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雲南象山醫用材料有限公司接到緊急任務,立即復工組織生產。
象山公司位於雲南省安寧市鳴矣河村,主要生產銷售乙醇、含氯消毒粉、抑菌洗手液、防護紗布口罩等。看著堆滿倉庫的原材料,再看看僅20餘人的員工隊伍,廠長張開進一時犯了難。
缺人的消息很快傳到鳴矣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秦麗婭那裡。「張廠長,返鄉的工人不能馬上回來,我們村裡有些村民有這方面手藝,不如讓他們過來搭把手?」「太好了,真是雪中送炭。」張開進高興地說。
「疫情防控,人人有責!象山醫用材料有限公司緊缺縫紉機和人手,請廣大黨員幹部起好帶頭作用,全體村民積極報名參與防控物資生產!」村裡的大喇叭很快響起,向全體村民發出號召。
1月31日,工廠來了首批30名志願者。其中有剛滿18歲的學生,也有超過70歲的老人。經過接觸史排查、體溫檢測,崗前培訓,大家穿好工作服,戴上口罩,在廠裡員工帶領下開始工作。
30名、42名、70名……,在村黨總支動員下,村民不斷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人員解決了,可看著廠裡僅剩的3臺電動縫紉機,大家又犯起了愁,沒有縫紉機,口罩的縫紉工序就無法進行。
「我家裡有一臺手動縫紉機,可以搬來廠裡應急用。」秦麗婭想到一個主意。「我家老房子裡也有一臺,可以試試看。」在秦麗婭的帶動下,志願者們紛紛帶上自家的縫紉機進廠。14臺、20臺、30臺……,因為怕弄混淆,縫紉機上都寫著村民的名字:秦麗婭、楊曉石、楊全忠……
這些縫紉機多年未用,生鏽的生鏽,故障的故障。有30多年裁縫經驗的79歲老人褚樹東擔起維修任務。
老人佝僂著背趴在老式縫紉機上穿線試機,「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了。希望儘自己的一份薄力,生產更多的口罩讓大家得到防護。」
山茶牌、蝴蝶牌、熊貓牌……看著32臺各式品牌的老舊機器發出「噠噠噠」的咂線聲,廠長張開進深深地舒了一口氣,說道:「這就是群眾的智慧,這就是群眾的力量。」在這個特殊時期,這些充滿時代感的名字,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志願者來了之後,我們的產能大大提升。現在共有65人,我們分成兩班晝夜不停地生產,每天能生產口罩8000餘個,乙醇2噸,消毒粉200公斤,所產物資均由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調度。」張開進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代江兵 通訊員 潘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