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膩了索尼、BOSE的主動降噪頭戴耳機刷屏,今天談談逼格再高一些的英國超級品牌B&W的PX7。
PX7是B&W今年主打的旗艦級新品,我是除夕前搞到手的,到發文日也算體驗了挺久。
感觸較深的部分我會寫的細一些,不是太熟悉或沒有摸透的,我會簡單描述。
包裝如上。
有塑封的,盒子挺大,盒內部的紙面上貼有黑色海綿,起保護作用
背面。
PX7的性能特點如上。
另外,PX7的總續航,官方說是30小時,以我實際使用會再短一些,但至少20小時。
因在耳機與雜談廣州展會上見到的銀色PX7實物並不夠好看,我最終選了灰色,好在真機確實比銀色要再酷炫些。審美上,我可能是保守慣了。
這個盒子比較帥,布面,質地較硬,一端有品牌logo,浮雕狀。
打開。
PX7出廠就這麼包裝的,盒子裡面就是耳機。此包裝方案這幾年也挺流行,也不知是誰最早引領起來的。很方便。
展開。
裝耳機的那部分,中間有個彈性的袋子,裡面鼓鼓囊囊的放著兩條線
左邊這個是TYPE-C充電線,也可USB接電腦聽(感受PC-FI),音質比無線要稍微好一些,注意是稍微,右邊是傳統的3.5mm耳機線,連各種帶耳機孔的播放器,音質不會比USB接電腦那種更好。
我所接觸到的,絕大多數藍牙頭戴耳機都沒能讓有線音質明顯超越無線,通常,它們在藍牙下的聲音才是最完美,最自然的。
PX7的設計比較內斂,也比較有藝術感,比如碳纖維支架上,那「斑駁鏽跡」提升了質感和品味
布面、啞光、不同質感的深灰色、獨特的外輪廓曲線、基於超跑的設計靈感
像PX7這種靠一根支架連耳罩的設計也挺稀有的,轉動耳罩時,那感覺很特別
耳罩面板飾片光滑,有一定弧度,啞光,根據光線角度不同,它會在深灰、黑、淺灰之間變化。
不能像索尼高端頭戴、森海饅頭系列頭戴、BEATS頭戴那樣摺疊。算是遺憾。
耳墊慢回彈材質,內側揚聲器單元的格柵有特別為聲學設計衝耳的角度,視覺上一側有凹陷,耳朵正好嵌入進去,舒適度算不錯,較優秀,我戴眼鏡,眼鏡腿會被稍微壓痛一點,但也能接受。
悶感稍好於索尼WH-1000XM3,上下(垂直)尺寸是完全扣住耳朵的,給人緊湊而準確的感覺,這和索尼MDR-Z1000頭戴監聽挺像
左側一個按壓式按鈕,負責降噪,每按一下或是連續快按兩次都會有英文語音提示,分別是noise cancelling low、auto、off、high,意思分別是「低等級降噪」、「自動判斷環境噪聲並提供合適降噪」、「降噪關閉和高等級降噪」。應對現實中的場景足夠了,這按鈕按下和功能回饋的間隔也挺短,我是比較滿意。
off模式下,音質似乎稍有下降,表現在瞬態、動態稍微弱化,聲音欠缺立體感,稍顯乏味,若降噪開啟,不論等級如何,音質會變得更有層次和色彩。
右側開機按鈕是推動式設計,不是按壓式,我覺得這種更好。
播放、暫停、接掛電話、調音量、換曲的傳統三大鍵緊挨著,操作邏輯和蘋果系耳機(beats、earpods)的按鈕一致。也是我很喜歡和適應的。
PX7更讓我喜歡的是放下耳機,音樂暫停,再戴上(不論隔了多久),只要前端設備的藍牙沒關閉,耳機就會繼續播放原來的歌曲。
logo很加分,算是點睛之筆。美感+++
這耳機的布面是防汙納米材料的。一個月的時間裡,它外表還和當初買回時基本一致,不錯。
關於降噪:
這部分不大容易很細緻的寫出來,且目前疫情肆虐,也沒法出門,只能簡單做下室內實驗了。
過程中有一些新發現,畢竟我以前也從未這麼比較過,這次挺感慨,相信也會對買家們有所幫助。
實驗條件:在我身邊一米多遠處,擺上TEUFEL ROCKSTER GO藍牙音箱,將音量開到8成水平,實際聽感聲壓約100dB左右級別,這音箱低音和中音都很有力,飽滿。
對比微動圈有線入耳式(袖珍腔體)——KINERA TYR
類定製有線入耳式(較大型腔體)——QOA粉色佳人
有線監聽頭戴——索尼MDR-7506
同類型的其他品牌無線頭戴式耳機——dyplay urban traveler和V-MODA CROSSFADE WIRELESS
不開音樂的情況下,頭戴PX7和類定製入耳QOA耳機在隔離噪音的水準上差不多,細聽的話,QOA略領先(換隔音耳套會好更多)
播放音樂(音量7成),不開降噪功能時,頭戴PX7對實驗用音箱中人聲的壓制遠落後於同樣音量7成,純物理降噪的QOA耳機,即此時QOA耳機能讓我沉浸在音樂中,而PX7,我必須開到相對QOA明顯更大的音量,才能不被那臺音箱的中、高音幹擾。
