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選擇,他們都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他們認為,孩子永遠都不懂事,而自己比孩子見多識廣、考慮周全。因此在父母的眼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讓人更省心、有前途,會被大家認可。
但是,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發現許多孩子並不是都那麼聽父母的話,特別是中學時期的孩子,逆反的心理表現比較突出。頂嘴、抬槓的現象時有發生。
究其原因,孩子不聽話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我們的父母身上也有許多不妥的地方。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什麼事情都必須聽父母的。
家長有這個想法其實也是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了,聽到的、見到的、親身遇到的、感悟到的總是比孩子要多得多。這都是事實。
但是,家長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你想講的一些事理,是不是孩子最想知道的事理。當孩子不需要明白這些事理時,那就是聽不進去,就算聽了,也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下次再談,還是這樣。家長就會認為給孩子講了多少遍,孩子就是不聽話。
其實,家教問題不僅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教育家長更是搞好家教的首要問題。家長想讓孩子聽話也很容易。那就是家長講孩子想聽的、願意聽的話。
作為家長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想聽什麼、想知道什麼呢?一句話:學會聽孩子的話,從孩子的話裡聽出孩子的心聲。看似簡單一句話,想要真正做到,還真是需要家長從以下幾方面認真地學習。
所謂傾聽,是指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要發自內心願意聽,切實想了解說的內容,並且全神貫注地洗耳恭聽,認真聽,專心聽不分心。
好多家長注意不到這一點。孩子有話要說,家長卻一邊聽一邊做家務。或者是孩子正講得眉飛色舞,家長卻冷不丁地潑了涼水。這樣做的結果,孩子心裡不煩才怪呢!
也就是說,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打岔,不要一知半解就糾正解釋,避免節外生枝,轉移話題。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你能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只要二十分鐘你全身心投入,你就會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會感悟到孩子的確長大啦!懂得不少事理啦!
就像對口相聲一樣,有捧哏也有逗哏,家長與孩子會話,儘量充當捧哏角色,對孩子的言語和態度要適當地正面回應。
比如你聽到孩子表達的某一個觀點,你非常的認同,就應及時讚賞和回應,鼓勵孩子繼續講下去,以此來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交流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成功的交流,往往是互動的。互動氛圍濃厚的交流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學會聽孩子的話,需要父母放下家長的架子,不要老是以家長的身份自居。其實交流的對稱平等性很重要,為什麼孩子喜歡和同伴、網友交流?因為他們之間是平等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小大人。
其實聽孩子的話,只是一種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從話中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看法,從而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著名的教育專家周國平曾經說過,「與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和孩子交朋友其實就從學會聽孩子的話做起,以上3點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