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淮安,學校名開明者,何其多也!市區內,有人戲稱為「五開」——老開、新開、開開、清開、浦開等等;淮陰區,現在已經有「三開」——淮陰區開明中學、城北開明、東城開明;據悉,漣水最近也辦起了「開明中學」。除此之外,「新開」聽說還要辦分校,相信不久的將來可能還會有「新新開」出現。
淮安不少學校為何喜歡叫「開明」呢?筆者做過相關了解和考證,現將道聽途說,與諸位分享。
「開明」一詞,原義是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後來指通達事理,思想不守舊。漢· 揚雄 《法言·問道》云:「吾焉開明哉?惟聖人為可以開明。」 汪榮寶義疏:「『開明』即發蒙之意,言開蒙以為明也。」實際上「開明」就是教育最本質的任務。
此外,「開明」一詞,也是隨著當年教育產業化大潮而來。當年,教育產業化,名校辦「民校」,許多公辦學校換個馬甲就成了民辦學校。當時,民辦學校還算新生事物,其思想不守舊之意也寓於其中,一語雙關,可謂絕妙。
據筆者所知,開明中學的得名還有一重要原因——當初名校辦民校,公辦學校改制時,是以民進的名義申辦的,民進的元老葉聖陶先生在上海辦過「開明書店」,開明書店的店訓是「上下同心,合作共事」,對於民辦學校而言,這也是很好的校訓,於是第一個開明中學就產生了。因為本市最好的學校以「開明」為名成功轉型,其他學校成功克隆也算可以理解。
再往後,「開明」成了優質教育的象徵,為了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示範引領作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實現教育均衡,教育集團應運而生。於是「開明」就如一桿翠竹,不斷地分枝散葉,於是就有了好多開明中學。可是不同於竹子的是,竹子分散後每一枝竹子都與原來的竹子一樣,而每一所名叫開明的學校都是一個不同的學校。
你可能會說:不同的學校就會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特色,來個與眾不同的名字豈不更好!但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卻並非如此,校名中的「實驗」「國際」「外國語」,真的讓人感嘆!當然,以前神州大地也有一陣流行取消各類校名按阿拉伯數字的順序叫「第某某中學」的。今後會流行什麼校名暫時憑我的智力實在無法猜測。
這種現象的確耐人尋味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