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的話」不,聽爸的話」父母育兒「腳步」不一致,孩子很受傷

2020-11-04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薩姐出品


「你們給評評,是我說得對,還是我老公說得對?」

好友韻樂鬱悶地跟我們說道。

昨晚,韻樂一家三口吃飯時,6歲的兒子一個不小心,把一隻大蝦弄掉到地上了。


韻樂的老公淡然地對兒子說:「沒事,撿起來吃就行。」

兒子剛要彎腰撿,韻樂皺起了眉頭:「別撿!掉地上髒死了!」

老公仍堅持要孩子撿起來吃掉,說這樣一點也不髒,浪費食物不是好孩子啊。

韻樂攔著兒子不讓撿:「吃了鬧肚子怎麼辦?小朋友要講衛生、愛乾淨!你怎麼教孩子的?」

老公有點惱火,說她有潔癖就算了,還要「禍害」兒子?男孩就是要「糙」著點養,整那麼講究幹嘛?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他小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小孩子要懂得愛惜糧食!

韻樂氣炸了:男孩子就不用講衛生?

一輪唇槍舌劍,老公氣呼呼把筷子一拍:「就數你最會教,兒子交給你管,我不管了!」

好好的一頓飯不歡而散。



最無辜的,還是兒子,站在飯桌前不敢輕舉妄動,看著爸媽臭著臉劍拔弩張的樣子,差點兒要哭出來。

韻樂心裡很不是滋味!

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她和老公在教育孩子時,常常說不到一塊兒,總是「各執己見」,有時還會吵起來,嚇得孩子不知所措,真對不起孩子啊!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只要家庭能讓孩子感到穩定,只要孩子能從父母的互動關係中收穫了幸福感和滿足感,那麼,孩子在早年生活中就會始終抱有希望。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由於意見不一產生了分歧,沒能及時進行溝通、調整,還因此爆發衝突,因此讓家裡變得硝煙瀰漫。其中受傷最大的,無疑就是孩子!


01

教育理念」不合拍」,孩子無所適從


曾經,在一個育兒群裡,有位媽媽小陶吐槽說:她老公,簡直就是育兒路上的最大「路障」!

比如,晚飯前,女兒吵著要吃海苔卷,小陶不同意,因為她跟孩子立過規則:飯前不許吃零食。

看到孩子很失落,老公「於心不忍」,竟趁小陶忙活時,偷拿了海苔卷給女兒。小陶很生氣,老公不以為然:她也沒吃多少呢!

比如,女兒正在寫作文,老公就說要帶她出去玩。小陶不應允,老公說:玩得好才能寫得好!聽到爸爸這樣說,女兒更沒心思寫了,嚷著要跟爸爸出門,把小陶氣得夠嗆。

因為老有爸爸「撐腰」,女兒就變得越來越沒規矩了。

父母教育立場不一,身在其間的孩子,會逐漸靠攏袒護自己的一方,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從中「鑽空子」:比如在要求嚴格的媽媽面前,表現得很乖巧,但在教育風格寬鬆的爸爸面前,卻很驕縱……這樣一來,父母的威信和教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父母教育理念「不合拍」,除了會讓孩子變成「兩面派」,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鄰居家的小煒爸媽,對孩子的教育都很上心。

不同的是,媽媽一心「雞娃」,爸爸則推崇「慢養」。

媽媽諄諄教娃:「多做些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爸爸卻嗤之以鼻:過度教育會累壞孩子,靜待花開才是養育真諦!

一晚,媽媽又給小煒布置額外的習題。

看到孩子11點多還在打著呵欠解題,爸爸很心疼,拽住孩子一隻手:「聽爸的,去睡覺!」 媽媽卻拉著孩子另一隻手:「聽媽說,去做題!」

小煒哭了:「我該聽誰的?」

孩子正處於成長期,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父母教育方式各不相容,只會讓他不辨是非、認知混亂。

家庭教育專家薛立新,就曾說過:「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爸爸說東,媽媽偏說西,他們的分歧令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產生雙重人格。

02

不善處理分歧,孩子將會「很受傷


今年6月,在南京,有個13歲女孩瞞著父母報了警:爸爸媽媽在打架,警察叔叔快來幫忙!

據了解,這是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爸爸對孩子太嚴厲,媽媽很不滿,二人就爭執起來,爸爸對媽媽動了手。

女兒非常害怕,趕緊偷偷報警。


看到爸媽為了自己這樣「開撕」,她該有多麼的驚恐、難過!

