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自覺性低?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2020-10-20 新奇育兒

王女士家的孩子,真是讓她操碎了心。每每到了學習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總是搞得崩潰難熬。為啥?孩子的自覺性太低了!板凳上好像長了釘子,孩子就是坐不住,扭來扭去,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你以為他是在埋頭思考,誰知,他起頭來問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孩子自覺性低,習慣性開小差,令王女士頭疼不已,每次學習都是靠王女士的逼迫,才能乖乖的配合。這種一邊玩一邊學,學不了一會兒就想著玩兒的行為,真是令家長和老師無可奈何。

父母們恐怕都有這種感受,自家的孩子似乎總是不能把心沉浸在學習上,在學習這件事上的自覺性幾乎為零,總是需要老師、家長在後面推著,才能在學業上出點力,但這種效果並不明顯,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終歸是要學會自主學習,自覺學習。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沒有自覺性,也是很好理解的。畢竟,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相對枯燥、需要耗費精力的事情。而且,學習需要付出一段時間才能有所收穫,並不容易及時的得到正面的反饋,孩子的收穫性沒有那麼大,自然對學習不敢興趣。

那麼,我們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束手無策了麼?只能連兇帶吼的「逼迫」孩子學習麼?當然不是,父母們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故事的由來是在1907年,詹姆斯和自己的好友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兩人在某一次聊天時就打賭,詹姆斯對自己的好友說:「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讓你養一隻鳥?」好友聽完之後馬上回絕:「絕不可能,我從來沒有養鳥的想法。」

1907年的一天,從哈佛大學退休的詹姆斯教授和自己的好友在聊天,詹姆斯和好友打賭說:「你相信嗎?我可以讓你養一隻鳥。」好友聽完並不相信,因為他從未有養鳥的想法。

於是,詹姆斯便送給這位好友一個製作精美的鳥籠,好友把他當做一個不錯的工藝品,擺在了自己的家裡。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每當有客人來這位好友家做客時,看到這個空空的鳥籠都會問一句:「你養的鳥死了麼?」好友便一次又一次的向來客解釋,自己並沒有養鳥,那本來就是一個空鳥籠,但客人們對好友的解釋總是報以懷疑的表情。

終於有一天,好友厭倦了解釋,便真的買了一隻鳥,放進了這個籠子裡。詹姆斯果然成功的讓好友養起了鳥。

鳥籠效應在生活中很廣泛,譬如,你去商場買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然後就很自然的又買了搭配的鞋子、包包。

「鳥籠效應」對孩子的作用是什麼

而鳥籠效應恰恰也可以運用到學習中,給予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即便是一個再獨立的人,都會存在著一點影響,所以我們只需要剛開始對孩子起到刺激的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探索,去被其他東西所吸引,這也就是幫助孩子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方法。

鳥籠效應就是對付孩子學習自覺性差的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知識和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刺激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探索,去被其他東西吸引,這也就是幫助孩子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方法。


每年高考都會讓很多學霸展現在眾人面前,從對學霸們的採訪來看,我們會發現學霸們都喜歡讀書,有很大的閱讀量。讀書會打開孩子們的視野和思維,打破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接觸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好奇心也就越重,對這個世界也就充滿了探索欲望,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自覺性。

家長如何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學習

1。了解孩子的喜好,並激發喜好

人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喜歡釣魚,有些人喜歡寫作,有些人喜歡打麻將。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而且自己並不覺得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所以,我們要激發孩子的喜好,利用喜好的這種強大推動力。

2。設置孩子能力範圍內的目標

凡事過猶不及,對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耐心程度、意志力、專注力不如成年人,所以我們不要總想著一口氣吃成個胖子,那樣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設置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目標,讓孩子能完成獲得成就感,又不會因完不成而產生厭惡感、挫敗感。

中國有句很有智慧的古話,叫「不怕慢,就怕站」,進步小不可怕,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長久。現在孩子進步小,但要知道孩子的心智能力是不斷成長的,以後的步子會越邁越大,走的越來越好的。

