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登月電視直播是怎麼實現的?(上)

2020-12-15 騰訊網

源 | 科學公園 文 | 飛蠓

「東風程序轉彎。酒泉光學跟蹤正常,青山USB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雙城光學雷達跟蹤正常。東風光學USB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東風飛行正常。」這是我們經常從中國太空飛行器發射直播現場聽到的聲音,您知道這裡面的USB是什麼意思嗎?

它不是我們電腦上用的那個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總線)的意思,而是另外一個英語短語Unified S-Band (統一S波段)的縮寫。在美國發展載人航天的早期,載人飛船和地面的語音與遙測信號是通過超高頻(UHF)和甚高頻(VHF)系統發送接收的,而對飛船的跟蹤則由地面雷達使用C波段信標實現的。由於阿波羅飛船將飛向38萬千米外的深空,如果船載通信設備還是各搞一套,勢必要在飛船上疊床架屋安裝很多儀器,這既提高了通信系統的複雜度,也與阿波羅飛船千方百計減重的大目標背道而馳,1962年,NASA的通信工程師們決定採納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建議,用單個集成通信和跟蹤系統來實現地面與阿波羅飛船的通信遙測和測距功能。這個系統因為使用了無線電的S波段,後來被命名為「統一S波段」系統(我國航天測控網從90年代開始採用這一先進和標準的測控體制,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實踐五號衛星是我國第一個採用統一S波段測控體制的太空飛行器)。

阿波羅計劃中使用的這套通信系統的核心思想是雙重調製,具體方法是:地面把語音和數據信號先調製在副載波上,然後再複合上測距用的偽碼,用這個信號再對要發送的上行載波頻率進行相位調製,進而發射出去;接收到信號後,太空飛行器從載波中提取副載波,並恢復成語音和命令數據,然後提取出測距偽碼,太空飛行器要下發的語音和遙測數據同樣先調製到副載波上,然後複合先前提取出的測距偽碼,再對下行載波頻率進行相位調製,然後發射回地球;太空飛行器還可以對下行載波進行頻率調製,以便傳輸電視信號或數據。

圖1、登月艙下行調頻信號頻譜圖

阿波羅計劃中下行鏈路的頻率範圍是2200 - 2290MHz,其中分配給指令勤務艙下行調相信號(可以傳輸測距碼)的頻率是2287.5MHz,下行調頻信號(可用於傳輸視頻,II型阿波羅飛船設計時加入)的頻率是2272.5MHz,分配給登月艙的下行頻率是2282.5MHz,分配給月球漫遊車的下行頻率是2265.5MHz;上行鏈路的頻率範圍是2025-2120 MHz,其中分配給指令勤務艙的上行頻率是2106.40625MHz,分配給登月艙、月球車及S-IVB(土星5號第三級火箭或者土星1B的第二級火箭)的上行頻率均為2101.802083MHz。發射功率方面,地面發射功率是10千瓦,而阿波羅飛船上的發射功率是20瓦。有報導稱蘇聯監聽了這些上、下行信號

登月艙下行鏈路通信帶寬初期設計是3MHz,其中1.25MHz分配給了語音通信,遙測信號分到了1.024MHz,剩餘的通信需求只分到了700KHz。這種帶寬分配方案證明在阿波羅計劃的初期NASA並沒有認真考慮向公眾進行電視直播這件事,要知道當時美國標準制式電視廣播信號所需帶寬約為4.5MHz,與上述帶寬分配方案中的剩餘帶寬相差甚遠。很多工程師甚至反對在阿波羅飛船內配備攝像機,理由只有一個:為飛船減重。

最終NASA還是計劃在阿波羅指令艙裡安裝電視攝像機,不過這種攝像機所佔用通信帶寬必須限制在幾百KHz範圍之內,當時唯有50年代末問世的慢掃描電視技術能夠滿足條件。1962年,NASA為還處在設計階段的I型指令勤務艙內使用的電視攝像機發出了招標書,規定這種電視攝像機的主要技術規格為:黑白信號,幀率為10幀/秒,逐行掃描,320行掃描線,解析度為200行,信號帶寬500KHz。1964年NASA又決定這種電視攝像機必要時能達到解析度500行,當然這時幀率可以降到0.625幀/秒,目的是能夠記錄和傳輸月面上某些實時的有科學意義的高解析度畫面。雖然這時候已經有了在登月艙上攜帶電視攝像機的意圖,但對大眾進行電視直播依然不在NASA的考慮範圍之內。

