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廊坊市區南龍道上的公共衛生間外景。記者 王成應 攝
「這幾年,咱廊坊街頭的公廁真是大變樣,老百姓使用起來太便捷了。」12月31日上午,在廊坊市體育場西側的一處公共衛生間,市民叢素蕊對記者說,現在的公廁不僅乾淨整潔,一點氣味也沒有,而且還有很多智能化、人性化設施,減少了水電和廁紙等浪費。
手機掃碼取廁紙、感應水龍頭、納米抑菌陶瓷感應便器、兒童專用抑菌座便器、高效節能碳晶取暖設備、多效低溫等離子空氣淨化機……走進這座兼具「科技」和「顏值」的公共衛生間,各種「黑科技」設施一應俱全。牆上也充滿了體育場所的個性化設計,足球運動員的彩貼動感十足,吊頂和牆壁被裝飾成足球場的草坪一樣,顯得綠意盎然。
廊坊市體育場西側公共衛生間外觀時尚動感。記者 王成應 攝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關係大文明。近年來,廊坊市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市區建成區按照每平方公裡建設4座的規劃標準實施,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衛生間275座。
小公廁體現出大智慧。31日上午,室外氣溫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而體育場這座公廁內的氣溫卻達到了20攝氏度左右。記者走到智能取紙機前,拿出手機體驗了一次「上廁所」。用手機對著智能取紙機二維碼一掃,不到5秒鐘就免費領取到了如廁用紙。廁管員李春波告訴記者,公共衛生間今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這臺智能取紙機在市區公廁是首度亮相,市民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掃碼6次,一次取紙50釐米左右,減少了紙張的浪費。
廊坊市體育場西側公廁的男衛生間內景。記者 王成應 攝
在採訪中,記者看到這所公廁的功能分區設置合理,除了有男女衛生間,還設置了第三衛生間、哺乳室和調節衛生間。第三衛生間是在廁所中專門設置的,專供市民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使用。哺乳室設置了母嬰護理臺,專供處於哺乳期的媽媽使用。而調節衛生間的功能更為特別,該衛生間專門針對體育場的重大賽事或大型演出設置,遇有球賽男性觀眾多時,就調整為男衛生間;當遇到大型演出女性觀眾多時,就調整為女衛生間。
「拿出手機掃一掃,附近的公廁有幾個,離我有多遠,最近的是哪個都一目了然。」臨近當天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廊坊市區金光道和東安路交叉口西南角,巧遇計程車司機沈南正拿著手機掃描路口附近一個公共衛生間指示牌上的二維碼。他掃碼進入「廊坊智慧公廁」小程序後,選擇附近公廁模塊,系統獲取用戶定位信息,然後附近公廁的位置就顯示出來了,整個查詢過程不過5秒鐘。
小小的公廁,彰顯著廁管員的責任和擔當。在廊坊街頭的各個公廁內,每天都能見到廁管員忙碌的身影。
寬敞明亮的衛生間內景。記者 王成應 攝
上午10時許,在廊坊市體育場西側的公共衛生間內,廁管員張小芬正在擦拭洗手池。她告訴記者,公廁實行雙人雙崗制,每周二和周五上午進行大保潔,每天對公廁的各項設施進行不間斷保潔,洗手池產生的水漬和馬桶的汙漬,都隨時清理。「雖然這個工作很辛苦,但是人人都離不開廁所,自己作為廁管員就必須保證廁所『淨、亮、美』,髒點累點也值得。」張小芬說完,轉身用拖布仔細清潔地面,拖完後,她還細心地擺上了「小心地滑」的醒目提示牌。
在廊坊市區東安路上的一處公共廁所裡,記者看到廁管員劉常昆正蹲在殘疾人專用衛生間裡,用抹布擦拭著馬桶。她說:「每天我們要多次衝刷擦拭地面、便池和洗手池,高處打掃不到的地方還要藉助杆子或梯子去清理,洗手盆周邊濺出的水隨時擦,每天還要擦一遍玻璃,周邊的紙屑垃圾也會隨時撿拾起來保持乾淨衛生。」
自2018年5月份廊坊市開展「廁所革命」以來,一批新建公廁相繼建成投用,一批老舊廁所得到改造提升,補齊了市區公廁數量不足的短板,有效解決了市民出門「方便」的難題。2019年,廊坊市繼續加大投入,新理念、新技術的運用更加突出。
廁管員擦拭洗手池。記者 王成應 攝
「在公廁設計方面,除外觀設計儘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以外,還加強公廁的實用性和人性化設置。即使在只有5平方米的公廁中,都要堅持設置無障礙廁位,以保證殘疾人和老年人的正常使用。」廊坊市環衛局城肥處工作人員張潔舉例說,比如安裝了安全抓手、掛衣鉤、呼叫按鈕等,達到了《無障礙設計規範》標準。另外,公廁還設置了兒童小便位、兒童安全座椅、安全抓手、掛衣鉤和呼叫器等,功能設施不斷完善。
如今,舒適方便且造型各異的公廁分布在廊坊市的各大公園、廣場和街頭巷尾,市民通過智慧公廁微信小程序和公廁APP軟體,輕點手機就能快速、精準地找到身邊的公廁。
」智能公廁管控平臺整合了275個公廁數據,運用大數據來統籌廊坊市的『廁所革命』。」廊坊市環衛局城肥處處長張桂林介紹說,管理程序裡對水、電、人流量以及異味等八項指標實施監控,可以通過公廁現場的攝像頭實時匯集數據,詳細了解公廁的使用頻次和需求,使管理更加精準和有效。 (記者王成應 祝雪娟 孫澤恆)
(責編:曾帆、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