3。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給他時間,是讓他穩紮穩打,從小養成認真仔細的做事風格,急於求成、毛毛糙糙,只會事倍功半,有量無質。同時,勞逸結合也很重要,要讓他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更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成長。孩子就像一個沒有定型的杯子,教育的作用是擴大杯子的容量,讓他有更大的承載能力,而不是往杯子裡填鴨式的去塞更多的東西。學習的能力比暫時的知識更重要。所以,不要用過重的壓力,把杯子搞壞。


給他空間,是讓他有思維的空間。孩子的思維較成年人更活躍、更跳躍,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中國人創造力較低,創新能力不足,就是忽略了對開放性思維的保護。例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忽然提到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這個問題真的與所做的事毫無關係麼?未必,很可能潛在的思維有跡可循,正是書上的那一句話令孩子想到了這一點。

家長如果能夠捕捉到這種思維的起始點,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再轉回來,比歇斯底裡的打罵,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孩子會出現這種這種現象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其實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很簡單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為此歡歡媽媽給孩子請了價格很貴的一對一家教,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孩子的長進卻並不明顯。孩子對於學習沒有興趣,這讓歡歡媽媽忍不住吐槽自家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不過雖然如此說,但是歡歡媽媽仍然很迫切地希望著孩子能夠有所改變,而歡歡的老師則表示「孩子很聰明,如果能夠在學習上多用用心,對學習感興趣那麼成績提上來不是問題。」其實當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興趣缺乏而煩惱時,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試試「鳥籠效應」,讓娃變得主動產生興趣
    如何讓孩子愛學習是令諸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其實,只要合理利用「鳥籠效應」,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愛上學習,自己主動去學習。利用&39;鳥籠效應&39;,孩子會主動去探索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或者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從而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去拓展和深入發展這種愛好。
  • 孩子學習別強迫,試試「鳥籠效應」,從此讀書學習再也不用愁
    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覺得讓孩子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當孩子的學習稍微有一點不好的時候就感覺很頭大,有些家長甚至採用一些強迫孩子學習的手段,但是這樣的 手段不僅不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感受到提升,反而會適得其反。
  • 孩子學習「老大難」?不妨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學習
    其他家長討經驗,寶媽才說原來自己用了「鳥籠效應」,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看到裡面的人都在看書學習,雖然剛開始兒子覺得不以為然,但是後來也開始不自覺地看起書來了。而家長把這種「鳥籠效應」應用到孩子學習這件事上,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鳥籠效應」,到底會有多大效應?
    這兩天讀到好多介紹「鳥籠效應」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認為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需要父母或老師吼著、逼著、催著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或老師試試「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鳥籠效應」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且提出的。詹姆斯的朋友不喜歡養鳥,他就送朋友一隻鳥籠,結果最終朋友買了一隻鳥養了起來。「鳥籠效應」給我們的啟發:當一個人獲得了一件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物品時,就會為了這件物品繼續添加更多的東西出來。
  • 孩子學習太被動,家長可以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鳥籠效應大概的意思就是:當你得到了一件東西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購買與之更多的東西。這個效應是由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的,有個人家裡放了一隻鳥籠之後,但是沒有放鳥,後來有一群人來了家裡之後,每次都會問這個問題,後來這個人實在受不了客人們的問題以及為了避免每次解釋的麻煩,就只能買只鳥放進去。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善用「鳥籠效應」,孩子愛上學習
