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愛學習?巧用「鳥籠效應」,孩子願意聽話,主動學習

2020-09-04 小歆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放學回家後就是不願意寫作業,在不吼不叫的情況下想讓孩子自行寫作業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每到寫作業的時候,就是家長生氣、孩子憋氣的狀態,一家的氣氛可謂是冰冷到了極點。

究竟該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願意聽家長的話,成了家長的一大心病。對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就要了解為什麼孩子會叛逆、不愛聽話不愛學習。

孩子為什麼會叛逆、不愛學習呢?

1.缺少興趣點

當孩子不愛一件事,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件讓他覺得無趣。

孩子的天性是玩,但是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時期,他都會很願意並且主動完成,當他不願意的時候,說明這件事不是他喜歡、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說,孩子喜歡看鋼鐵俠、蜘蛛俠等外國電影,但是不喜歡寫英語作業,因為看電影讓孩子覺得有趣,但是寫英語作業只會讓孩子覺得無趣。

2.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這是青春期孩子獨特的標籤,家長越讓他做什麼,他就越不會做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庭關係越來越僵硬的原因。

比如說,當家長對孩子說「不許做」、「不許去」的時候,孩子就會越喜歡做家長否定掉的事情,以此來發洩自己的怨氣,或者是希望以此達到引起家長關注的目的。

3.缺少心理暗示

和那些愛學習、主動學習的孩子對比,那些叛逆不聽話、不愛學習的孩子往往缺少的是一種心理暗示。

比如說,愛學習的孩子在不學習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焦慮感,擔心作業做不完的後果,擔心別的同學超越自己等等,在這些心理暗示下,他們往往會主動、願意去學習,甚至不需要家長過多地催促。

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做,孩子才會願意聽話、主動學習呢?對此,家長可以先了解一下「鳥籠效應」,之後就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孩子胃口」了。

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獲得一件東西後,會下意識地繼續增加相關的東西

比如說,一個人買了一個與家裡其他裝修風格不同的地毯,後來為了達到一個平衡,他會再買一個和地毯相同風格的沙發、窗簾、花瓶等等,最後甚至可能連整個房子的裝修風格都會發生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由一個點出發,先成線,後成面,最後成一個整體。

關於「鳥籠效應」,有這樣一個故事:

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打賭,說他不久後一定會讓卡爾森養一隻鳥,卡爾森卻覺得不可能,因為自己從來沒有任何想要養鳥的想法。

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了他一個鳥籠,於是,每當有人來卡爾森家裡的時候,總會問一句「你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能一次次解釋自己並沒有養鳥。

眾人卻並不相信,你不養鳥你買個鳥籠做什麼?解釋到無奈的卡爾森估計是累了,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籠子裡。

於是,這場打賭詹姆斯贏了。

這就是「鳥籠效應」,它能夠給人帶來的心理暗示,能夠讓孩子的抗拒態度逐漸轉變成一種自願。

「鳥籠效應」會給孩子帶來哪些?

1.心理暗示

前面說過,不聽話的、不願意做作業的孩子往往會缺少一些心理暗示,而鳥籠效應剛好能夠彌補這一項。它能夠讓孩子受到一定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慢慢接受,到願意主動接受。

2.擴大自己的興趣點

比如說,孩子喜歡看鋼鐵俠,但是不愛寫英語作業,但是通過鳥籠效應,家長可以讓孩子擴大自己的興趣點。

比如說,家長讓孩子自己去看無翻譯版本的鋼鐵俠,為了能看懂,孩子只能自己進行各種查閱,孩子從這種行為中獲取了知識和成就感,對英語學習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3.主動學習

當孩子找到自己興趣點,並且還擴大興趣點的時候,對於學習便會多很多主動性。

比如說,一些孩子喜歡看歷史故事,但是不愛語文,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歷史其實可以用到語文當中,當他在語文當中用到了歷史故事的時候,對於語文的喜歡程度也會更多。

家長應該怎麼做?

