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2021-02-08 觀察者網

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綱自實施起便爭議不斷,去年的「文白之爭」在臺灣掀起大討論。如今,年度例行課審會悄然而至。爭議話題不亞於語文課綱的歷史課綱或進行調整,成為焦點。

臺媒報導,今年審議的新課綱草案提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有關中國史地部分大幅減少,並有提案建議延長臺灣史的學習時數。

臺灣高中校長、教師指出,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做法顯然不對。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如今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而且近年來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歷史?

「十二年國教」課審大會11日起一連3天審議社會領域課綱,圖自臺媒,下同

去掉「中國史」 增加「臺灣史」

據《中國時報》8月10日報導,為期三天的臺「教育部」課審大會於11日開始審議社會科課綱。

臺「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草案,由朝代編年史改為主題式(單元),不再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規劃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也就是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下討論。此舉讓學生藉由區域的關連性來學歷史,培養他們新的歷史觀。

此外,課審委員、臺灣東華大學學生蕭竹均提案,將初中臺灣史學習時數由1/3提高到1/2。蕭竹均說,過去社會科從未有過轉型正義的內容,臺灣史教育也漠視原住民歷史。他認為社會科課綱應該增加這兩部分內容,因此「臺灣史」的學習時數有必要增加。

這兩個提議均備受爭議。

「去中國化」明顯 藍營痛批「政治介入」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不管是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或是將臺灣史學習時數從1/3提高到1/2,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作法當然不對。

吳昆財指出,臺灣只有通過中國大陸才能發光發熱、讓全世界看到,但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卻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並淡化中國大陸因素在臺灣歷史的份量,主要是定位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都是獨立國家,目的就是「去中國化」,他無法認同。

至於臺灣史學習時數提升到1/3,他也覺得不妥,因為臺灣歷史很短,用這麼長的時間來教,最後可能要教到嘉義蘭潭何時興建、面積多少等這些瑣碎的內容,是大家想要的嗎?

新北市安康高中校長謝金城也說,若高中歷史課綱最後真的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對臺灣來說,中國文化變成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這種翻轉不但是矯枉過正,也會造成重大衝擊。他認為,應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來看待兩岸歷史,不應將中國史切出納入東亞史中。

《旺報》援引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的話說,此次課審大會出現人事與審議程序異常。此次臺「教育部」課審大會破例首次利用上班日開會,可見「急如星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課發大會召集人、課審大會委員、「國教院」院長許添明卻在7月31日被撤換,學術副院長也同時去職,整個「國教院」只由行政副院長代理,「這種詭異的情況,很難不讓人懷疑其中是否有政治力的介入」,他批評:」「教育是百年大計,政治介入很可恥」。

唐德明指出,除了人事與審議程序的異常,課綱本身也充滿爭議。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而且捨棄朝代編年史的編排方式,明顯就是政治力介入教育,民進黨企圖「去中國化」的目的昭然若揭。

另外,唐德明提到,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脈絡,根本就是數典忘祖的做法。他舉例,以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而言,這要如何從東亞的脈絡來解讀?如何讓學生理解滿清末年的腐化,遭致世界列強侵略的血淚歷史,革命先烈又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認為,過去可以依照時間順序講述歷史,如果調整後可能會在局部提到,並從區域深度去探討問題。此舉雖然可讓學生培養自己的觀點,但也可能形成意識形態,看待歷史恐變得不夠客觀。

斬斷認同 兩岸關係只會更緊張

據《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文史作家王豐提起去年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比例,結合此次歷史課綱草案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指出,這是「明顯把教育鮮明地工具化」,並且顯示出尚未擺脫殖民者的視角。

王豐指出,臺灣雖已脫離殖民70多年,但仍未擺脫後殖民心態。「看很多問題不是從臺灣人角度,而是從殖民者角度,從西方或皇民角度來看。」但所謂「東亞」實為西方殖民者視角。他感慨若課綱設計者心態都未「擺脫被殖民」,宛如仍被關在囚籠中,這樣又如何能期待臺灣的年輕人具有開闊沒有限制的視野?

