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際人居環境與未來城市大會暨第十屆園冶高峰論壇開幕在即。持續一周的大會共設置17場主題論壇,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研討交流,暢談人居建設與城市發展。今天我們給大家隆重推出的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孔宇航,孔宇航院長將於7月6日下午13:30在鄉村振興與都市農業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精彩演講。
他常探討建築的非線性、有機性命題
他遊走在建築宇空中
他是建築師,傑出的建築教育工作者
他是當代中國建築系列創作作品集的主編
他有學者的儒雅,有長者的智慧,更有年輕人的活力
他是孔宇航
孔宇航
KONG Yuhang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Dean,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孔宇航
孔宇航,196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198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系,1988年、1989年分別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碩士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碩士。之後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中國天津。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築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建協競賽委員會委員(UIA-ICC)、亞洲建築師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分會副主任委員、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城市設計分會副主任委員。孔宇航教授一直從事於教學實踐、寫作思考與設計研究,近十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項目共4項,出版著作2部、編著9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獲得中國建築設計獎·建築教育獎、省級教學成果獎、陳從周建築教育獎等榮譽;作為項目負責人,榮獲多項省部級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擔任《建築細部》主編、《當代建築教育》執行主編、以及多個建築期刊編委。
建築系統作為開放性系統應嵌入環境系統、人類系統之中,在設計過程中應視建築為有機生命體,研究人、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生成體系,應用非線性理論、有機建築理論與方法,在自然層面上研究建築與環境的共生;在文化層面上探討建築與人文環境的同構;在技術層面上探討建築與新技術的有機構成。豐富與拓展現有建築創作體系,構建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非線性有機建築框架,深化建築設計方法研究,創造高度有機的人居環境。
傳統的轉譯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20 中國館參展作品
從「最大」(故宮)到「最小」(單元民宅)的傳統案例中汲取共同生活的智慧。通過作品進行當代中國語彙的詮釋。「故宮」見證了不同的朝代「明朝——清朝——民國——共和國」。她知道「我們曾經如何生活在一起」,她同樣期待著未來的生活方式,好奇著曾經輝煌的文明將如何在當代與未來語境中以某種特有的方式連續相繼、詩意安居。
我們進行的是一項理論的、概念性的設計,我們選取的場址位於故宮西北一隅延春閣與中正殿舊址。
這塊場址既是「物化」的基地,同時連同故宮,亦將作為我們設計研究的(基礎平臺)始發點。換言之,「故宮的生活場景、歷史事件」將作為記憶的一部分去共同構建未來的生活,展現生活的本質與詩意的場景。
設計將延續千年的文化,使過去、現在與未來形成一個智慧的整體。基地並非是其本身的物質性存在,基地將連帶其歷史的、文化的基因參與到設計目標的構建,從而使文明薪火相傳。
非線性設計
葫蘆島昱榕酒店設計
酒店設計運用混沌混合線作為空間設計的基準線,消解傳統歐幾裡得幾何布局,構建動態的賓館建築群體空間,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錯位的系列曲線景觀牆塑造親切的室外場景,建築內設矩形中庭,承繼城市文脈並與開放空間形態形成有機聯繫。建築造型考慮城市界面設計,賓館新建部分與已建部分呈嵌套布局,外部與城市道路形成 「L」型,內部為正南北朝向,形成中庭與開放式景觀庭院。體塊組合構建出豐富的空間,連續的片牆與起伏的坡屋頂共同形成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呈現輕靈的整體形態。直線與曲線剛柔相併,強調人性化設計,旨在塑造「典雅親和」的建築特質。空間設計注重光影變化與室內外空間的共融,成序列的天窗和玻璃屋頂的大堂設計,強調光影的藝術形和詩意感。
