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的話孩子都不聽?與叛逆無關,可能是「習慣性防衛」在作怪

2021-01-19 朗姐育兒說

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2016字

閱讀時長:約6.5分鐘

喬納森·斯威夫特說過:叛逆開始總是先在心裡盤算,然後才開始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會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情況,出現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反而堅持自己的做法,我行我素。

父母只以為這是孩子成長叛逆引起,對此只能幹著急,只能不斷重複自己的教導,希望孩子能因此聽得進去,但是卻往往沒有什麼效果。其實,父母不知道的事兒,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可能並不是叛逆,只是在進行習慣性防衛。

案例

朋友教育孩子時,遇到一些問題,時常找我傾訴。最近,朋友的女兒瑩瑩突然變得非常有「主見」,對於家裡人的話總是聽不進去。

有次,因為天氣轉冷,朋友就想給孩子穿些保暖的衣服,但孩子就自己覺得那衣服不好看,哭鬧著要求穿自己選定的裙子,家裡人對此毫無辦法。結果毫無意外的,孩子因為受涼而感冒。

不僅如此,孩子還把這種我行我素的風格帶到幼兒園裡去。孩子想要和小朋友玩過家家,堅持要扮演公主就算了,卻又因為故事情節的設定和其他小朋友出現分歧,和其它小朋友吵得不可開交。

老師過來協調,瑩瑩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其他小朋友的意見都是錯的,老師對此也束手無策。

從朋友的話看來,瑩瑩不單單是聽不進父母的話,實際上,是連小朋友和老師也話也絲毫不放在心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味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別人的建議?

1、習慣於為自己找藉口

遇到問題和難題時,從而達不到標準或目標,為了讓自己更加好受些,減輕自己的無力感,降低自己的負面情緒,人們對主動地為自己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也會因為被家長和老師批評,或是為自己努力而達不到的目標,給自己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通過找藉口的方式,來降低自己低落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形成習慣。

當別人給予孩子建議時,孩子則選擇習慣性逃避,無視他人的意見,以此方式來保護自己。

2、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換位思考

孩子聽不進周圍人的意見,很大一部分也和家庭的教育離不開。當家裡人對於孩子過於疼愛和寵溺,給予孩子自己是世界中心的錯覺,使得孩子養成他人都應該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從而聽不進他人的想法和建議,無法進行換位思考。

孩子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也不一定都是叛逆,很有可能是孩子在進行習慣性防衛。

什麼是「習慣性防衛」?

習慣性防衛是一種心理上的偏差,主要指的是,當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一樣時,自己會感受到對方在反駁自己的觀點,對自己進行挑戰。故孩子會開啟自我保護的模式,捍衛自己的觀點,而不在乎對方的觀點是否有道理,是否有價值。一定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習慣性防衛具有一定的偏執性質,雖然出發點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個人尊嚴,是出於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那麼孩子為何會出現習慣性防衛呢?

孩子出現習慣性防衛,主要是人類基本歸因的偏差。人們在犯錯的時候,往往會習慣於尋找他人的問題。當別人犯錯時,是別人的問題;當自己犯錯時,也易於把問題的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

基本歸因的偏差是人類心理上的一種常見現象,大人尚且無法避免,更何況孩子呢。孩子把自己會把自己的問題歸結在別人的身上,認為自己都是對的,習慣性地反駁,就出現了習慣性防衛。

了解孩子習慣性防衛的原因,就應該幫助孩子克服,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別人的意見。

家長如何打破孩子的「習慣性防衛」?

1、教導孩子先聽完別人的話

孩子在面對與自己不同意見時,常常還沒聽完別人說的話,不仔細思量別人說得有沒有道理,就認為對方挑戰了自己的尊嚴,就急於反駁,實際上可能連對方的意見都沒來得及聽清,也就無從思考和辨別正誤。父母教導孩子聽完別人說的話,既尊重了別人,也讓孩子有了思考的空間。

2、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存在不足的道理

孩子覺得別人對於自己的做法存在意見,就是對於自己不滿,認為自己做得不好的表現,為了維護自己而反駁別人。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存在著不足之處,需要別人的指點。

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展現自己的不足,讓身邊人對自己進行提點,而家長表現出對他人的建議感激的心態,並積極改正自己的不足,從而讓孩子明白他人的建議能幫自己檢視不足,促進自己成長的道理。