王豐強調,臺灣既然一直以「民主自由」為傲,臺灣地區的執政者就不應該將學子視為「歷史的選民」,試圖以教育為工具「捏麵人」。

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也認為,強化「東亞史」把中國史歸於其中,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裡教日、韓史的內容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高中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的脈絡,如此說來這樣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長期關注課綱編審的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說,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

張亞中指出,新歷史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以後臺灣學子沒有中國史的史觀概念了。把原本朝代史改成主題式(單元),也因此歷史會變得碎片化,學生獲取的是片段性歷史知識。以後再談到晉朝唐朝,學生們會沒有給相對的時間概念,這同樣會導致未來年輕人沒有中國史的史觀。

張亞中說,這對兩岸關係影響很大,因為認同歷史是兩岸關係的根。根被刨掉,去中國化形成,會加深彼此的不信任,發展兩岸關係很難。就算之後再換國民黨執政,與北京方面互動時也會受到影響。當共同認同沒了,兩岸一家親就變成權力的競爭追逐,對臺灣更不利。屆時臺灣只好把美國拉進來,這會讓兩岸關係充滿危險。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痛批,此次歷史課綱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是地道的臺獨史觀。相較以往把中國史、臺灣史並列,變本加厲。而且,原本兩岸關係已經很糟糕,蔡英文當局這樣處理,只會讓兩岸關係惡化。

西進已成風潮 難阻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表示,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臺灣解除戒嚴後,兩岸關係出現變化。現在不少高中生就已在思考畢業後是否到大陸升學或求職。

苗慄縣私立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說,很多畢業學生在大陸工作,如此強大的勢力就在附近,怎能不多了解它的過去?

高雄鼓山高中校長莊福泰認為,學生有必要認識大陸,但要認識到多深可以思考。或許可以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讓孩子以後有更好的方式去認識大陸與其他國家,更宏觀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現階段傳授縮減限制的知識給學生。

「理想再崇高,仍得兼顧現實。」國立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表示,課綱中刪減中國史的比例,會令學生對中國史學習不足,脈絡也會支離破碎,老師得找時間多補充。課綱無論怎麼修,都要回歸教學核心,「立足臺灣,兼顧中國,放眼世界」才是歷史課綱最好的依據。

竹東高中歷史老師蔡智惠表示,目前的教育目標是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若沒有先秦夏商周歷史,得看訓練的主線能否有其它的內容進行替代,最後還得回歸到改變的內容。

私立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表示,若把中國史納為東亞歷史,今古文經之爭、中國本土宗教、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沒了,加上歷史課程時數減少,課綱就徒留一個「虛」字,而中國史中變法等例子,也可做為現代警戒,去中國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歷史脈絡混淆 怎麼教

臺中市僑泰中學校長溫順德也表示,這幾年教歷史感覺現在學生對時間順序觀念相當薄弱。過去大家學歷史是以朝代概念出發,早期朝代、時間順序觀念很清楚。如果新課綱完全改為主題式(單元),恐怕會讓孩子們的時間順序更加混淆,未來將成為老師教學上的大挑戰。

桃園區福豐國中歷史老師王靜新表示,初中歷史課程中,中國史基本上仍按時序,高中改採主題式架構後,由於中國文明與歷史本身複雜,和東亞周邊互動也非常複雜,難以只用東亞史就能釐清複雜的歷史脈絡。

王靜新還指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差異很大。用考試引導教學的現狀下,教師將會無所適從。

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張肇祥指出,高中老師想要加強教學效果,勢必得先了解每個學生初中用的教科書內容,再補充更多資料,這會成為教學的一大難題。

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說,老師會面臨在有限的上課節數中,難以教完課程的窘境,若要完整教完一定要另找時間補課。

教育培訓機構、補教名師呂捷直言:「既然要以空間建構歷史,要玩就要玩大一點。為什麼不直接分為陸權時代、海權時代來談?」他認為現在審議的課綱看似打破國別史,但仍是「新司機在走老路」,不斷刪減而破碎、片斷化的「史實」教學,無法讓學生建立史觀。

