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引發了新一輪家庭教育的全民討論,讓廣大家長深有同感的,就是孩子們的逆反。
英子,聰明懂事、學霸人設,已經是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別人家的孩子了,可是仍然不聽話:媽媽不喜歡她玩樂高,她就躲到爸爸家玩;媽媽讓她報清華北大,她偏要上南大;媽媽讓她吃燕窩,她卻拿去給爸爸的女朋友吃;為了反抗媽媽,甚至要跳海自殺……
電視機前的各位老母親不由仰天長嘆:&34;
01.
要想孩子聽話,父母先要學會&34;
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總是在強調孩子&34;。可是孩子心裡的話,又有幾個父母去傾聽了?
有的孩子喜歡繪畫,有的孩子喜歡籃球,有的孩子喜歡動漫。可是所有的這些合理而正常的興趣愛好,只要超出父母的理解能力,不在父母的接受範圍,就可以隨意剝奪,如果反抗,得到的必然是一句&34;。
比如《小歡喜》裡,看完全劇,也沒有搞明白英子的媽媽為什麼要反對她上南大。
南京大學天文專業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天文專業,從各方面看絕對是中國天文專業的老大。
天文這個專業大家都不太懂,但單聽名字都令人肅然起敬,聯想到的都是類似《三體》、《星際穿越》裡拯救世界的科學家角色,那絕對是要具備深奧的知識、執著的探索精神才能辦得到的。
而英子顯然也不是毫無準備的三分鐘熱度,她自己學習了天文知識,經常去天文館參觀,甚至還能做解說,看見對這個專業是有充分的了解和興趣的。
反觀英子的媽媽宋倩,才是真正對天文一竅不通。這個專業需要什麼樣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學習什麼內容,前景如何……她一無所知,也從來沒有試圖了解過。也許僅僅因為這個專業超過了她的認知,對未知事物的無從把控激起了她條件反射般的反對。
她的反對既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調查數據,完全是盲目而武斷的,這樣的反對意見,如果是在企業的決策討論上,恐怕完全沒有人理睬,但是為什麼放在家庭裡,孩子就必須要聽呢?
實際上,在英子媽媽的身上折射出很多父母的影子,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主張、孩子的選擇、孩子的興趣,都沒有耐心仔細了解,僅僅憑著自己有限的經驗、依仗著家長的權威,就全盤否定孩子的想法,一味的要求孩子服從。
現代教育先驅科扎克說:&34;
父母對陌生領域的粗暴否定,直接阻擋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因為家長的無知和武斷,用&34;把孩子圈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重複著家長的人生軌跡,難道就是對孩子的愛嗎?
02
想要孩子聽話,首先要能聽懂他們的話
朋友圈有個段子:一到三年級的時候,家長陪做作業的時候最囂張和霸道,因為所有的題目家長都會。四到六年級,家長明顯低調了很多,因為發現大部分題都不會;等到上了中學,家長就變得心平氣和,經常和孩子溝通,因為他們所有題目都不會。
雖然是個段子,就生動地說明了父母的地位是怎麼從高高在上到一落千丈的。心平氣和的溝通還能給孩子一個民主開明的形象,如果還繼續大吼大叫,試圖壓制,恐怕沒幾個孩子會買帳。
從來不閱讀的父母,就別指望孩子在選擇閱讀書目的時候聽你的。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混日子的家長,在孩子未來規劃上也不太可能有發言權。
打罵和哭訴自己對孩子的付出都不能換來權威,孩子會因養育之恩而愛,但卻不一定會敬。要想長久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父母們的自身修煉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歡喜》裡的英子,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與天文館館長劉靜成了莫逆之交;同樣的事情,媽媽和她說就要吵鬧,劉靜阿姨說的,她就能聽得進去。這也和許多家長抱怨的一樣,父母的話一句不聽,卻聽外人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英子聽劉靜的,除了劉靜本身的性格令人親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因為劉靜對於天文是內行,她所說的話,對於英子才有權威性。這是大多數人的本能選擇,在任何一個方面,內行和權威所說的,明顯比一竅不通的外行的意見更讓人信服。
作為父母,如果不知道梵谷和塞尚,你很難在學美術的孩子面前插上話;如果英語已經還給了老師,那你在一年級的孩子心裡也沒什麼文化;如果孩子學的是舞蹈,你起碼得知道小五花是個舞蹈手勢而並非一塊肥瘦相間的豬肉……
朋友圈裡眾多老母親,與娃俱進,有的為了科學餵養,考了育嬰師資格證和二級營養師資格證;有的為了從心理學的角度引導孩子,考慮二級心理師;更有甚者,為了輔導孩子,考過了教師證……
有個媽媽說得好:沒有十八般武藝,你還指望他/她能聽話?恐怕你連他/她的話都未必能聽懂!
03
最能讓孩子聽進去的話,是平等的溝通
作為父母,至少應該把眼光放平,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溝通。對於孩子的興趣,在一棒子打死之前,應該有最起碼的了解和傾聽,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理由。
如果實在做不到當成朋友,那起碼把他們當成下屬。對於下屬提出的方案,最基本也得先聽一聽對方的陳述,了解一下方案的具體情況,調查一下可行性,甚至開會討論,才能做出選擇。
當孩子的理想和父母相悖時,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的理想給出具體調查數據,比如不同專業每年入學率多少,課程設置如何,畢業後就業率,就業方向和薪酬如何,遠期發展又如何……在強大的事實和數據面前,孩子還有可能仔細考慮,比起簡單粗暴而毫無根據的拒絕,起碼父母尊重了他們的想法,願意去理解和分析。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34;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水平線上,真正把孩子當一個人來理解和尊重,和他們一起成長,真正傾聽他們的內心,才有可能得出最適合孩子的抉擇,真正讓孩子接受。
比起 &34;,讓孩子有機會遵從自己的內心,決定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作者:玫瑰與木蘭 在三甲醫院工作的寫作愛好者。閱讀過人間最真實的生生死死,光怪陸離的人心百態。願意把故事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