此前,浙江還有個10歲的小男孩報警說:媽媽離家出走了。

事情的原委讓人很錯愕:

男孩一直看電視、不肯做作業,媽媽又急又氣,就打了他。

爸爸覺得媽媽很粗暴,和媽媽爆發了爭吵。媽媽越想越委屈,竟離家而去、不見人影。

這可急壞了父子倆。


最終,民警找回了媽媽,一家人也和解了。

可是,父母在遇到教育分歧時,動輒就惡言相向、大打出手、離家出走——毋容置疑,絕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老同學朱珺夫婦,也是這樣的父母。

就在上周,因為孩子報輔導班的事兒,兩人又吵掰了,開啟了「冷戰」模式,好幾天都互不理睬對方。

那幾天,女兒惴惴不安、情緒低落,在作文裡寫道:「都是我不好,爸爸媽媽才變成這樣,我是不是一個『害人精』?」

看到女兒的作文,朱珺懊悔淚流。

父母不善處理分歧,很容易會把家「吵」成一個「戰場」:互相質疑、謾罵甚至動手打架、遷怒於孩子、拉孩子「站隊」……

這只會讓孩子無比恐慌不安、內疚自責,心裡會蒙上陰影、缺乏安全感。


著名兒童文學圖書作家莫裡斯·桑達克,就曾說過:「不要輕視童年時代的恐懼與不安,他們將伴隨人的一生。

而這樣粗暴、不當的交流方式,還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示範,令他同樣變得暴躁無禮,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妥善交流、解決爭端。

03

教育孩子,需要「求同存異」地肩並肩


曾經,有機構做過一項調查:「你會因為教育觀點不同與另一半產生分歧嗎?」

結果,有80%以上的父母都表示:這已經成為困擾夫妻關係的一項「難題」。

夫妻關係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親子關係。

其實,由於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和價值觀念、認知水平的影響,父母雙方的教育觀念肯定會存在差異與分歧,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在「統一戰線」的前提下,保持「步伐」一致,再在細節上進行良好的溝通,給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有分歧,一定要先給情緒「剎剎車」


當我們意見不合時,第一要做的,是控制好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爆發衝突。

表哥和表嫂在輔導孩子時,常常固執己見,導致家裡氣氛十分壓抑、緊張,兒子縮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更別提好好寫作業。

表哥意識到這樣很不好,就跟表嫂長談了一次,約定遇上分歧時,兩人要趕緊冷靜,閉上嘴巴,收斂一下。其時,表哥會去喝喝茶、看看手機,跟兒子說幾句寬心的話:「你先做作業,爸爸媽媽休息一下。」而表嫂,則會離開「現場」,到陽臺去透透氣,或到樓下散散步。

兩人把衝動的情緒都「剎」住後,心態就變得理智多了,然後私底下再去溝通。


找「外援」,用科學育兒的知識來解決爭端


知乎上,有個媽媽提問說,她6歲的兒子很痴迷電子產品。她認為,孩子自控力有限,必須要限制他看電視的時間。

老公卻說,無須限制,孩子開心就看,看膩了自然就不看了。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很苦惱。

而有位答主的建議,很值得參考:實在僵持不下,可以試試找一個能令雙方信服的「第三方」:比如一些育兒專家、心理諮詢師之類的專業人士,用他們的觀點來作「佐證」,或許,會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所以,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找外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平時多點學習、了解家庭教育、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遇到分歧時,便可藉助這些權威專業的、科學育兒的理論、方法,來勸說伴侶,跟他/她一起探討最好的教育方法,從而能減少分歧、達成一致。

不較勁,用「迂迴戰術」應對分歧


雙方意見不合,千萬別硬碰硬「較勁」,不妨先緩一緩,暫時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隨後,可以採取「迂迴戰術」,用溫和、委婉的方式,以事實和效果去說服對方,以獲得他/她的認同。

同事張磊的女兒對足球很感興趣,想跟好朋友一起參加足球訓練班。

張磊很支持,妻子卻很反對:小姑娘嬌嬌嫩嫩的,踢什麼足球?曬黑了受傷了咋辦?

