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反叛期。這個時候,孩子們會變得自我意識強,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而且還會對父母的教導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容易產生叛逆的想法。
特別隨著他們的身心逐漸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中,他們周圍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導致思想也越來越複雜。有時候老師、家長善意的提醒和教育,在他們眼中都是強制的約束。
認為自己已經成熟的孩子總想表現出與他人的不同之處,總想著「特立獨行」,因此,他們開始喜歡和父母唱反調,認為這樣就足以表達自己的獨立和個性。
而對待孩子這種總想「唱反調」的性格,父母其實也不必操之過急。太急切的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而利用「白象效應」,則可以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1.獨立意識逐漸增強
當孩子的心智逐漸成熟時,他們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多,思想也會越來越複雜。他們對許多事情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像過去一樣一味地聽從別人的指揮。
儘管孩子的一些行為的確欠妥,而且他們自身的判斷力也並不準確,但這仍然無法阻擋他們想要獨立成熟的心理狀態。
2.家長教育方式不當
一些家長意識到了孩子的反叛,但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成長成熟。有些孩子的行為在他們眼裡只是不聽話,難以管教,甚至有點自暴自棄。因此,家長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往往比他們自己更強硬。企圖以比孩子更加強硬的方式對孩子造成一定震懾作用。
3.親子之間缺乏溝通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因此會導致對孩子疏於陪伴、管教和溝通。當交流減少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出現問題。家長是世界上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人,如果他們不願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感到孤立無援。兒童的反叛也可能只是想讓父母對他們多一些關心和關注,如果父母強加壓制,則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白象效應,也稱為白熊效應。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DanielWeigner做的一項實驗的結果。他要求參加者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在腦海中刪除與白熊一切的關聯。但參與者越想忘記,反而會記得越清晰。
事實上,「白熊效應」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夜深人靜該入睡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中總是在想著「早點睡著」「明天還要早起」,越是這樣想,反而越睡不著。或者我們需要對一件事情強化記憶,總是在想著「不能忘,不能忘」,結果還是忘記了。
越是不想去做的事,越是容易去做。由於這種行為在腦中不斷強化,使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去做這種事。理解了白熊效應,再來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其實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唱反調」。
1.理解孩子的行為和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都是希望能夠感受到愛與關懷,當孩子成長到了某一階段,就想讓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一樣對待,希望父母給予自己尊重,減少對自己的責罰。但多數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認為用暴力解決才是最好的辦法。
家長的生活經驗比孩子更豐富,所以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很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和支持。假如父母能體諒孩子,孩子就不會那麼喜歡唱反調,性格也會更和善。和父母逐漸達成共識,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2.積極引導,避免提及不良行為習慣信息。
用「你可以速度再快一些」來代替「別磨蹭」,用「吃一些水果對身體更高」來代替「你不許吃零食」,這樣的方式來指導孩子,孩子的腦海中就不會頻繁出現那隻「白熊」。很多時候,孩子並非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有哪些,但就是缺乏了一種讓他們保持行為正確的指令。
3.將指令「具體化」
家長在指示孩子時不要太籠統。過於寬泛使孩子無法理解或不知道如何去做,孩子就會選擇「聽不見」,甚至還會因為不明白指令的含義和家長頂嘴。
例如家長對孩子說「好好吃飯」,但孩子根本不明白怎樣吃飯才叫「好」,自然就會忽略這個指示。
但如果家長說:「吃飯時不要有太多動作,減少說話的次數,要儘量吃完不要剩飯」等等,孩子就會明白這個指令具體的意義。
事實上,養育一個「順從」的孩子並不難,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孩子們喜歡唱反調的性格可能並非源於他們自己,而是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的交流中要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進。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