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

2020-09-05 媽咪育寶貝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

最近常聽到這句「十個父母九個壞,一個在修煉。」

其實這個「壞」就是嘮叨,這也是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正常方式。似乎越壞,越能表達對子女的關注,越能得到子女的理解和「服從」。

一,「 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嗎?實際上,「 壞」它沒有效果,只是千篇一律的反覆宣講.這說明「 壞」是一種非常無效的教育方式。過度的「壞」,使孩子出現極端懷疑

父母就像一個「會說話的機器」一樣打開,在孩子的面前直接開掛:

1,寶貝,你跑慢一些,會摔倒;

2,快點綁頭髮,以免發燙;

3,我說了多少次,飯前洗手...


養育孩子已經一百歲了,並且常常擔心九十九歲。

但給孩子的感覺就像蒼蠅在耳邊嗡嗡作響,可以想像孩子應該如何聆聽。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話,孩子是有些不信任的,似乎沒有父母的提醒和指示,孩子將無能為力。

二, 實際上,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會演變成父母的「壞」。對未來的不確定,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並發洩,不良的負面情緒會無形地將其傳遞給孩子。

孩子很小的時候,適當的「 壞」確實可以起到提醒和保護的作用,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獨立並且具有突出的自我特徵,「壞」將是一種負擔。

1,子女在遵循自我和父母的要求時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麻煩來了。

2,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叛逆,究其原因是父母的煩惱充滿了負面情緒和不信任感。


三,語言的暴力,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厭倦了另一個人時,他怎麼能聽到另一個人的話!實際上,「 壞」不僅不能使人改變自己,而且「壞」與言語暴力之間的距離也非常接近。

輕聲細語、打情感牌的方式,向孩子展示事實和理由。只要孩子一點都不改變,父母「壞」的聲音會越來越大,言語也會變得粗糙,迫使孩子就範。

成年人都難以忍受,更何況孩子。當一個人的情緒不穩定時,他的講話的語氣、表情和內容會朝著無法控制和可惡的方向發展。

在「壞」變弱之後,就變為「語言暴力」,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讓孩子糾纏於自我,道德,情感,自信和無所適從。並非在於您說的越多越有用,在於父母是否可以打開交流的渠道。

四,這時,父母需要找到一種拓寬渠道的方法。特別請注意以下三點:


1,不說太多,點到即止,突出含義

錢應該花在刀刃上

當您的孩子對家庭作業感到畏縮時,父母通常會說:「孩子啊,這麼不聽話,您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您會很痛苦。」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儘快完成作業並努力學習,以免將來遭受重重困難。對父母來說,這是一種照顧和擔心。

但,當「思想」轉變為「語言」時,它們就成為指責和宣洩。在這前提下,孩子當然不會聽話。

您可以這樣「您尚未完成家庭作業,您仍在玩其他事情,我非常著急。」當您的孩子聽到您的鎮定和清晰的表情,而沒有任何額外的情緒要宣洩時,他自然會冷靜地思考並計劃應該屬於他的東西。

2,多說肯定的話,少說負面的話

父母與子女溝通不暢。常規情況下,孩子表達了需求和感覺,父母卻在發洩自己的情緒。註定結果是不同的並且不能令人滿意。

可想而知,當被拒絕時,誰願意與另一方合作。少用強迫性拒絕和指責,多用一些正面的話。

總而言之,當您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孩子的需求,用「是」代替「否」,將「消極」變為「肯定」,建立和諧而平靜的交流環境,效率會更好。


3,說百句話,不如做一件事

在任何教育現象中,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父母的觀念和行動,「讀書無止境」,日復一日,孩子們對他們的眼睛和耳朵著迷,自然他們也喜歡讀書,他們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沉默的言行比任何理由都更有效。