3、讓孩子養成反思的習慣

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寫日誌,或者寫當日自我評價的方式,讓孩子記錄自己每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自己給自己提出改善意見。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養成善於反思自己的習慣,對於他人對於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也能更加平和坦然地接受。

結語

孩子對於他人的意見缺乏辨別能力,無法看出他人的建議對於自己存在的幫助。家長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起到自己的榜樣力量,讓孩子認識到尊重他人,尊重讓人意見的重要性,這不單單對於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擁有極大的幫助,也有助於孩子能取長補短,獲得更好的發展。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大部分原因是孩子的習慣性防衛在作怪
    有些時候家長會有一些迷惑就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意見明明是有利於孩子的發展的,而是又不是壞的意見,溝通方式也是好好的和孩子表達的,可是就是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甚至還會對家長不理解。難道這樣真的是孩子的心理行為在作怪嗎?還是孩子真的就是脾氣壞不理解,就是想要和家長對立,很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習慣性防衛機制在作怪。
  • 孩子倔強不聽勸,可能是「習慣性防衛」,父母得灌輸「綠燈思維」
    相信看到我就孩子身上表現的問題大家也是感同身受,確實現在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話語讓很多父母都無法接話。孩子自以為爸爸媽媽就是個「土老帽」,什麼都不懂,所以也會隨意的反駁爸爸媽媽的話。除此之外,即使父母具有權威、經驗也不會讓他們信服。
  • 孩子脾氣太「倔」,家長說什麼都不聽?這是進入了「習慣性防衛」
    不承認自己的錯也就算了,還因此耽誤上學,當時把我給氣的夠嗆,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像孩子這樣的情況,甚至有比我兒子更「倔」的。當我不斷反思自己究竟對孩子的教育哪裡出現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時候,偶然看見了書本上介紹一種心理現象叫「習慣性防衛」,孩子不聽勸很可能是「習慣性防衛」在作祟。
  • 孩子聽不進別人的話怎麼辦?用一個底層思維,讓孩子主動做出改變
    很多家長不理解,有時候我們給了孩子一些比較好的建議,溝通方式也沒有問題,可是孩子為什麼卻聽不進去呢?其實,這不難理解,不是孩子難溝通,或者天生脾氣倔,而是因為孩子的習慣性防衛機制在作怪。什麼是習慣性防衛?習慣性防衛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
  • 為什麼家長講的話,孩子從不聽?多少父母,輸在了太會講道理上
    別說孩子了,我都覺得有點兒煩躁,聽起來不怎麼舒服。一方面,她在拿紙巾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浪費,另一方面,她又在擦桌子的時候告訴,要注意衛生,出門在外多用紙巾擦拭,前前後後關於「紙巾」的知識點不下3個,讓我不禁感嘆孩子的不容易。然而,為什麼家長講的道理,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因為我們就是輸在了太會講道理上。
  • 叛逆的孩子這麼教,99%的父母都不知道
    很多家庭都面臨孩子叛逆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很多悲劇。我聽說過有的家長訴苦說自己的孩子3歲就開始叛逆了。這本書的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家喻戶嘵的家庭教育專家,經常在電視上講解家庭教育知識。這本書試圖用十天的練習幫助家長學會掌控叛逆的孩子。可能你聽到掌控這個詞就會不舒服,但這本書的主旨你一定會喜歡:「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 孩子叛逆、不聽話怎麼辦?方法很簡單,但大多數父母不懂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自己很苦惱,家裡的孩子很叛逆,兩人根本談不到一起去,那麼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讓孩子不叛逆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其實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只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假如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叛逆的,他只會覺得父母管我管的太多了。為什麼父母會覺得孩子叛逆呢?主要是因為小時候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父母叫他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不聽話打一頓就可以了。
  • 孩子總不聽你的話?總愛這樣教育的媽媽,難怪他叛逆
    很多家長會頭疼一個問題: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滿腦子遊戲,不喜歡學習,說什麼都聽不進…在孩子本該需要關愛的年齡,父母沒有在身邊,儘管早期可能賺了錢,但卻錯失了孩子早期發育的關鍵期。不僅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的性格習慣,而且等孩子長大後,還可能把他們之前賺的錢都給敗光。