播放音樂(音量7成),開啟降噪High等級,頭戴PX7對外界音樂中的低音段壓制很好,但對藍牙音箱中音、高音的壓制仍未明顯超越同樣情況下的QOA入耳式。PX7內的音樂會被那臺音箱的中、高音幹擾,影響正常聽音樂。不過,通常交通環境下,外界環境中恆久出現的都是低音和中低音部分的擾人響聲,所以戴著PX7出門,也還是有明顯作用的。
總之,開啟主動降噪時的PX7更多的是去除「低頻噪聲」,且去除的很明顯,同時,它會適當讓外界環境中的人聲呈現邊緣模糊(銳度變低)、響度降低,線條細化的細膩效果。但同時,我也發現,類定製耳機在隔音能力上,與降噪頭戴耳機相比似乎並不弱,這可能也是這幾年中高端價位,入耳式類定製HIFI耳機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以對中音、高音的壓制,我覺得它要稍遜於索尼WH-1000XM3,可惜這次WH-1000XM3不在身邊。但對低音的降噪效果,可能和索尼1000XM3差不太多。
不開音樂的前提下,頭戴的PX7物理降噪要稍微好於入耳式的微動圈耳機KINERA TYR,其餘測試條件下,參考對比QOA,結論近似。
對比三款頭戴式。
這裡面佩戴舒適度(柔軟度)、密封性最好的是國產的價位也最低的降噪頭戴耳機dyplay traveller 2.0(659元),且在我目前這有線的測試條件下,它對全頻段響度的壓制能力是要超越B&W PX7,這挺明顯,也超乎我預料。耳墊,耳罩的設計似乎也在起作用,這款耳機的物理降噪、主動降噪結合後的效果是更容易讓人有「安寧感」,我比較確定的是,在大學自習室或是宿舍裡用這款會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室友打呼嚕時,PX7不論物理降噪還是物理+主動合起降噪都難以壓制這種聲音,而dyplay只需物理降噪(只是戴上)+播放輕微響度的音樂就能克掉它。
至於純粹對低音的壓制,我暫時不好說誰最好,暫時不說結論。只是感慨dyplay這款頭戴有些牛逼,性價比很好。
合影。
物理降噪方面,PX7略落後於V-MODA CROSSFADE WIRELESS和索尼7506,但落差不是明顯的。再就是,這三款頭戴耳機的「物理降噪」都不如國產dyplay這款。
所以,B&W PX7的降噪特徵,暫時在我看來就是「準確」的隔離「噪」聲:
所謂「準確」,是指PX7會對環境聲中的低音和中低音強壓制,而隔離「噪」聲中的這個「噪」指的是,它只保留外界純淨、響度弱化、邊緣柔和的中音和高音,類似讓原本髒汙且衝擊力很強的水流被過濾為水速減緩、純淨的小溪。大概就是如此。
由於測試條件、時間以及個人精力都有限,只能談到這了。
對我來說,勉強是夠用了。如果你是非常注重降噪,那就選索尼。PX7主打的還是音質,音質第一、降噪第二,它和索尼的側重點排序相反。
音質方面:響度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強,但周圍安靜的條件下,這個響度也足夠用了。
支持aptX。
一耳朵就能感到它是走高解析路線的,分離度很好,全頻沒有哪個頻段有被特別被強調,它有優秀且優雅的聲底,會輕柔、細膩,而非銳利、明亮的展現樂器高頻段的泛音,氣勢不屬於「奔放」型,節奏歡快卻有一絲克制,這種紳士般的聲音調性倒是挺稀罕。
在我所接觸的頭戴藍牙耳機中,論「音色好聽」,它和B&O H4、JVC SD70BT、SONY WH-CH700N、V-MODA CROSSFADE WIRELESS都可以排在第一梯隊,但論素質,尤其是高音素質,它大概是這裡面的最強水平。
如果你喜歡優雅的,稍顯慢速的音色,對泛音有特別偏好,那PX7是非常好的選擇,此外,低音部分,這耳機也不弱,只是它調音太平衡,顯得低音稍微有些少,不過,即便如此,也要好於B&O H4,像低音的力度感,我覺得足夠好。
因為平衡、因為高音的細膩和明晰,它的聲場也比自家的PX5(低音型號)再好些,適合演繹大量樂器湊一起的作品(大編制能駕馭),另外,由於調音理念「平衡」,它不會有特別的音染給到某些聲音,也就是說不會有某些聲音特別「毒」,它通常都是溫和、純粹、也可能偶爾有一點乾澀,但最終給出的「音樂味」都是「健康」和「大氣」的,「真水無香」了解一下,索尼ex1000了解一下。
對了,想了想,PX7也是有比較毒的時候,尤其是樂器的高音部分出來,哇…
總體上,這是個HIFI味道的旗艦級超大牌藍牙降噪頭戴耳機。
由於在2000到3000價位上,它有如此高素養的聲音,所以我tm才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