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畫面
場景一: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想要跟自己的愛人聊聊天,吐吐槽,說說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
但是對方卻一副老學究的神情開始給你講道理:社會就是這樣,誰沒有壓力啊!我不也是一樣嗎,不照樣還是得繼續工作。
聽到這裡,你一肚子等待被傾聽、被看見的情緒,被結結實實的堵了回去,溝通也戛然而止。
場景二:玩具商店的貨櫃前,孩子眼睛放光的指著一輛遙控汽車說:媽媽,我想要這個小汽車。媽媽說:你家裡都有那麼多小汽車,不買了,趕緊走。孩子看媽媽不答應,開始出招-一哭二鬧三打滾。
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聽話」逐漸失去耐心,任憑孩子怎麼哭鬧,都沒有任何的回應,或者一走了之,後面跟著一個邊哭邊叫「媽媽」的孩子。
當看完這兩個案例之後,你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有沒有一種情緒堵在胸口和哽在喉嚨的感受呢?
其實這就是關係中的情緒沒有被看見,沒有流動,也就是沒有被共情的比較常見的情況。
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說過,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多的爸爸媽媽通過不斷的學習已經知道,打罵式的教育只是在當下取得了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如果把這種方式當成一種有效的方法,長期用在解決孩子出現的成長問題中,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和情商的發展。
有的家長說,講道理,聽上去比打罵好多了,我也是這麼做的,可為什麼還是難以和孩子建立連接呢?
其實這是因為,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時,大腦處於非整合狀態,負責思考的部分已經被情緒控制,無法有效進行工作。
在這個時候,父母講道理,孩子往往很難聽進去,即使聽到了,也很難理解,也無法做到將父母的指令轉化成行動。
其實這就是由於父母缺乏共情,無法與孩子很好的建立聯結,而沒有辦法達到親子關係中的有效溝通。那到底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旨在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它之所以在人際關係中顯得十分重要是因為,它是連接兩人感情的必要過程,所有人不管是哪一種關係,都需要這種共情能力。沒有什麼言語可以讓糟糕的事情變得更好,只有情感的聯結。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別人並贏得別人的理解,因此更能和自己、和其他人輕鬆愉快地相處。
在親子關係中,共情是家長與孩子情感連接的橋梁,是建立良好溝通的基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出健全人格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