  •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兩個原因,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
    是,甚至有的家長為了把孩子的叛逆扼殺在搖籃裡,就會對孩子使用各種的強硬手段,有的甚至是非常嚴厲的責罵,更有甚者就是拳腳相向。其實大部分父母這樣做,一方面是想給孩子造成心理震懾,乖乖的聽從父母的命令,另一方面是為了樹立身為父母的威嚴。可是孩子就像一團火焰,不管父母怎麼管教,情緒都會瞬間被點燃,注重自我感受的孩子們,對於父母的各種命令都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傷害和家長頂嘴。
  • 道理都說了,可孩子就是不聽,父母該怎樣教育一個"理想型"孩子?
    道理都說了,可孩子就是不聽,父母該怎樣教育一個&34;孩子?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心力交瘁,給孩子說了那麼多大道理,孩子也能明白,但是還是和以前一樣不聽大人的話,說了也是白說,一點用也沒有。對此,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很頭疼。比如,現在很多孩子都架起了眼鏡框,有的甚至在小學的時候都得了近視眼。
  • 叛逆期孩子為什麼總聽不進父母的話?以下三招教你溝通
    身為教師子女,我經常聽到學生家長向老師抱怨——「孩子在家不聽話,叫他寫作業也不聽」,「畢業班的孩子是不是到叛逆期了,簡直沒法溝通」,「剛批評幾句,他就摔門出去了」......往往是家長很焦慮,問題很嚴重。但是,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真的全是因為「叛逆期」在作怪嗎?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
    導讀: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文|秦天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最近常聽到這句「十個父母九個壞,一個在修煉。」 其實這個「壞」就是嘮叨,這也是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正常方式。似乎越壞,越能表達對子女的關注,越能得到子女的理解和「服從」。 一,「 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嗎?
  •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2個原因
    聽到女兒的話,媽媽頓時有點火大,忍不住罵了女兒幾句。然後女兒就哭了,鬧著不肯出門。對此,這位寶媽心中也很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女兒變得這麼不聽管教呢?是不是變得叛逆了。其實,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處於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孩子,腦海裡大多有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然後會出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會向父母強調自己的存在。為了向父母證明和強調自己的存在,有了想法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很&34;,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 孩子的「不聽話」可能只是他想「聽自己的話」
    媽媽經常表揚我「你真聽話,你真乖」,也經常批評我「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看別人家的孩子真是可愛」,在學校問的老師的第一句話是「今天我家孩子在學校聽話嗎」?媽媽我想說:我不想做個乖孩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是乖巧懂事聽話,不讓操心。乖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呢?我乖,父母就高興,所以我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情緒,努力做個乖孩子,讓父母開心,讓父母喜歡我。
  • 叛逆期的男孩不聽父母的話,學好這幾步孩子會非常聽話
    叛逆期的男孩不聽父母的話,非常叛逆怎麼辦?一進入到叛逆期的男孩,父母能感受到孩子明顯的變化,孩子會頂撞父母,不屑與父母溝通交流。但孩子畢竟年紀不大,如果有些行為不糾正過來的話,將來很難成大器,在日後的與人交往中也會不受歡迎。
  • 了解習慣性防衛的心理,讓你具備更強的溝通能力
    之前有一篇文章寫過關於情緒控制的小短文,主要是針對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怎樣調整情緒的,但是這個屬於事後的心理建設,而今天,我們聊一聊的是前期心理建設,通過前期心理的培養來減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更好的提升溝通能力,這裡主要講到就是習慣性防衛心理。
  • 孩子自卑、叛逆,可能源於父母常說的這些話
    「打擊式」教育在中國家庭裡十分常見,你是否曾聽過/說過類似的話,「這點兒進步有啥高興的,你看看別人……」、「就你還想……,也不看看自己啥德行」、「算了吧,你不行」、「你連這都做不好,將來能有啥出息……」一句接一句的惡語,正如一根一根利箭不斷刺傷孩子的脆弱又敏感的心。
  • 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家長要學會做權威型父母,讓孩子懂得尊重
    原因是優優吵著要看電視,小艾問作業做完了沒有,優優說做好了。等晚上小艾去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優優才寫了一點。一開始小艾還很耐心地和優優說,結果優優反而還頂嘴,讓小艾的怒火一下子就上來了。最後優優大聲喊了一句「你是個壞人」,小艾很是無奈。小艾說,她自己也不想罵優優,但優優實在是越來越叛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