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獨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夏天生娃,坐月子是一件比較遭罪的事兒,本身天氣就很熱,坐月子還要講究「捂」,擔心受風,擔心落下月子病。
除了新手媽媽自身的各種防範之外,還要盡心盡力的照顧寶寶,給寶寶洗澡也是一個「技術活」。
新生兒不是那麼「皮實」,洗澡的時候要多加注意,才能讓寶寶更健康。
01新生寶寶身上長白膜,媽媽想洗掉被護士制止
小小是一個90後的新手媽媽,今年盛夏迎來了女兒的降生,雖然坐月子辛苦,但看著每天不斷成長的寶寶,覺得很幸福。
女兒剛出生的時候身上有一層白膜,看起來髒兮兮,準備了熱水,想要給寶寶洗澡。
結果被來查房的護士給批評了,「那是寶寶用來保護自己體溫的,不能洗不知道嗎!」小小被嚇的手一抖,差點把孩子扔盆裡,嚇得臉都變了顏色。
還因為護士的態度,差點兒跟人吵起來,幸好她老公來的及時勸住了。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還是很脆弱的,除了那層小白毛之外,還有一些部位洗澡的時候也注意避開,可能會給寶寶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
02新生兒洗澡哪幾個部位不能洗?
曾經有一本關於嬰兒護理的書中提到過,新手爸媽給新生兒洗澡的時候,一定要避開的三個位置:肚臍、耳朵和囟門。
新生兒的這幾個部位洗澡的時候要注意避開,不需要特意去清潔,如果清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寶寶生病。
1)肚臍
寶寶在寶媽肚子裡的時候,臍帶是用來進行營養輸送的,出生的時候需要剪斷。
新生兒的臍帶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會自然脫離。因為結痂脫落髮黑的原因,很多新手媽媽看來,覺得肚臍很髒,會忍不住想要給寶寶清洗乾淨。
新生寶寶肚臍還沒長好,如果洗澡的時候沾水很容易引發感染。
所以對於新生兒來說,肚臍再髒最好也不要清洗,如果結痂已經脫落一段時間,想要保持寶寶肚臍的清潔,可以用棉籤沾潤膚露,輕輕塗抹在肚臍處,等髒物軟化,再用棉籤輕輕擦拭清潔。平時也要做好寶寶肚臍的防護,不要著涼。
2)耳朵
新生兒的耳朵有時候看起來髒兮兮的,寶媽看到耳道裡好像有耳屎,總會忍不住想要給寶寶清潔。
其實三歲之前,寶寶的耳朵不需要特殊清理,只要日常洗臉的時候,簡單擦一下外耳廓就可以了。
由於出生後寶寶的各項機能不斷發育,耳道和鼓膜都比較脆弱,耳朵眼比較小,如果做耳道的清潔很容易傷到寶寶的耳道或者耳膜,可能會影響聽力。而且寶寶耳道中的耳屎有一種自我清潔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話就會自然脫落,還有保護鼓膜的作用。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清理,洗澡的時候也要儘量避免耳朵進水。
3)囟門
有些新手媽媽會發現寶寶頭頂有很多汙垢,想要洗澡的時候將汙垢清除,但會發現有些汙垢比較頑固洗不掉,忍不住想要用指甲扣。
要知道一歲前的寶寶的囟門並沒有完全閉合,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導致感染。
所以,洗澡的時候如果寶寶的囟門周圍還髒兮兮的,也不建議用力摳,會傷害到寶寶。
03給嬰兒洗澡還需要注意哪些?
① 洗澡的頻率不要太頻繁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的洗澡頻率不易過高,最好一周不要超過三次,如果身體沒到髒到必須洗澡的程度,可以簡化洗澡。
關心寶寶的健康是好事,但是過於頻繁的給寶寶洗澡,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皮膚,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溼疹。
② 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
新手媽媽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會發現,寶寶喜歡玩水,一玩起來可能就控制不住時間了。
新生寶寶洗澡時間不要超過十分鐘,大一些的寶寶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因為洗澡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缺氧的問題,水溫變涼也容易讓寶寶感冒。
③ 洗澡選對時機很重要
給寶寶洗澡,最好選擇兩次餵奶的間隙。因為剛吃飽的寶寶,血液更多的會供應到腸胃,容易犯困。
如果馬上就給寶寶洗澡,外界水溫對寶寶的腸胃行程一定的刺激,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腸胃不適,哭鬧或者吐奶的問題。
④ 洗浴用品要用對
給寶寶洗澡,一定要用寶寶專用的洗浴用品,不能用成人的。因為寶寶的皮膚比較嬌嫩,如果用成人的,很可能會刺激甚至傷害到寶寶的肌膚。
除此之外,切記不要把寶寶獨自放在浴盆裡,容易造成危險。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新生兒因為洗澡溺亡的至少在500例以上。
糖果愛嘮叨
給寶寶洗澡需要快、穩、準,新手媽媽如果擔心手忙腳亂,前幾次可以找人輔助,熟能生巧要對自己有信心。
糖果互動:給寶寶洗澡的時候你「犯規」過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