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篇文章寫過關於情緒控制的小短文,主要是針對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怎樣調整情緒的,但是這個屬於事後的心理建設,而今天,我們聊一聊的是前期心理建設,通過前期心理的培養來減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更好的提升溝通能力,這裡主要講到就是習慣性防衛心理。
那麼什麼是習慣性防衛呢?習慣性防衛是人的本能,是指為使自己或他人免於說真話而受窘或感到威脅而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通常表現為「說實話的恐懼」或者「自設的保護殼」。看起來似乎和我們生活中關聯不太大,如果用現實生活的問題加以描述,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活中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好比我們與他人就同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時,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進行一定的判定,並認為自己理解是對的,而當對方提出反對意見時,這種本能就會觸發,有些人可能還沒聽完對方的意見,就急著反駁。
說來說去,無非是證明自己當初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有道理的,不願意接受對方不同的意見,又或者說不能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否定,更甚者,會認為對方不僅僅是否定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否定自己這個人。如果自己一直陷入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就可想而知了。同時,這個也和自我知識的提升有很大的關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新意見、新思想的能力,又何談提升呢?所以,要改善溝通技巧、提升學習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
這裡引用一下行為科學的奠基人阿吉裡斯(Chris Argyris)的觀點: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當我們自己遭受挑戰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向外部找原因。當我們把外部原因當真之後,別人針對我們的意見就顯得更不合理了。
成甲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說過。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書中還說,如果想打破這個習慣性防衛,那就要建立綠燈思維。
先說一下與之相反的紅燈思維,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你不了解情況。」「你先聽我說!」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而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作者告訴我們,遇到不一致的觀點,一定要沉下心來,先不要急著反駁,要用綠燈思維先來接納這個觀點,再理智的分析這個觀點哪些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哪些是沒有用的,不要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真正的聰明人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通過這樣一個前期心理建設,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就明白要尊重他人提出的建議,理智的分析出他人的建議和異議是否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如果有,那我們當然要欣然接受,讓自己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我們也沒必要跟無知的人去計較什麼,俗話說「寧和君子爭勝負,不與蠢人論高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