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也認為,去掉「中國史」對高中生學習歷史而言也是災難。因為採用主題式教學,容易讓學生在歷史脈絡與朝代時序方面混淆不清,並不適合高中生學習歷史之用。主題式研究只適合已經通盤了解歷史脈絡的學者,進一步研究特定歷史主題時所用,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是採用編年史的方式更能增加學生的歷史邏輯。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喜歡文章,請點讚

相關焦點

  • 臺灣高中教師批新課綱:學生不懂中國史 怎麼到大陸工作
    到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數量爆增。(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8月12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審議12年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新課綱,針對中國史的部分大幅減少,高中校長及教師指出,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且近年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其歷史,「立足臺灣,兼顧大陸,放眼世界」,才是審訂歷史課綱最好的依據。
  • 在中國大陸找工作?薪水給多少?
    在中國大陸找工作?
  • 臺灣的中學歷史課本怎樣教「大陸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是1976出生在臺灣,讀中學時大約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但現在呢?
  • 【解局】「中國史」變「東亞史」,臺當局眼中還有祖宗嗎?
    簡單梳理一下:1999年實施的「88課綱」,「臺灣史」首次成為附屬於「中國史」的獨立單元;2006年推行的「95暫綱」,「臺灣史」正式脫離「中國史」成為獨立一冊;2009年的「98課綱」以「95暫綱」為基礎,全面服膺「去中國化」的臺獨史觀;2012年的「101課綱」、2015年的「104微調課綱」,在馬英九政府的微調之餘,仍不脫「兩國論」框架;2016年蔡英文當局的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而中國史則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世界史也將更著重臺灣與世界互動,期望以臺灣為主體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目前島內高中歷史分4冊,臺灣史1冊、中國史及世界史合佔3冊。據媒體披露,12年「國教」普通高中歷史領綱草案內容,將不再明確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社會史,而是分出3個分域。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陳水扁將臺灣史脫離中國史範疇 2001年,陳水扁主政第二年,教育部門重新修定課綱,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元擔任歷史科課綱召集委員。在張元等人編寫的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範圍教授,並將中國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主張學生應由本土歷史開始學習,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
  • 《中國電視史》網絡走紅
    你要還沒看《中國電視史》就Out了! 我們這裡說的《中國電視史》,可不是在蒼茫的歷史長河裡關於中國電視發展的點點滴滴,而是30年前的中國臺灣綜藝節目《連環泡》裡的一個搞笑小單元。《中國電視史》中說到,要讓打耳光戲拍得逼真,音效很重要。比如給自己打耳光配音,那麼右手做出打耳光的動作,左手就得拍在自己的大腿上;要是給別人打耳光配音,配音的人可以選擇拍掌或者雙手拉扯皮帶製造聲音。這些僅是入門級,真正讓人無語的則是男女主角的對打。
  • 臺灣高考出了不少大陸題 考到「清朝與臺灣」
    本報記者/吳燦語文考《戰國策》,歷史考中國封建制度,地理考大陸GDP的組成臺「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增加了這門考試的目的,就是避免教出「科學怪人」、「法律怪人」,希望學生們不只懂專業知識,也要具備公民素養。
  • 張亞中:綠營想刪中國史 司馬昭之心
    張亞中表示,臺灣的歷史教科書經過幾次重要變遷,最早是「本國史」與世界史,從李登輝開始到陳水扁,「本國史」分成中國史與臺灣史兩個部分。  張亞中表示,這次翻修的課綱只提中國和臺灣發展有關的部分,包括明朝、三國時期都不談,等於讓臺灣的年輕人完全對中國不認識,孔子、孟子一點關係都沒有,等於把中華文化等同於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擺在同一位階上,把「中華民國」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等同於日本與東亞的關係。  他質疑,臺灣跟東亞有什麼關係?
  • 臺灣課綱或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蔡英文完成「文化臺獨」了嗎
