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的更多東西。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鄰居張姐的孩子皓皓貪玩調皮,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上課愛搞小動作、經常打瞌睡……三番五次被叫家長去學校,每天放學後不按時作業,非要張姐拿著雞毛撣子再三催促才肯動,看著排名倒數的成績,讓她愁得不行,不知如何是好?
琦琦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上個月,在市裡舉辦的少兒小提琴比賽中榮獲第一名的桂冠,琦琦媽看著十分欣慰驕傲。據她介紹說,琦琦小時候對小提琴並不感興趣,可是作為小提琴表演者的姑姑卻買來一把送給她做生日禮物。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剛拿到小提琴時,琦琦並不感興趣,琦琦媽便將它當作裝飾品,擺放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每次家裡來客人都會對精美的小提琴誇讚一番,並想上手試一試,有時還會讓琦琦給表演一段,可是她只能微笑搖頭婉拒。
或許是看大家都對小提琴感興趣,琦琦開始去接觸它,當獲得不錯的體驗感後,她開始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加上被周圍人誇獎,琦琦沉迷其中,每日勤加練習,在親朋好友、同學面前表演時,當被大家投來羨慕的目光和誇讚的認可,她默默下定決定要做的越來越好。
其實,琦琦對小提琴的態度從冷漠到深愛的心理變化過程,源於心理學上一個有趣的現象——「鳥籠邏輯」(鳥籠效應),它是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來的。
該效應的背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一個人本來沒有養鳥的打算,可是他無意間獲得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一段時間後,他會為了用這隻籠子而買一隻鳥來養,而不丟掉鳥籠,從背後揭示的心理學現象就是,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的更多東西。
閨蜜搬入新家時,看到房裡有一個漂亮且氣派的魚缸,想要扔掉又捨不得,於是將它擺在房間的角落裡,每次有人來都會問:「養的魚呢?」「沒養過呢!」緊接著是對方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遺憾無比的嘆息。
過了一段時間再去閨蜜家時,發現魚缸成了客廳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中了「鳥籠邏輯」的「魔咒」,我們都是先給自己一個空鳥籠,接著不斷地往裡塞東西,為它找同伴,或許最初你根本沒想過,接納它後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如何讓孩子愛學習是令諸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其實,只要合理利用「鳥籠效應」,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愛上學習,自己主動去學習。
舉個例子,當孩子不愛閱讀圖書時,父母可以買一些兒童讀物放在書桌上,讓娃每天可以看到它,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試著去翻閱,同理,為孩子準備顏料、畫筆,會激起他們的繪畫興趣;為孩子準備一種樂器,能挖掘他們的音樂天賦。
利用&39;鳥籠效應&39;,孩子會主動去探索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或者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從而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去拓展和深入發展這種愛好。
1、 提供興趣點
孩子不願意學習是因為學知識的過程枯燥無聊,尤其是死板的書本知識,遠遠沒有動畫片帶來的視覺效果好,為此,父母可以利用繪本、故事視頻、科技視頻、動手試驗等培養孩子挖掘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尋找答案,增加對學習的求知慾。
2、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當孩子產生興趣後,父母需要在背後助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比如孩子開始喜歡閱讀書籍時,每次只能堅持幾分鐘的時間,父母可以鼓勵、誇讚孩子,並和孩子一起討論、分享在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最後為其制定目標,因為誇獎會讓孩子產生興奮感,繼續擁有閱讀的動力和毅力,最終朝著目標不斷前進。
3、尋找與孩子匹配的「鳥籠」
當發現孩子對你提供的樂器、書籍等不感興趣時,父母要及時轉換想法,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作為「鳥籠」,如果孩子不喜歡畫畫,你買再多的畫具也是浪費,當然,要是孩子有藝術方面的天賦,你倒是可以加大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