張磊跟妻子爭辯好久,妻子態度很堅決,聽不進任何意見。

張磊只好說再想想看看。然後,他在周六日時,就帶著妻女去了幾回足球班的訓練場,讓女兒在球場上體驗了一把,同時也跟教練老師、其他家長了解了基本情況。

他跟妻子說,足球也是運動的一種,都能強身健體,女孩咋就不能學?經過和教練、以及其他家長的交流,看到女兒在球場上上活力奔放的身影,妻子漸漸放下心來,最終鬆口讓孩子去試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家長肩負著教育兒女的責任,但不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各種方法來管教孩子,家長之間要團結,教育孩子的觀點要一致。

當我們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求同存異、理性平和地面對分歧時,孩子就會在父母齊心、協力的愛裡,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把幼兒教師的話當「聖旨」,卻不聽家長的話
    幼兒園的孩子這麼聽話,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願意遵守規則。當然,這些規則都是合理的,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孩子認可的。而現在的家庭,少有制定家規和規則。一般來說,父母的話,或者孩子的要求就是「規則」。如果幼兒感到被不公平對待,就會產生牴觸和排斥心理。有的家長,在家裡面並沒有做到獎罰公平。相同的事件,對妹妹是鼓勵,對姐姐卻是評判;大人做是可以的,孩子做迎來的卻是一頓呵斥。同時,答應孩子的事情,總是一次次的失信和反面榜樣作用,讓孩子屢屢受傷。
  • 孩子只聽老師的話?其實這樣做,孩子也可以很聽父母的話哦
    經常會發現一些在幼兒園裡、學校裡非常聽老師話的孩子,在家裡卻不愛聽家長的話。孩子們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可在家裡卻任性、不講理,任憑家長說破了嘴也無濟於事。其實分析下來,孩子之所以聽老師的話,無外乎這幾種原因。
  • 孩子為什麼開始不聽你的話了?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服從的權威是得懂得多、說得對,能讓他心悅誠服的人。所以,從孩子的發展階段來看,要想讓孩子聽話,家長們需要在制定規則前,與孩子商議,尊重他的意見,達成一致,他才會照做;如果是大家要一起遵守的規則的話,做家長的一定要以身作則。
  •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2個原因
    聽到女兒的話,媽媽頓時有點火大,忍不住罵了女兒幾句。然後女兒就哭了,鬧著不肯出門。對此,這位寶媽心中也很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女兒變得這麼不聽管教呢?是不是變得叛逆了。其實,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處於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孩子,腦海裡大多有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然後會出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會向父母強調自己的存在。為了向父母證明和強調自己的存在,有了想法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很&34;,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 父母說的話孩子都不聽?與叛逆無關,可能是「習慣性防衛」在作怪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會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情況,出現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反而堅持自己的做法,我行我素。父母只以為這是孩子成長叛逆引起,對此只能幹著急,只能不斷重複自己的教導,希望孩子能因此聽得進去,但是卻往往沒有什麼效果。其實,父母不知道的事兒,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可能並不是叛逆,只是在進行習慣性防衛。
  • 為什麼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聽家長的?
    「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上學之後,常常不聽自己的話,卻格外聽老師的話,想不靠老師都不行,可咋辦?就像一個媽媽說的:「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不是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老師的話就像聖旨,比什麼都管用,他都不用我們提醒,自覺地就照老師說的做。」為什麼會這樣呢?
  • 為什麼孩子有時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聽家長的話?這4點值得反思
    在學校中,老師對於規則會嚴格執行,不會隨意妥協更改。比如學生打架生事,上課偷看課外書等,就會給予相應的懲罰或批評;誰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幫助同學、作業寫得全對,就會給予表揚或是小紅花的鼓勵。老師有原則,獎懲分明,看得到學生的問題,也懂得欣賞學生的優點,因此在學生心中能夠樹立起威信,學生自然願意聽從老師的話。
  • 孩子不聽你的話?「吳尊式」育兒帶你全方位讀懂孩子的心思
    前有參加《爸爸回來了》圈粉無數,眼下在《婚前21天》裡的育兒方式再次引發網友的稱讚。但是,吳尊採用「溝通三步驟」成功說服孩子。他們先將夫妻兩人計劃的前因後果畫成童話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最後終於成功說服孩子,同意自己留下來,讓父母去旅行。
