從理解叛逆開始。理解與接納,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孩子為什麼會和父母唱反調?如果平常父母在家習慣用粗暴的言語來命令孩子或者打罵孩子,孩子就會用同樣粗暴的方式來對父母或是跟父母對著幹。
  • "白熊效應":孩子愛和父母唱反調,大多是因父母總說"不"
    周先生有一個兒子,平時特別調皮,總愛和父母唱反調。這不,周先生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就經常叮囑他,"你不要偷偷玩家裡的電器哦"。兒子雖然嘴上說著不會玩,但是背地裡卻趁著爸爸不在家鼓搗家裡的電器。
  • 寶寶不愛吸奶瓶?找對原因,「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後來聽其他寶媽說寶寶不吸奶瓶可以換奶瓶試試,還給我推薦了一款可麼多麼的寶寶奶瓶,我也是二話不說立馬就給她入手了一個,每曾想一開始寶寶倒還挺喜歡的,每次都能喝個30ml左右,可新鮮勁兒過後又不吸奶瓶了。之後我又斷斷續續地給她換了兩三個奶瓶,結果還是一樣,打那起我就乾脆放棄了,想說不吸就不吸吧,等你渴了自然會喝的。
  • 孩子不敢走出社交的第一步?或是焦點效應在起作用,可用3步引導
    不愛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孩子社交障礙的表現之一就是不喜歡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典型的不想與他人產生任何聯繫。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就是因為不願意和他人社交,也就是所謂的害怕社交。其實與他人分享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需要勇氣和信心的,當孩子認為這件事情費心費力,不願再去做的時候,自然就把自己關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不願再與外界交流,也就是不想踏出社交的第一步。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白熊效應」的作用1、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實驗。實驗一開始,丹尼爾·魏格納就明確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這些人腦海裡就立馬只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維自然反彈出來的結果。
  • 凡事都要反著來,孩子喜歡唱反調,不妨試試用「拆屋效應」改善
    最近學校不開學,孩子在家都要玩瘋了,這可把朋友給愁壞了,不停和我抱怨著:「你說這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呢?」聽完朋友的抱怨以後,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她家的孩子難以管教了。而對於孩子喜歡唱反調,凡事都要反著來的行為,家長不妨試試用「拆屋效應」改善。
  • 孩子做事總開小差怎麼辦?家長不用急,不妨試試「斯特魯普效應」
    做事總愛開小差,是很多孩子都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其實有時候很多事情在冥冥之中都是有關聯的。比如,對於孩子缺乏專注力這樣一個問題,家長可以適當的運用「斯特魯普效應」。所謂的「斯特魯普效應」,是來自心理學上的一個測試。
  • 孩子愛唱反調,硬碰硬不行,鬥智鬥勇才是上策
    通常對孩子「唱反調」的行為很多家長極為反感,認為孩子就是不聽話、就是愛抬槓。但有時候就是無可奈何。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還小的正常表現,不必過多的幹預,等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了。顯然這兩種做法並非是面對孩子愛唱反調這種狀況的完美解決方式。
  •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試試「以退為進效應」
    成長中的孩子,喜歡唱反調是天性。「門面效應」或「拆屋效應」,是指先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在遭到拒絕之後,退而求其次提出一個較小的請求,那麼這個小請求被答應的概率就會增大。這就是典型的「以退為進效應」,也是「拆屋效應」一詞的來源。這個效應起作用的原理在於「補償」心理。
  • 孩子和你唱反調,「真理」永遠掌握在家長手裡嗎?
    晚上等小米洗好澡,興致勃勃的地準備拿出新衣服給女兒試試,小米卻連連大喊:「退掉退掉!不要不要!」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像前幾天在吃飯的時候,菜剛上桌,米爸跟小米說菜很燙,要一會兒才能吃,小米堅持說不燙,就算燙到飯都吐了出來,也一定要堅持說「不燙」。
  • 孩子愛唱反調?看看這四個小方法,掌握後與孩子輕鬆交流
    最愛唱反調!!!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們到底為什麼會熱衷於唱反調呢?孩子唱反調跟孩子的情緒認知發展期有關,如果你的孩子兩到三歲左右,別擔心!這是個兒童重要的發展期。孩子兩歲到三歲左右,開始發展自主性,想要有掌控權,會開始迷上說『不要』,去洗澡?不要。那今天不洗澡,也不要?
  •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懂得「諷刺性反彈效應」,孩子對你言聽計從
    當父母提出讓孩子不要玩手機的時候,大腦會抓住一個指令性的詞語:不要玩手機。 當大腦對這項指令進行一定的分析時,它們必然會在腦部系統縈繞,所以孩子內心一直想像著這件事情。 因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媽媽對孩子說不要玩手機,但是他們會持續的表現出來玩手機的狀態,這也是大腦本身的作用而形成的。
  • 開學後孩子不願入園?分析深層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家長切勿急躁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原因,會較早地考慮將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樣既減輕了自己帶孩子的壓力,又能騰出時間工作。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以後,自己就能每天放心上班了。不同的學校是孩子不同的成長時期的最佳見證。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導讀: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是「反彈效應」在作怪,父母試試這樣做
    最近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位媽媽分享她與孩子的日常。這位媽媽前天帶孩子去遊樂園的時候,因為孩子比較新奇,所以經常亂跑亂跳的,媽媽沒有辦法就只能跟在他身後。但是孩子的精力非常充沛,大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慢慢的媽媽看孩子就覺得力不從心了。
  • 孩子閱讀理解讀不懂怎麼辦?弄清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語文閱讀理解不懂啥意思,一定要首先分析他不懂的原因,只有找對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提高語文閱讀理解的分數。一、原因分析:1、語文閱讀理解時,不認識字,不知道字的意思。很多小孩子因為小學沒有認真,或者小學識字量小,導致閱讀困難,一個個字就像一座座山,阻礙了孩子進入意義叢林的路。
  • 孩子學習自覺性低?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只能連兇帶吼的「逼迫」孩子學習麼?當然不是,父母們不妨試試鳥籠效應。詹姆斯果然成功的讓好友養起了鳥。鳥籠效應在生活中很廣泛,譬如,你去商場買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然後就很自然的又買了搭配的鞋子、包包。「鳥籠效應」對孩子的作用是什麼而鳥籠效應恰恰也可以運用到學習中,給予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即便是一個再獨立的人,都會存在著一點影響,所以我們只需要剛開始對孩子起到刺激的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
  •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
    孩子對父母為什麼會有一個很抗拒的一個過程,他們父母對著幹,父母越不讓幹什麼,孩子就偏偏要去幹什麼。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經歷吧,孩子慢慢的就開始不聽話了,跟家長一直唱反調,可孩子為什麼總要跟我們對著幹。其實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孩子這個活動能力慢慢他的加強了,他慢慢的有能力去活動了。他不像很小的時候,他的活動能力很弱。他那個時候各方面的知識在不斷的射入自我意識。
  • 經常和你「唱反調」的男人,不是不愛,而是愛已入骨
    經常女人要明白,經常和你「唱反調」的男人,不是不愛,而是愛已入骨。唱反調,讓你們的生活多了生動和笑容想要愛情經久不衰,要有相處不膩,無限生動的元素作基礎。那些無疾而終的愛情,不就是沒了新鮮感,有了乏味,才來不及成長,沒有了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