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口中的「庫嚓會館」明朝就存在,不要錢白送手紙定期請吃飯
郭德綱的相聲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搭檔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老爺子根據不同的劇情有不同的人設,忽而是韓國的國王,忽而是歸國的老華僑,忽而又是經營會館的老闆……
于謙父親的產業就包括「庫嚓會館」,又有聽雨軒,又有大戶室,剛開始還以為是什麼高大上的行業,聽到一半原來不就是一個廁所嗎,取了一個會館的名字而已。
其實這種「庫嚓會館」在明朝就有了,同樣是取了高大上的名字其實就是茅房,但是不光不收錢,還免費贈送手紙,甚至定期請大家吃飯。
在一本清朝人寫的名叫《照世杯》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掘新坑慳鬼成財主。裡面講了一個吝嗇鬼發家成財主的故事,他的發家方式就是辦公共廁所。
故事發生在浙江湖州的鄉下,當地種地全靠人糞便、牲畜糞便肥田,因為地處偏僻,很少有外來牲口與糞傳,導致當地肥料很貴。
有一個姓穆的鄉下人在拾糞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挖上幾個糞坑,蓋上幾間茅廁,粉飾一新,再配上草紙,肯定很多人來上廁所,再把糞便賣出去換錢,肯定能發財。
說幹就幹,老穆在門前挖了三個坑,然後把每一個坑都用小牆分隔開,蓋上屋頂裝上門,把牆用白灰粉刷一新,然後在牆上還貼上了字畫,比一般人家的內宅看著都要美觀。
老穆還不知足,覺得有個堂號就好了,於是貼上酒菜找教書先生寫了一個匾額:「齒爵堂」。齒爵本是年齡和官職的意思,合在一起用有長壽安逸、仕途通達之意。是不是比聽雨軒要高大上呢?
有了乾淨漂亮的房子,再加上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堂號,簡直蓋帽了。這老穆還是怕人們不到他家茅房來,於是又請教書先生寫了百十來張小廣告:「穆家噴香新坑,奉求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十裡八村貼了起來。
果然,不少人前來方便,本村的、鄰村的都來了,大便的來,小便也來,老穆整日看在門口,看看只有大便的人才給發紙,沒人的時候就打掃衛生,一天下來有時竟然連吃飯的功夫都沒有。到晚上就把廁所的門鎖得死死的,生怕有人把糞便偷去。
不光男人到此方便,女人也要求來來此方便,於是老穆再擴大投資,又挖了一個女廁。這樣一天差不多三百人到他家的茅房大便,小便的不計其數。於是老穆開始賣糞,每擔糞一錢銀子,老穆為人又吝嗇,很少花錢,每一錢銀子都攢下來,不幾年就發了家,竟然有了幾百兩銀子的身家,穆家被稱為新坑穆家,老穆也成了穆太公。
眾人見他發財不免有些眼紅,又見他吝嗇,於是起鬨要他請客,穆太公為了茅房的生意,只好大出血,在茅房前請大家吃飯,以後遂形成慣例,每年一次。
普通人家也就眼紅一下,城裡的混混卻想搶他的買賣,虧來他兒子讀書進學得中秀才,才保住了自家的產業。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在沒有化學肥料的古代,國人對糞便特別珍惜,因此雖然穆家的新坑,收拾得乾淨利落,但畢竟是糞坑,沒法保證衛生。
中國真正現代意義的公廁則是首先出現在了港澳地區。1888年,葡萄牙人在澳門設立的現代公廁稱為大便公鈔,並開始收費,這是在中國最早設立的有明確收費制度和系統管理規定的公共廁所。
1888年11月份的《點石齋畫報》報導如下:
「……列廁於市,派人看守,凡士商賜顧者,每人須納一文錢,否則以閉門羹相待。……當此為有記錄之最早的收費公共廁所」
此後,至民國初年,香港、上海、蘇州、南京、北京等地陸續開始有收費公共廁所出現,有的地方雖然名義上不收費,但強買強賣廁紙和收費是一樣的效果。
建國後,收費廁所曾經一度被取締,但是改革開放初期,收費公廁又出現了,直到本世紀初才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