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朋友約在一起遛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都在互捧對方的寶寶聽話,說到自己的孩子卻抱怨頗多。
倒也不全然是客氣話,因為每次社交看到的都是別人家孩子好的一面。很難不產生"別人家的孩子都聽話"的錯覺。
可自己家的孩子,確實360度無死角地面對自己,那搗蛋、調皮、不聽話的一面,我們再熟悉不過了。
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改,口頭答應改,行動也不去做,做了還會做錯……
到底怎麼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就來?
孩子的"聽",對應著我們的"說"。
叨叨叨的永遠是家長,孩子只能選擇聽,或者不聽。
事實證明,說得越多,選擇不停的情況就越多。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又有沒有認真聽過孩子說什麼?
我們都知道鑽牛角,越鑽越死。
可有時候轉變一下思路,把"說"和"聽"互換一下主體,就會發生奇妙的轉變。
5歲的孩子越來越調皮,曾經我很少大聲對孩子說話,但今年忍不住吼他的時候變得多了起來。
跟他講過無數次"注意安全"的大道理,仿佛一點作用也沒有起到。
一出門,小孩就像是剛出窩的野豬,拼命的往前拱,任你在背後喊破喉嚨,他也橫衝直撞,直到你起氣喘籲籲追上去抓住他,再劈頭蓋臉的批評他一頓。
次數多了之後,我開始自我反思: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不行不行。
光我"說"顯然已經沒用了,我只要另尋他法。
父母無論是暴怒大吼,還是喋喋不休的講道理,其實都是站在"孩子不聽我"的預設立場,哪怕是耐著性子,但內心的情緒肯定都很不好。
想要起到好的溝通效果,父母得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有一次哄孩子睡覺,很長時間他都還在鬧,我又吼了他一頓。他沉默了一會,開始要跟我講為什麼睡不著的理由。
但我怕他越說越清醒,更加睡不著,就立刻打斷了他,讓他不要說了趕緊睡覺。這一打斷,讓孩子覺得特別委屈,我明顯地感覺他是在極力忍耐,緩緩地說了一句:"我還沒有說完。"
我意識到自己過於魯莽了,趕緊摟起他說了聲對不起,孩子一下子就"哇"的哭出聲來。
和孩子擰住了的時候,他有傾訴的欲望,請一定記得要耐心等他說完。
之前我總會喋喋不休的告訴孩子要注意安全,大聲叫"不要跑",結果孩子越跑越瘋。
後來我學會了一招,出門前就孩子約定好:離開媽媽不要超過10米,你要看得見媽媽,也要讓媽媽看見你,不然把媽媽迷路了怎麼辦?
冗長的說教,真不知道孩子能聽懂幾句。並且孩子可以感受到說教背後,父母那種不好的情緒,很難不出現逆反情緒。
當孩子發現,"你說你的,我只要不聽就行了",這招居然很有效,就會非常自然地把父母說教當耳旁風。
反正孩子聽不懂也不想聽,不如把冗長的說教,替換成簡單明了的指令。
生活也會給父母很多經驗,預判孩子可能會出現的狀況,體現和他們做好約定,反而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