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家的孩子,真是讓她操碎了心。每每到了學習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總是搞得崩潰難熬。為啥?孩子的自覺性太低了!板凳上好像長了釘子,孩子就是坐不住,扭來扭去,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你以為他是在埋頭思考,誰知,他起頭來問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孩子自覺性低,習慣性開小差,令王女士頭疼不已,每次學習都是靠王女士的逼迫,才能乖乖的配合。這種一邊玩一邊學,學不了一會兒就想著玩兒的行為,真是令家長和老師無可奈何。
父母們恐怕都有這種感受,自家的孩子似乎總是不能把心沉浸在學習上,在學習這件事上的自覺性幾乎為零,總是需要老師、家長在後面推著,才能在學業上出點力,但這種效果並不明顯,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終歸是要學會自主學習,自覺學習。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沒有自覺性,也是很好理解的。畢竟,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相對枯燥、需要耗費精力的事情。而且,學習需要付出一段時間才能有所收穫,並不容易及時的得到正面的反饋,孩子的收穫性沒有那麼大,自然對學習不敢興趣。
那麼,我們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束手無策了麼?只能連兇帶吼的「逼迫」孩子學習麼?當然不是,父母們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故事的由來是在1907年,詹姆斯和自己的好友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兩人在某一次聊天時就打賭,詹姆斯對自己的好友說:「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讓你養一隻鳥?」好友聽完之後馬上回絕:「絕不可能,我從來沒有養鳥的想法。」
1907年的一天,從哈佛大學退休的詹姆斯教授和自己的好友在聊天,詹姆斯和好友打賭說:「你相信嗎?我可以讓你養一隻鳥。」好友聽完並不相信,因為他從未有養鳥的想法。
於是,詹姆斯便送給這位好友一個製作精美的鳥籠,好友把他當做一個不錯的工藝品,擺在了自己的家裡。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每當有客人來這位好友家做客時,看到這個空空的鳥籠都會問一句:「你養的鳥死了麼?」好友便一次又一次的向來客解釋,自己並沒有養鳥,那本來就是一個空鳥籠,但客人們對好友的解釋總是報以懷疑的表情。
終於有一天,好友厭倦了解釋,便真的買了一隻鳥,放進了這個籠子裡。詹姆斯果然成功的讓好友養起了鳥。
鳥籠效應在生活中很廣泛,譬如,你去商場買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然後就很自然的又買了搭配的鞋子、包包。
而鳥籠效應恰恰也可以運用到學習中,給予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即便是一個再獨立的人,都會存在著一點影響,所以我們只需要剛開始對孩子起到刺激的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探索,去被其他東西所吸引,這也就是幫助孩子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方法。
鳥籠效應就是對付孩子學習自覺性差的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知識和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刺激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探索,去被其他東西吸引,這也就是幫助孩子使他們主動學習的方法。
每年高考都會讓很多學霸展現在眾人面前,從對學霸們的採訪來看,我們會發現學霸們都喜歡讀書,有很大的閱讀量。讀書會打開孩子們的視野和思維,打破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接觸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好奇心也就越重,對這個世界也就充滿了探索欲望,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自覺性。
1。了解孩子的喜好,並激發喜好
人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喜歡釣魚,有些人喜歡寫作,有些人喜歡打麻將。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而且自己並不覺得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所以,我們要激發孩子的喜好,利用喜好的這種強大推動力。
2。設置孩子能力範圍內的目標
凡事過猶不及,對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耐心程度、意志力、專注力不如成年人,所以我們不要總想著一口氣吃成個胖子,那樣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設置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目標,讓孩子能完成獲得成就感,又不會因完不成而產生厭惡感、挫敗感。
中國有句很有智慧的古話,叫「不怕慢,就怕站」,進步小不可怕,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長久。現在孩子進步小,但要知道孩子的心智能力是不斷成長的,以後的步子會越邁越大,走的越來越好的。
3。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給他時間,是讓他穩紮穩打,從小養成認真仔細的做事風格,急於求成、毛毛糙糙,只會事倍功半,有量無質。同時,勞逸結合也很重要,要讓他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更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成長。孩子就像一個沒有定型的杯子,教育的作用是擴大杯子的容量,讓他有更大的承載能力,而不是往杯子裡填鴨式的去塞更多的東西。學習的能力比暫時的知識更重要。所以,不要用過重的壓力,把杯子搞壞。
給他空間,是讓他有思維的空間。孩子的思維較成年人更活躍、更跳躍,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中國人創造力較低,創新能力不足,就是忽略了對開放性思維的保護。例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忽然提到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這個問題真的與所做的事毫無關係麼?未必,很可能潛在的思維有跡可循,正是書上的那一句話令孩子想到了這一點。
家長如果能夠捕捉到這種思維的起始點,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再轉回來,比歇斯底裡的打罵,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