放下父母的框架,蹲下來與孩子作為朋友交談,以使孩子感到平等,尊重和友善。這樣,父母和孩子的心會聚在一起。

各位粑粑麻麻又是怎麼和自家寶寶溝通的呢?小編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歡迎留言。

聲明:文字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白熊效應":孩子愛和父母唱反調,大多是因父母總說"不"
    周先生有一個兒子,平時特別調皮,總愛和父母唱反調。這不,周先生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就經常叮囑他,"你不要偷偷玩家裡的電器哦"。兒子雖然嘴上說著不會玩,但是背地裡卻趁著爸爸不在家鼓搗家裡的電器。
  • 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這5類話孩子最不愛聽,家長別再說了
    溝通是一門藝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溝通,而溝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同一件事,不同的溝通方法,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你怎麼和孩子說,但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你越說,孩子就會越煩,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家長要學會如何和孩子溝通,和孩子溝通之前,你一定更要學會「聽」和「說」的藝術。
  • 「為什麼我一定要聽你的?」父母到底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身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到孩子,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老郭的兒子小剛上高一,已經有很強烈的自主意識,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老郭跟兒子之間的交流已經到了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一說話就帶著氣,甚至大打出手的地步。
  • 叛逆期孩子為什麼總聽不進父母的話?以下三招教你溝通
    身為教師子女,我經常聽到學生家長向老師抱怨——「孩子在家不聽話,叫他寫作業也不聽」,「畢業班的孩子是不是到叛逆期了,簡直沒法溝通」,「剛批評幾句,他就摔門出去了」......往往是家長很焦慮,問題很嚴重。但是,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真的全是因為「叛逆期」在作怪嗎?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此外,還有父母的經驗化評價,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裡講了一個女兒心心的事:心心和朋友家的孩子玩耍,朋友家的孩子從沙發上摔下哇哇大哭。手足無措的心心竟然哈哈大笑了起來,一旁的大人尷尬癌都犯了。我趕緊放下手裡的活,拿過她手裡的畫,開始認真點評,一邊點評一邊跟她交流:「這個房子為什麼是圓形啊?這朵花竟然是七彩虹。」被「看見」的她再次變得興奮起來,嘰裡呱啦跟我講她的畫。父母用細節描述看見孩子,比一句單純的「做得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給孩子自信。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孩子最不愛聽這些類型的話,看看你中招幾條
    語言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主要途徑,父母的說話方式和表達方式,會對孩子的行為和心裡發展造成重要的影響,所以父母必須管好自己的嘴。 說實話,想要管好自己的嘴,確實挺難的,因為你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什麼話能對孩子產生激勵效果,哪些話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激起她們的反感呢?
  •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兩個原因,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
    女兒的反應讓我大跌眼鏡,只見紅姐的女兒拍著桌子,對紅姐大喊:「我憑什麼聽你的,我不想吃,我就是要玩手機。」我心中非常的納悶,我記得上一次來的時候,紅姐的孩子還特別聽話,為什麼最近變得不聽話了呢?如果孩子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為什麼不願意聽從管教呢?其實孩子不聽從父母的管教,並不是進入了叛逆階段,而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
  • 反覆和孩子說就是不聽?心理學家:父母要用有效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溝通橋梁,擁有一個順暢的交流過程,家長們不妨試試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入手,明白孩子的內心需求,提高溝通效率。讓孩子把家長的話聽進耳中、記在心裡,並且落實於行動上。而心理學家也曾指出:父母要用有效的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 父母越愛講道理,孩子越不聽?「魚缸法則」幫你打破親子溝通壁壘
    為什麼中國父母愛講道理?調查顯示,25.8%的學生認為自己父母愛講大道理,實在是很嘮叨,因此不願意和他們過多交流。父母愛講道理,離不開思維慣性我們會發現,愛講道理的性格其實具有那麼一點遺傳性,那些自己從小聽大道理長大的父母,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