  • 為什麼孩子聽老師話,不聽家長的話?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學以後,常常會不聽自己的話,但是會聽老師的話。之前有一位媽媽說過:「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總是磨磨唧唧,開始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但是老師的話就像是聖旨一樣,都不用我們提醒,自己早早的做好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家長可以看一下這四點,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教育孩子。
  • 叛逆期的男孩不聽父母的話,學好這幾步孩子會非常聽話
    叛逆期的男孩不聽父母的話,非常叛逆怎麼辦?一進入到叛逆期的男孩,父母能感受到孩子明顯的變化,孩子會頂撞父母,不屑與父母溝通交流。但孩子畢竟年紀不大,如果有些行為不糾正過來的話,將來很難成大器,在日後的與人交往中也會不受歡迎。
  • 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
    經常聽到父母這樣的抱怨,為什麼我家孩子就不能聽我的話,我都叫他別做了,他根本不聽我的,真不省心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搗亂,或者就是質疑孩子不夠聰明,導致對孩子大發脾氣。但是父母是否想過,也許不是孩子不聽話不夠好,而是你說話的方式不對呢。我們先來聽聽下面幾句話:「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呢?一點兒也不活潑,你看看人家財寶表現多大方,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吃手,你是不是有毛病啊?」、「我每天辛苦的賺錢是為了誰呀?
  • 產後寶媽聽了很刺耳的話,你老公說過幾句
    要想知道你嫁的老公好不好,等你生了孩子之後就知道了。大家都知道照顧孩子非常辛苦,不僅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疲累,畢竟小嬰兒沒有自理能力,一切都要靠父母照顧才能夠健康長大,更不要說是教育他成才了,其中的艱辛只有做媽媽的知道,但就算是寶媽這麼辛苦了,還是會聽到很多刺耳的話。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話「不!好!聽!」
    有個叫李琳的孩子,小學期間成績特別好,到了中學卻跟老師發生了矛盾憤然退學,退學在家的李琳天天對著父母,父母想幫助她找一家私立中學,她不肯也不願交流。時間久了與其父母也產生了矛盾,父母很是傷心,痛斥李琳不懂事。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外甥小宇上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表妹讓他先完成作業再玩,可孩子就是不聽她的,一進門先找零食吃一會兒,然後再玩一會兒玩具,到做作業的時候都8點多了,寫著寫著就困了,作業常常馬馬虎虎地完成,學習成績自然不好。表妹讓小宇多喝水,孩子就是不聽,這兩天都上火了。她每天早晨給孩子帶一壺水,晚上放學水壺裡的水一點不少的又被帶了回來,孩子一天也不喝一口水,這讓表妹很生氣。
  • 女孩子嫁人前一定要聽媽媽的話!不要嫌她嘮叨,不然受傷的還是你
    女孩子嫁人前一定要聽媽媽的話,一定要!畢竟媽媽是過來人,比你一個小姑娘看的透徹。我戀愛時我媽媽一直提醒我要先去了解一下對方家庭情況,不光是經濟情況,更多的是看對方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好不好相處,家庭和不和睦,氛圍好不好等等。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懂這3點:聰明父母一定會「聽」孩子的話
    很多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選擇,他們都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他們認為,孩子永遠都不懂事,而自己比孩子見多識廣、考慮周全。因此在父母的眼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讓人更省心、有前途,會被大家認可。
  • "賺錢很辛苦,家裡不富裕",父母該不該把這樣的話,說給孩子聽
    一些家境貧窮的父母,都會給孩子說這樣的話,&34;;又或者是&34;、&34;。也許父母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讓孩子學會節儉,不要亂花錢。但是這樣的話,父母該說給孩子聽嗎?那父母該不該把這樣的話,說給孩子聽?
  • 孩子聽不懂大人的話,是故意調皮,還是語言發育遲緩?
    聽話,也許是家長對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最高的期許了。孩子能聽從大人的指示做事,在家長看來不僅是寶貝有出息的表現,同時也能給自己省了不少麻煩事。可是有一群兒童,他們的調皮可能有些出圈了,不僅把父母的指令和問題當作耳旁風,還不願和家長說話。是這群孩子的性格使然嗎?孩子不說話、不聽父母的話是他們成心為之的嗎?
  • 你聽到了孩子的話,可你真的聽懂了麼?聽不懂談不上有效教育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覺察孩子語言背後的真正含義,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孩子的話你真聽懂了嗎?父母們可能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可笑:孩子說的又不是外國話,有什麼聽不懂的呢?但是您有過這樣的體會嗎,買回了某種家用電器,照著說明書操作,還是搞不懂如何使用,尤其是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功能,這可是中文說明書呀。同理,聽到了孩子說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聽懂了。
  • 父母除了不聽自己話,網上什麼亂七八糟的話都聽,你會怎麼辦?
    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遇到人生難題時,家裡年長老人生活經歷豐富見識廣,能給孩子提提意見把握一下人生方向。只是隨著父母年齡漸長有些老人反而成為了「老小孩」,任性不說有的還不明事理。比如疫情期間要全民在家且戴上口罩時,沒想到「怎麼勸說父母戴口罩」一度登上微博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