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份,美國上映了一部青春題材的影片。
《伯德小姐》
這部影片在爛番茄至今仍保持了99%新鮮度,國內的影迷也同樣給出了豆瓣8.4的高分。
除了在各大網站廣受青睞,更是國際各大電影節的寵兒,先後獲得多項大獎及提名。
這部電影是導演格雷塔·葛韋格的首部作品,處女作能有如此的表現,可謂十分難得。
影片中飾演伯德小姐的演員西爾莎·羅南,13歲就以惟妙惟肖的演繹在影片《贖罪》中嶄露頭角。
之後的影片《可愛的骨頭》、《回來的路》、《布魯克林》等等,以她出色的表演徵服了所有觀眾。
在這部影片中,她飾演了一個在天主教中學讀書的高三學生。
這個染著粉色頭髮的姑娘就是伯德小姐,「伯德小姐」是她自己取的名字。
因為不喜歡父母給她取的「克裡斯丁」這個名字,她也總在一遍一遍更正別人對她的稱呼。
與母親爭吵會毫不猶豫地打開車門跳車,胳膊摔傷後還會把石膏染成粉紅色,寫上「Fuck You Mom」。
這個處在青春期的姑娘有點叛逆有點酷,她卻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影片圍繞伯德小姐想要離開小城去紐約上大學的主線,穿插了成長過程中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薩克拉門託是美國加州中部的一個城鎮,伯德小姐一心想離開這個農村,到東海岸的大城市闖闖。
她要到有文化氣息的紐約,或者至少也要像康乃迪克州或新罕布夏州,那裡的作家都住在森林裡。
而收入微薄的母親則希望女兒就讀離家近又節省學費的州公立大學。因為聰明的大兒子當初讀了伯克利大學,畢業後也不過是個雜貨店的售貨員。
對於女兒,母親更加不抱任何希望。成績平平,即便讀了大學後,還可能不務正業,或是蹲監獄,經歷過這一切後才會清醒。
母女的爭吵貫穿在整部影片中,大學的選擇成為矛盾點,從而描繪出了在親情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這對母女時常處在對立面,但性格卻又十分相像。
她們說話尖酸刻薄,不給對方留餘地。伯德小姐在學校對待修女以及授課老師都能出口傷人。
她們同樣也都是多愁善感的,聽故事廣播時能被感動得各自抹淚。作為醫生的母親對待病人流露出的憐憫關懷,也都體現了她內心柔軟的一面。
在這種家庭模式下,相比母女二人強硬的性格,父親和哥哥的性格則顯得溫順而和善。
在家庭中,女兒似乎更能得到父親的理解。父親在失去了工作之後,還是盡其所能地幫助女兒實現她的大學夢。
伯德小姐最好的朋友朱莉是個胖胖的姑娘。她們能夠一邊討論著最近發胖的問題,一邊嚼著可口的奶酪。
她們羨慕皮膚好的女生,一邊想把皮膚曬成健康色,一邊又懶得去沙灘,只好躺在家裡窗臺前的地毯上曬日光浴。
她們一起參加合唱班。一起討論街區喜歡的房子,幻想著住在裡邊的情景。一起分享著少女的心事。
合唱班的丹尼讓伯德小姐一見鍾情,他們開始整日膩在一起。
伯德小姐把他的名字寫在房間角落的牆壁上,萬聖節還特意挑選一套漂亮的裙子參加丹尼的家庭聚餐。
但丹尼對伯德小姐並沒有感情投入,在伯德小姐撞見丹尼與另一個男生在衛生間接吻後,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同性戀。
伯德小姐在打工的咖啡館遇到了男孩凱爾,與丹尼那種陽光大男孩相比,凱爾則是一個憂鬱深沉的男孩。
漂亮的外表和憂鬱的氣質吸引了伯德小姐,她把房間角落寫著丹尼的名字劃掉,寫上了凱爾。
為了接近凱爾,她逐漸跟朱莉疏遠了,而是假裝成住在豪宅裡的有錢人家小姐,跟凱爾身邊的漂亮有錢的女生做了朋友。
以為找到真命天子的伯德小姐為凱爾獻出了童貞,之後才得知凱爾卻是個情場老手,讓她既厭惡又傷心。
而她一直想融入的圈子,到頭來卻發現並不適合她。在其他人都選擇去朋友家聚餐的時候,伯德小姐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舞會。
她要去找她真正的朋友,友情無法假裝,真正的朋友是那個即便有過矛盾和爭吵,但在你傷心落淚時,還會毫不猶豫把你攬入懷抱的那個人。
伯德小姐終於在一封封拒絕信中打開了那封入學通知單,她要跟家鄉告別。
跟一直與自己對立的母親告別,曾告訴母親:「我只是希望你能喜歡我。」
母親回答她:「親愛的,我當然愛你。」
「我是問你,喜歡我嗎?」愛和喜歡當然不一樣的啊,她只是想讓母親接受全部的自己,一切好的和不好的。
她重新粉刷了房間,那面牆上記載了曾經所有的憤怒、喜悅,連同兩個男孩的名字,都被油漆抹去,她要開始一段精彩的人生。
她未看到為了送她而狂奔回航站樓的母親,但她卻從父親塞給她的厚厚的一沓母親未完成的信中讀出了母親對她全部的愛。
身處繁華而陌生的紐約,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她卻想到了家鄉的風景,想到了母親。她終究要成長,終究要與生命握手言和,然後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