  • 反覆和孩子說就是不聽?心理學家:父母要用有效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溝通橋梁,擁有一個順暢的交流過程,家長們不妨試試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入手,明白孩子的內心需求,提高溝通效率。讓孩子把家長的話聽進耳中、記在心裡,並且落實於行動上。而心理學家也曾指出:父母要用有效的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文/歆小迪表妹又被外甥氣哭了,打電話和我抱怨了一通。外甥小宇上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表妹讓他先完成作業再玩,可孩子就是不聽她的,一進門先找零食吃一會兒,然後再玩一會兒玩具,到做作業的時候都8點多了,寫著寫著就困了,作業常常馬馬虎虎地完成,學習成績自然不好。
  • 孩子只聽老師的話?其實這樣做,孩子也可以很聽父母的話哦
    可是班裡有幾個家長,就像是約好了一樣,總是給我發信息,說自己在家裡管不了孩子,孩子就聽老師的。然後就請我幫忙,給孩子下個命令啊、布置些任務啊。最初覺得作為老師,若是對家長的要求置之不理,似乎也不太好;而且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也就做了。但是,現在似乎處處都要我和他們家孩子說這說那,還真是覺得有些多事兒了!」
  • 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與父母溝通,怎麼回事?
    有家長會疑惑,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不與父母溝通?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但是為什麼孩子不與父母溝通?有的父母會對自己說,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的,真的是這麼回事麼?還是為了迴避問題而安慰自己的?人類的天性就是聯結,包括青春期。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他不聽啊!家有「耳旁風」,溝通是父母必修課
    「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不聽呢?」「耳朵長哪兒了?媽媽在跟你說話呢!怎麼沒反應?」「好好說不聽是不是?非得我跟你吼才高興?」想想看,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沒有想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我們都知道愛孩子,可孩子就是把父母的話「自動屏蔽」,好像在孩子和父母之間自動升起一道「結界」,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我—聽—不—見!
  • 青春期的孩子,打不怕,說不聽,怎樣能讓他和父母好好溝通?
    這是我最近看到朋友圈裡分享最多的困擾,「現在孩子真是沒法管了,打不怕、說不聽,都沒法好好溝通了!」也許是最近孩子要在家自主學習,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種情緒問題,溝通的順暢顯得尤為重要。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一句話:不要等到孩子大了,才去抱怨孩子不和你溝通!!
  • 我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什麼不聽?
    :早上不肯起床,好不容易起來了又不肯刷牙,好不容易刷完牙了,又不肯吃早飯的熊孩子,每做一個動作都需要父母后面不停的催促,但孩子似乎沒有聽見,自顧自的做著自個兒的事兒,把爹媽氣的直跺腳。父母們感嘆,反正這熊孩子就是不聽,現在還動不動發脾氣,比我還兇,是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也這樣?還是就我家是這樣?真的是傷腦筋。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那種配合父母,懂事聽話的孩子只能是別人家的嗎?父母想怎樣教育孩子,不管是教他說話、認字還是平時為人處事,都是通過有效的溝通來實現的,而不是一邊犧牲親子關係,一邊壓迫孩子去執行。
  • 《非暴力溝通》學會愛的語言,做智慧父母
    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這也是我以前經常幹的事。你看你們班XX成績比你好,你看看人家多努力;誰誰又懂事又聽話,每天幫父母做家務,你只知道玩手機;你又不愛說話,又不愛表達,多跟誰誰學習,人家多優秀啊......
  • ...和孩子說話就互相吵架,孩子不聽話,只因父母沒掌握和孩子溝通的...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才會緩和,才能和平相處,孩子也才會聽取我們的意見和想法。 我們都知道同樣一句話每個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給人心理的舒適度也是不一樣的。當我們說話時,其實語言(詞語)對於我們來說是客觀的,我們對他的詮釋才是主觀的。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下文簡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的父母在美國也很普遍,「虎媽」、「鷹爸」無處不在。我們也曾有過被「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經歷,深知「比較」對孩子的影響。但如果說,在進入學校之前,還能有效控制住「比較」的話;那麼一旦開始學校生活,父母開始與其他家長和孩子互動,「比較」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