    1999年,李推「88課綱」,臺灣史在中國史範疇內首次以單獨單元出現,「臺獨」課程初顯。到陳水扁時期,採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法,將「中華民國」歷史一分為二,1945年前歸中國史,1945年後歸「臺灣史」,改「我國」為「中國」,暗示「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兩國論」史觀。
  • 王賡武: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
    聽九十歲史學大師縱論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 《王賡武談世界史》出版王賡武 雅理讀書昨天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一切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都發生在歐亞大陸,但是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西方的勝利就是海洋霸權的勝利。
  • 臺灣戰史雜誌大陸作者多 內容易接受小學生會看
    中新網6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和一般介紹現代軍事武器的軍武雜誌不同,另一類《戰史》雜誌,這幾年也逐漸在臺灣打開市場。內容主要以介紹過去戰爭為主,且大多出自大陸作者。  目前坊間的戰史雜誌,以「知兵堂」出版社的《突擊》和《戰場》兩大系列為首,內容大量取材自大陸。
  • 翻譯史|鄒振環:1984, 中國的「翻譯史」年
    鄒振環認為,1984年堪稱中國的「翻譯史」年,幾件大事影響了此後中國翻譯事業的走向。,確認筆譯、口譯與屬於譯學工作的專業地位」,「專門化是中國社會現代化對翻譯界提出的要求,而分科協作與譯史研究」,已有不少人在做著這樣的工作。
  • 從「江八點」到「胡四點」大陸對臺工作漸入佳境
    中新網1月27日電 今日出版的香港《大公報》刊載評論文章稱,近一年來,祖國大陸貫徹「江八點」和「胡四點」,對臺工作積極主動、務實高效,推動兩岸關係出現了突破性進展,島內政局亦隨之發生了明顯變化,連美國也不得不調整其對臺政策,明顯減少了在臺灣問題上發出錯誤信號。祖國大陸對臺工作目前正漸入佳境。
  • 瞄準低房價 越來越多大陸移民湧入紐約史坦頓島
    瞄準低房價 越來越多大陸移民湧入紐約史坦頓島   據史坦頓島當地最大的新聞網Silive報導,四年前,老年活動中心在史坦頓島中華基督教會(Staten Island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正式建立,成為華裔老年人的娛樂天堂。這裡不僅開辦了毛筆書法班、舞蹈課,還有安靜的閱覽室和傳統的中餐廳,老年人可以在走廊裡長時間閱覽中文報紙。  「我們知道華裔老人在家太孤單。
  • 臺灣當局操弄課綱「去中」 「中國史」恐變「東亞史」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 臺灣薪資長期凍漲 臺學者:年輕人越來越嚮往到大陸工作
    (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薪資長期凍漲,工時又長,不少年輕人畢業後就想離開臺灣,遠赴海外工作,期望能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臺灣「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許秉瑜表示,臺灣年輕人越來越嚮往到大陸工作,有人博士畢業後就到大陸教書,他們在大陸看臺灣,最多的疑惑是「大陸進步這麼快,臺灣為何還在鬧?」根據臺當局「行政院」統計,2015年臺灣赴大陸工作人數共42萬人,在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臺之後,兩岸冰凍,臺灣經濟停滯不前,赴陸工作的人數恐還更多。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根據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放入「東亞史」的框架下。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去中國化」之心昭然若揭!但研修小組在課審大會上竟辯稱: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討論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
  • 沒有中國史的世界公民
    只用4頁,1600字,講完從商周到隋唐的2400年歷史。所以,漢朝只出現劉邦的名字。完全沒有三國的一切。沒有武則天。什麼都沒有了。事實上,連中國史都沒有了,只有東亞史。增加了日韓史。教育部長潘文忠堂而皇之的說,這是要讓臺灣人成為世界公民。2這不是出版社的錯。
  • 法媒: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工作,有人隱藏「臺獨」立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鵬飛】不久前,臺灣媒體曾透露,當年參加「太陽花學運」的青年中有人早已來大陸工作,甚至隱姓埋名。法新社20日的報導的現象似乎對此加以了印證。該報導稱,臺灣正面臨青年人才越來越多流失到大陸的窘境,即使他們中有人「支持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