1.尊重孩子的興趣

孩子的興趣是孩子喜好的一種體現,家長不應該對其做出優劣的評判,而是要肯定孩子對興趣的態度,誇他認真、堅持等等,孩子都喜歡誇獎。

當家長尊重孩子的興趣,孩子也會更加願意和家長交流,更願意聽家長的話學習。

2.擴大孩子的興趣點

家長要有意識地把孩子興趣點往學習上引導,比如說有的孩子喜歡收集各種筆,家長可以送給孩子一些有意義的筆,孩子會忍不住書寫、炫耀,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往書法方向發展;

有的孩子不喜歡看書,家長可以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放上幾本書,然後每天可以就書本的內容和其他家庭成員討論,孩子被氛圍吸引的時候,往往也會忍不住去看。

3.及時鼓勵

當孩子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往往不是希望收到成果,而是家長的鼓勵。

比如說,孩子自己去查字典看鋼鐵俠之後,對英語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轉變,但是並沒有考出了比之前更優秀的成績。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鼓勵孩子願意去查閱字典的態度,誇讚他在英語學科上所花的時間,並且要相信孩子未來一定能夠讓英語成績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孩子才會越來越喜歡學習英語,並且變得越來越自信。

簡單來說,鳥籠效應就是要求家長為孩子做一個「導火線」。這個線要貼合孩子的具體情況。比如說興趣點、喜歡做什麼事,他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每天會做什麼事等等,而不是家長隨意猜測。

