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作為父母,總是需要為孩子操心各種事情,為孩子的人生保駕護航。但是,儘管父母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說很多,孩子該出問題還是出問題。
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孩子經常需要在父母的強迫下學習。父母也經常和孩子說很多大道理,希望可以讓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並不好,孩子仍然不愛學習。對此家長就特別鬱悶:孩子為什麼非得強迫著才肯學習,趕一下動一下?
前不久,朋友來尋求幫助,把她家孩子一頓吐槽。朋友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怎麼想的,不愁吃不愁穿,好好學習就行,為什麼就不知道珍惜學習的機會呢?以前我們那個年代,能上學是多少人的夢想,現在的孩子非得別人強迫著才肯學。
我家孩子每天學習都像是為我學的一樣,不用武力強迫他一下,他就永遠原地踏步,這副德行以後可怎麼辦。
1.超出自己的認知,知識比較難
有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反應比較慢,由於知識儲備不夠,加上理解能力有限,他們現階段學習的知識點可能超過了他們的認知水平,比較難,學習起來會顯得比較吃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畏難心理,害怕學習,也不願意學習。
2.其他方面的誘惑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彩,各種好玩的東西也會大量出現,孩子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注意力就會被分散,也就沒有了學習的欲望和動力。比如說:孩子會面臨受到遊戲的誘惑,會面臨各種娛樂場所的誘惑等等。
3.父母的不良榜樣,孩子受到影響
老話說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對象,如果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是一個不好的榜樣,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那麼,孩子也會貪圖享受,不知道為學習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只想著不勞而獲。
4.環境的影響
環境可以塑造一個優秀的人,也可以讓一個人變得頹廢。在這個社會上,什麼樣的人都有,同樣的,在學校裡,亦是如此。孩子可能受到周邊人和環境的影響,被帶偏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所以才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5.付出沒有成效,孩子有挫敗感
大家都知道,付出不一定可以獲得回報,長時間的付出卻沒有收穫的那種挫敗感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消極。如果說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取得的進步很小或者壓根沒有進步,孩子就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沒有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反而被很多的挫敗感包圍,長期以往,孩子就會討厭學習,討厭失敗的感覺。
1.孩子更反感更抗拒
當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時候,父母第一反應永遠是強迫他們學習,逼著他們進步。這樣一來,不僅不會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出現更大的反感心理,更加抗拒學習這件事。
2.影響親子關係
長期的強迫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煩心理,尤其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強迫是他們更加叛逆的催化劑。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不願意和父母待在一起,出現很大的親子隔閡。
3.孩子壓力大
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而帶來的挫敗感本來就會讓孩子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父母的強迫和施壓,孩子會承受更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孩子似乎永遠是當局者迷,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不願意學習。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不強迫不學習,那麼不妨試試鳥籠效應,或許能讓孩子秒變乖乖娃,喜歡上學習。
鳥籠效應最早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所謂的鳥籠效應,就是在闡述興趣的重要性。當個體對某件事情產生一定的興趣時,他就會獲得很大的動力,自覺去完成這件事情,再也不用靠外人的催促。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就告訴家長要善於利用興趣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1.父母需要耐心地觀察孩子,找到、建立孩子的興趣點
利用鳥籠效應的前提是父母能夠知道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因此,父母首先要學會耐心地、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然後加以利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說:如果你家孩子喜歡看書,那麼不妨試試閱讀的方式來建立孩子的興趣點,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積極暗示
誇獎的魅力是無法想像的,父母應該多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積極暗示,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孩子不喜歡學習是有一定原因的,父母不要總是強迫孩子,有時候找到孩子不願意學習的原因,然後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才是最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