    父母過於嚴格俗話說:「物極必反」,父母如果一味強迫孩子學習,不止無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反而會在父母喋喋不休之中對學習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的心理,因為外力的壓迫總是讓人覺得不舒服。,讓孩子產生父母喜歡的是學習好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本身。
  • 每天喊著孩子學習,為啥沒有用?心理學家:試試「鳥籠效應」
    朋友小孫的女兒小學二年級,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用小孫的話來說:「除了學習什麼都喜歡」。因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小孫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談話,夫妻二人也因為這件事情經常發生矛盾。無奈之下,只要孩子一放學,小孫就放下手裡的活兒,盯著孩子學習,寫作業。
  • 孩子學習不自覺?父母試試「鳥籠效應」,停止強迫孩子的不良行為
    壯壯是個非常調皮的孩子,他總是喜歡滿社區玩耍,不愛學習,每次都要父母把孩子抓回去監督他寫作業,在家的時候也是,只要不叫,壯壯是絕對不會主動去讀書的,因為壯壯對學習根本沒有任何興趣。鳥籠效應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且提出的,事情源於詹姆斯在退休之後和好友卡爾森的一場賭約,詹姆斯表示,自己一定會讓好友在不久之後養一隻鳥,結果卡爾森根本不相信,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養鳥的打算。幾天之後,詹姆斯在好友卡爾森的生日宴會上送給他了一個精美的鳥籠,從那之後,只要去卡爾森家裡做客的人,都會問卡爾森籠子裡的鳥是什麼時候死的?不管卡爾森怎麼為自己辯解?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我從以前開始就擔心女兒學習英語。 不管怎麼教,孩子的英語總是學不好。
  • 孩子學習不自覺?「鳥籠效應」能解決,父母不催不吼省心了
    原先不會自覺學習的孩子,每天都需要父母催著寫作業,吼著去看書,結果在這個效應的影響下,學習心態變得越來越好。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就奏效了。其實,「鳥籠效應」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哪怕一個人對一類事物並不感興趣,但是說的人多了,自己就會感興趣,或者做出人們期望的行動來。所以,把「鳥籠效應」用在引導孩子學習上,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鳥籠效應」產生的作用。>1、孩子玩手機等行為我們讓孩子去參觀優秀學生的教室與學習精神,並且告訴他們優秀的人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環境是這樣的,並設置相同的環境或者場景,讓他們體會與改變。
  • 孩子學習分心,父親竟安裝監控!聰明的父母懂得使用「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的力量。擅用鳥籠效應,引導孩子從心底接受、並願意主動去學習,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更廣泛,學習目標也會更明確。好的教育,是父母引導孩子利用環境發掘自我,是教會孩子善用鳥籠來實現自我。優秀的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
  • 孩子學習總靠盯?心理學「鳥籠效應」,再也不怕孩子學習偷懶了
    在育兒過程中,家長只要適當地運用好鳥籠效應,照樣可以幫助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一、 孩子學習總偷懶,巧用鳥籠讓他們主動學習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大部分原因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許多父母讓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往往都是命令的口吻。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但雖然孩子年紀的增長,學習的任務也越來越重,漸漸地孩子就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學習成績也大不如前,看到這樣的場景,當父母的也感到很無奈!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 孩子學習非要家長強迫?巧用「鳥籠效應」,或能改善這個問題
    父母也經常和孩子說很多大道理,希望可以讓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並不好,孩子仍然不愛學習。對此家長就特別鬱悶:孩子為什麼非得強迫著才肯學習,趕一下動一下?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孩子似乎永遠是當局者迷,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不願意學習。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不強迫不學習,那麼不妨試試鳥籠效應,或許能讓孩子秒變乖乖娃,喜歡上學習。
  • 孩子不自覺學習很頭疼?聰明的家長利用「鳥籠效應」,你要試試嗎
    很多家長都反饋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爸爸媽媽跟在屁股後面督促,孩子勉強學一點,一旦沒人督促,立刻又向撒歡的兔子一樣,到處跑,但家長不可能做到全天陪伴,畢竟還要工作,還要做事。很多家長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去壓迫孩子學習,比如制定每天學習任務,一旦孩子完不成,就會給予孩子嚴厲的懲罰。
  • 別再強迫孩子學習,家長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主學習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學習的問題,一直是父母的難題,既不想孩子在成績上落後於人,與自己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也不願意孩子成日愁眉苦臉的面對著作業,煎熬不已。父母的良苦用心也經常被孩子誤解,處境十分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