同時,鳥籠效應的運用是一個比較耗時間的過程,它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態度從抗拒變成主動、願意,所以家長需要有耐心,一點一滴引導孩子,孩子才會更加願意聽話,主動學習。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不聽話時你會用什麼方法?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別再強迫孩子學習,家長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主學習
    她找了許多動畫片的音頻資料,和一些朗朗上口的英文兒歌,這些對孩子的吸引力還真的不小,孩子不僅看的津津有味,還能夠跟著屏幕互動。慢慢的,孩子英語成績開始提高,課堂裡也能和老師用簡單的對話交流了。這就是「鳥籠效應」。媽媽無意中發現了孩子對英語其實不是天生不會學,而是興趣不夠,讓孩子既沒有動力又沒有學習的欲望。
  • 孩子在家學習要靠逼?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輕鬆讓孩子主動學習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如何科學地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讓孩子願意學習呢?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鳥籠效應,學習如何通過&34;讓孩子愛上學習吧。二、鳥籠效應對孩子學習的影響1、鳥籠效應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減少叛逆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鳥籠效應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試試「鳥籠效應」,讓娃變得主動產生興趣
    該效應的背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一個人本來沒有養鳥的打算,可是他無意間獲得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一段時間後,他會為了用這隻籠子而買一隻鳥來養,而不丟掉鳥籠,從背後揭示的心理學現象就是,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的更多東西。
  •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孩子會出現這種這種現象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孩子學習不自覺,家長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其實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很簡單
  • 孩子學習總靠盯?心理學「鳥籠效應」,再也不怕孩子學習偷懶了
    在育兒過程中,家長只要適當地運用好鳥籠效應,照樣可以幫助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一、 孩子學習總偷懶,巧用鳥籠讓他們主動學習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大部分原因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許多父母讓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往往都是命令的口吻。
  • 孩子學習非要家長強迫?巧用「鳥籠效應」,或能改善這個問題
    父母也經常和孩子說很多大道理,希望可以讓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並不好,孩子仍然不愛學習。對此家長就特別鬱悶:孩子為什麼非得強迫著才肯學習,趕一下動一下?這樣一來,不僅不會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出現更大的反感心理,更加抗拒學習這件事。2.影響親子關係 長期的強迫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煩心理,尤其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強迫是他們更加叛逆的催化劑。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不願意和父母待在一起,出現很大的親子隔閡。
  • 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鳥籠效應」,到底會有多大效應?
    這兩天讀到好多介紹「鳥籠效應」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認為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需要父母或老師吼著、逼著、催著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或老師試試「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呢?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要誇獎鼓勵孩子,這樣的教育方法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我覺得「鳥籠效應」無非就是個噱頭。「鳥籠效應」的作用不會大到哪裡去。普天之下,只想學習不想玩耍的孩子絕對找不出幾個來。想玩耍不想念書,但是沒有辦法,女大嫁婆,娃大上學。到了上學的年齡,送到了幼兒園,總有孩子哭天嚎地,一萬個不願意。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這樣才肯學習,如果你一旦放鬆沒有管住孩子,他們就會放棄上學,更不會主動去學習。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說白了鳥籠效應就是對一個人的心理暗示,它能夠影響孩子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家長們將這個效應運用到學習上,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 孩子學習「老大難」?不妨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學習
    最讓寶媽欣慰的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幾乎不用寶媽督促,每天放學回來就開始主動做作業,而且休息日還總是願意拽著媽媽去書店看書。其他家長討經驗,寶媽才說原來自己用了「鳥籠效應」,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看到裡面的人都在看書學習,雖然剛開始兒子覺得不以為然,但是後來也開始不自覺地看起書來了。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為此歡歡媽媽給孩子請了價格很貴的一對一家教,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孩子的長進卻並不明顯。孩子對於學習沒有興趣,這讓歡歡媽媽忍不住吐槽自家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不過雖然如此說,但是歡歡媽媽仍然很迫切地希望著孩子能夠有所改變,而歡歡的老師則表示「孩子很聰明,如果能夠在學習上多用用心,對學習感興趣那麼成績提上來不是問題。」其實當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興趣缺乏而煩惱時,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 小孩總是不聽話?靈活的用「鳥籠效應」,教育孩子其實沒多難
    朋友總在說孩子英語成績不好,也不愛看英語書,最簡單的單詞也不會讀,請了家教,報了網上興趣課程,可還是不見起色。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鳥籠效應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於生活、工作甚至孩子的教育。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我從以前開始就擔心女兒學習英語。 不管怎麼教,孩子的英語總是學不好。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善用「鳥籠效應」,孩子愛上學習
    當孩子對於學習不感興趣的時候,父母不要一直強迫孩子去學習,如此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與思想負擔,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要善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覺主動地愛上學習。「鳥籠效應」是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現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現象之一,它是由近代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來的。1907年,退休的詹姆斯,揚言要讓同樣退休的物理學家好友卡爾森,養一隻鳥,不喜歡養鳥的卡爾森表示不可能,於是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他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將其放在了書桌上。
  • 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怎麼辦?巧用「霍桑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就是自家的孩子,學習不怎麼樣,玩起來的時候比誰都要灑脫和忘我。是不是天下的孩子都不愛學習?小妞每天在家裡除了玩還是玩,她的父母就特別的擔心,畢竟現在小妞已經上小學了,不能像讀幼兒園的時候一樣,整天就是玩。
  • 孩子學習太被動,家長可以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鳥籠效應大概的意思就是:當你得到了一件東西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購買與之更多的東西。這個效應是由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的,有個人家裡放了一隻鳥籠之後,但是沒有放鳥,後來有一群人來了家裡之後,每次都會問這個問題,後來這個人實在受不了客人們的問題以及為了避免每次解釋的麻煩,就只能買只鳥放進去。
  • 孩子學習不自覺?「鳥籠效應」能解決,父母不催不吼省心了
    卡爾森一遍又一遍跟跟人解釋,自己並沒有養鳥,但總是換來客人不相信的眼光。沒辦法,卡爾森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籠子裡。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就奏效了。其實,「鳥籠效應」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哪怕一個人對一類事物並不感興趣,但是說的人多了,自己就會感興趣,或者做出人們期望的行動來。所以,把「鳥籠效應」用在引導孩子學習上,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當你給孩子置辦一件東西時,孩子就會想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他和這個東西建立聯繫,其實就是運用了「鳥籠效應」1、想讓孩子讀書給孩子創設一個漂亮的書屋或者書架,並詢問孩子想讀什麼書籍,並且經常多去孩子閱讀室翻看幾本書去吸引孩子。果然,孩子一下子就被好奇心吸引過去了,每次作業寫完,就會自己跑到裡邊去閱讀。
  • 孩子學習不自覺?父母試試「鳥籠效應」,停止強迫孩子的不良行為
    文/昕姐編輯/昕姐相信很多家長都苦惱過這麼一個問題,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是要父母跟在後面督促著,孩子才願意多學點知識,而家長也不可能做到全天二十四小時的陪伴,他們還要工作,這時候,孩子就會偷懶,玩的不亦樂乎。
  • 孩子學習自覺性低?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只能連兇帶吼的「逼迫」孩子學習麼?當然不是,父母們不妨試試鳥籠效應。「鳥籠效應」對孩子的作用是什麼而鳥籠效應恰恰也可以運用到學習中,給予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即便是一個再獨立的人,都會存在著一點影響,所以我們只需要剛開始對孩子起到刺激的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