有機性與地域性表達
盤錦地方大學總體規劃與單體設計
有機思想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性,地域理念則帶有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歷史情結,在自然、場所、環境、歷史、人文等方面呈現出複雜性關聯,進而更加全面地表達出建築的多維特徵。校園規劃以開放性、有機性、人性化與地域性的整體性策略力圖反映地域文化、基地歷史與當代大學生學習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特徵,塑造校園人文環境,使校園生態景觀與整體空間布局相得益彰。在自然層面,設計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條件,保持原有生態特徵,力求創造層次豐富的校園綠化空間,規劃營造不同尺度和情景的水系,並與外部水系相同,形成優美的水體網格;在空間層面,建築與景觀的層級布置打破了傳統行列式空間布局的單調性,教學群落與宿舍群落圍合的庭院空間相互滲透,視線通達,尺度宜人;在文化層面,設計探討校園建築與人文精神的同構,規劃對原有鹽田肌理再現的同時,在建築、景觀設計中體現油田文化與遼東景觀。
大學校園設計作為一種類型化設計,應對當代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加以詮釋,對自然、人文有所表達。建築的有機性與地域性表達將成為通向詩性設計的重要思維過程,對有機思想和地域理念的關注能更好地表達出設計的內涵與本真。
拓撲幾何
大連理工創意大廈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遠程數據通訊的普及,城市各種功能空間的交疊迫切地需要城市空間的多樣性、混合性,以及建築空間的場所性與可變性。傳統靜態的歐幾裡德幾何體系已遠遠不能充分表達這些複雜的要求; 因此尋找一種新的空間體系來展現社會文化的基本圖景即成為建築設計領域的迫切需要。
設計根據場地屬性與城市、校園原有道路網格系統,通過建築手段弱化人為邊界限定,並將城市和校園道路網格體系進行疊加與重組,以實現校園與城市空間的相互滲透。建築體量採用具有不穩定性的立體「L」形,通過對其旋轉、縮放等操作營造複雜動態的「U」型空間,並引入「模糊空間」概念,營造開放、流動、可變性、網絡性等模糊多義空間,以可多重閱讀的模糊空間代替傳統空間模式。設計始於對城市空間的整體分析,結合拓撲分形幾何學概念創立多義不穩定的幾何原型,並深入地思考建築空間的生成過程和組織方式,強調在設計中發現一種不可預知的多樣性和模糊性,探索能夠反映當代社會特質的空間體系,在知識爆炸時代創造一個符合當代校園文化的載體。
音樂的律動
維也納1992「EXPO」國際建築競賽特別獎
《藍色多瑙河》為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於1866年創作,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結合維也納音樂之都的國際地位,設計方案從曲譜中提煉方案總體布局雛形,將建築單體如音樂符號般鑲嵌在多瑙河與周邊地塊組成的線譜上,通過建築單體多變的體量關係、豐富的空間序列組織與濱水開放空間的塑造營造有機多樣的空間體驗,並實現了多瑙河與濱水生活區域的有效銜接。
狄神的面具
世紀標誌「20世紀建築紀念碑」
建築的悲哀在於其風格的虛幻,為了構築一種「同一」,似乎必須遠離歷史的線性概念而從分析非線性的過程中尋找。狄神的隱喻,就像那無法控制的創造之源,為我們提供一種媒介,將建築本質理解為一種達到混沌狀態的非線性過程。
狄神之廟位於雅典衛城下的山邊,紀念碑是節目慶典的中心,並代表創造性活動的一些成就,這座歷史的建築殘跡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文本背景。狄神現象的現代解釋為一種「在」與「不在」的震蕩,這揭示著混沌作為一種非線性過程的複雜本質,紀念碑可被理解為對現有心境景觀的切入,起著法典的功用,從而在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層結構可以被閱讀。象徵著狄神創造之源的混沌圖解與象徵著狄神誕生之地相互插入,使古典與現代不斷交替,「在」與「不在」反覆震蕩,仿佛時空是一個雙螺旋,不斷旋轉的過程成就了這座獨特的世紀標誌。
美麗鄉村實踐
樓納河對門改造
項目以實現「傳統」人居與鄉土文化向「現代」生活需求的轉變為目標,希望能夠延續鄉村空間變遷中的鄉土性和鄉村行為活動以及生活方式,打造老年人的鄉土記憶、中年人的休閒體驗及兒童的樂趣空間。整體的村莊空間改造以「集」主題展開,區塊功能劃分、產業業態主導、景觀環境提升為重點,以田園生活休閒及集市功能為主題,展開空間秩序的打造。集進外部空間結合休閒元素形成四大主題「廣場集市」、「農田集市」、「街道集市」、「水上集市」。讓「集」空間作為一種基本基因資源,將鄉村原有的各類空間通過秩序整合為一個路線完整、領域分明的空間體驗場所。
其他作品賞析
屆時,讓我們鎖定孔宇航教授的專場直播,更多互動體驗,前所未有。大家如有相關問題,可提前在本文下方留言互動。
戳下方「了解更多」,獲取論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