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寺
桑耶寺號稱「西藏第一座寺廟」,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藏傳佛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寧瑪教派(紅教)的祖庭,現為格魯(黃教)、薩迦(花教)、寧瑪(紅教)三派共管。
公元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印度佛學家靜命蓮花生二大師共同興建,選址於赤松德贊的出生地,整個寺院的平在為橢圓形,建築布局按佛教宇宙觀的形式,中心主殿代表須彌山,揉合漢、藏、印度民族建築風格而建,四周以四大洲八小洲,日月殿以及四種佛塔等建築環繞,規模宏偉壯觀。現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看點:鎮寺法寶「蓮師降魔寶印」(是蓮師當年用的印章和法器、法螺,鐵欄杆和玻璃展示櫃重重保護,無法靠近)、象徵太陽和月亮的妙滿殿和妙寶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的烏策大殿、代表四大洲八小洲的烏策大殿周圍的四大殿及配殿、象徵世界外圍鐵圍山的寺廟圍牆、象徵四大天王降魔鎮妖的紅白綠黑四塔。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初入寺中,會被鱗次櫛比、殿塔林立的奇怪布局所迷惑。
參觀路線:
①中央為世界中心須彌山,由一座藏、漢、天竺三種風格的三層「烏策大殿」代表。
②大殿的南北兩側修建了象徵太陽和月亮的妙滿殿和妙寶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雙輪。
③在東西南北方向也即烏策大殿四周修建了四座大殿,象徵四方鹹海中的四大部洲。
④四大殿的兩邊再各有一座配殿,象徵八小部洲。
⑤大殿的四角外分別建有紅、白、綠、黑四座形制特殊、風格不同的舍利塔,代表四大天王,以鎮伏一切兇神邪魔。
⑥寺廟建築群的外圍是一道圓形的圍牆所環繞,象徵著世界邊緣——鐵圍山。
近觀烏策大殿,外觀看有五層,內部實際是三層。殿堂的底層為藏式建築,中層為漢式建築,上層為印度風格,分別由三地工匠設計施工。站在綠塔最上層,可以較細看出烏策大殿三種不同的風格。在烏策大殿四周還有白、紅、黑、綠等四個顏色佛塔,分別位於大殿的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角。黑塔最為少見,綠塔的塔身為綠色琉璃磚砌成。這四個塔除了顏色不同外,造型也很奇特,是西藏稀有的文物古蹟。另外,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也挺有看頭,可以進去一一遊覽。可惜我時間不夠,只能觀其外表。烏策大殿最高層(三樓)可以很好地看出四大部洲及八小部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全四塔。因大殿第三層的窗戶全用鐵絲網圍起來,所以你拍這組得花點時間,慢慢找到讓你鏡頭伸出去的小口。
桑耶寺的壁畫內容很豐富,最著名的有長達92米的「史記」,內容講述了宗教對藏地歷史的描述和久遠的傳說。二層還有「蓮花生傳記」、「桑耶寺全景圖」,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風土人情的各類壁畫。不過,禁止拍照。
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於山南乃東縣境內,澤當鎮東南方向11公裡處的扎西次日山上,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王宮,有21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當年為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和野犛牛的攻擊,笨教徒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的,後來為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五世達賴時改為黃教寺院。
雍布拉康很小,建築可分為三部分:碉樓式建築物、殿堂、僧房及附屬建築,很快就可以看完。然而來到雍布拉康已經不是純遊覽寺廟了,站在山上最高處的塔樓憑高遠望,雅礱河谷風景和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雍布拉康聳峙山頭,無論什麼車都只能到山腳下,要遊覽雍布拉康只能自己走上去,差不多十分鐘左右。如果沒有高反,走這條小山路還是很愜意的,一路視野開拓,風光無限。
如果只是純遊覽寺廟的話,從山底下走上來帶遊覽,一小時左右就夠了。那天的天氣迷死人,我們坐在比雍布拉康還高的小山包上,這裡絕對是一個吹著風曬著太陽、任思緒飄飛的好地方。這次第,怎一個爽字了得,這一爽,讓次仁司機在山腳下等了二個多小時。 在雍布拉康所在的扎西次日山下的雅礱河谷,在2100多前年,藏族人就在這裡種下了第一粒青稞,開墾出第一塊農田,並有了西藏第一個村莊。登高遠眺四周,俯瞰雅礱河谷,眼前無盡的平坦整齊的農田,也不知哪塊是「第一塊農田」。
西藏第一座佛殿:昌珠寺
昌珠寺位於澤當鎮南郊外2公裡處的貢日山南麓,建於松贊幹布時期,西藏的第一座佛堂就建在昌珠寺,有1300多年的歷史。昌珠寺屬格魯派寺院, 相傳,文成公主為建大昭寺,日察地形夜觀天象,發現當時西藏的地形極像一仰臥的羅剎女,將不利於吐蕃王朝立國,須在女妖的心臟和四肢建廟以鎮之。於是,女妖心臟上建了大昭寺,四肢之一的一臂上建了昌珠寺。所以說昌珠寺是鎮在魔女肢體上的寺廟。
現在昌珠寺一帶仍是許多佛教信徒的朝聖聖地,相傳是因為蓮花生大師和米拉日巴大師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過的原因。
看點:鎮寺之寶「珍珠唐卡」。
昌珠寺二層最靠後的一間房裡,供奉著一件世間罕見的「珍珠唐卡」。
昌珠寺從外觀看並不出彩,然而它的珍珠唐卡不可不看。
昌珠寺是由大殿、轉經圍廊、廊院三部分組成,最主要的建築措欽大殿供奉著一尊三世佛像,這尊三世佛像是由全銅澆鑄而成的,和其它寺廟有所不同。一層還供奉著蓮花生大師、宗喀巴大師、寂護大師、法王赤松德贊、勝樂金剛、松贊幹布、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等的塑像。二層的託且拉康殿內還保存著一個土灶,上面放著曾在該寺駐足修行的文成公主用過的一個陶盆。最靠後的一間房裡,則供奉著一件世間罕見的「珍珠唐卡」。
在管理員的帶領下,我們近距離欣賞了珍珠唐卡和釋迦牟尼唐卡。珍珠唐卡是一幅長2米、寬1.2米,主體用29026顆珍珠及各種寶石串起來作為線條繪出的堅期木厄額松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還有一個是文成公主親手畫的唐卡,有三幅,另兩幅珍存在布達拉宮。不過布達拉宮的已經收藏起來無法欣賞到,所以想看文成公主真跡只能在昌珠寺了。
昌珠寺大殿下層的布局與拉薩大昭寺大殿很像,寺中懸掛有一口銅鐘,在整個西藏都很有名。昌珠寺還存有吐蕃時期的壁畫,與牆壁上細膩的新繪壁畫相映成趣。
林子原創,盜文者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