有陰謀論者質疑稱,根據他們的所謂「熱力學計算」,人類無法在地面上接收到從月面傳回的視頻信號。實際計算一下就能知道這種說法是荒謬的。首先我們先了解一點基本的通信原理。一個點狀無線電信號源發出的無線電波在真空中傳播的時候是球面波,隨著通信距離的延長,接收到的信號強度會迅速衰減,這種信號強度的衰減叫做路徑損耗,具體衰減的程度由下面的公式可以估算:

Ls=32.45+20lg(f)+20lg(d),其中f為信號頻率,單位是MHz,d是傳輸距離,單位是千米。

阿波羅飛船用的是S波段,登月艙下行頻率近似值取2.2GHz,地月距離近似值取384000千米,代入後計算可知為衰減量約為211dB。阿波羅登月艙上的高增益天線是20dBi,地面接收站的64米天線的增益是59dBi(均為2GHz條件下),登月艙的發射功率是20瓦(即43dBm),可以計算出信號傳到地面接收站後的功率為43+20+59-211=-89dBm,而64米天線的信號接收閾值為-157dBm,接收這樣強度的信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即使用26米天線(增益約50dBi)也能夠收到。

陰謀論者或許會強辯,即便地面能收到信號,信道傳輸速度也不一定能達到傳輸視頻的標準。我們還可以通過計算來回答。還是先來學一點基本的通信原理。通信學上計算信道最高傳輸速度的公式是:

C = W×log2(1+S/N),其中W是帶寬,單位是Hz,S/N是信噪比,計算結果單位是bps。

阿波羅上的黑白攝像機佔用帶寬是500KHz,就算信道信噪比是30dB(即S/N=1000,一般電話線的語音通話質量),計算下來最高通信傳輸速率約為5000kbps,約合625kB/s,如果是數字信道,理論上講傳輸720*480的DVD畫質的數位訊號都可以,實際傳輸個200線黑白模擬電視信號當然不在話下。

一共有兩家美國公司拿到了NASA的合同,一家是RCA(1962年拿到合同),另一家是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1964年拿到合同)。RCA生產的黑白SSTV用在了阿波羅7號和8號任務指令艙上,其感光元件為1英寸光導攝像管,功率為6.5瓦,質量為2千克;後者生產的黑白SSTV用在阿波羅9號指令艙和11號登月艙上(此外作為阿波羅13號、14號、15號及16號這四個登月艙的備用攝像機),感光元件為1/2英寸的二次電子導電攝像管,功率6.5瓦,質量為3.25千克,能提供兩種解析度的信號(200線@10 fps,500線@0.625 fps)。

圖2、RCA生產的指令艙艙內黑白電視攝像機

圖3、西屋電氣生產的登月艙和月面用黑白電視攝像機

因為NASA一開始並沒有計劃讓太空人在月面上對大眾進行電視直播,所以他們僅僅準備讓登月太空人帶上一部16mm電影攝像機和一定數量的彩色膠片,把月面上一些關鍵活動拍下來帶回地球衝洗並製作成記錄片。但是很多人,特別是NASA內部負責公共信息發布的那些人就感覺對於這麼一次偉大的行動,用這樣的方式來記錄是過於吝嗇了。例如1964年4月,阿波羅辦公室副主任威廉·A·李就在給管理層的信中指出:

阿波羅計劃的一個[目標]是以我們的太空實力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設想首次登陸月球的嘗試將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文明世界裡的很大一部分人將在電視機前搞清楚這次嘗試是成功還是失敗。(One [objective] of the Apollo Program is to impress the world withour space supremacy. It may be assumed that the first attempt to land on themoon will have generat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est around the world. . . . Alarge portion of the civilized world will be at their TV sets wondering whetherthe attempt will succeed or fail.)

在這些人士的積極建言和努力下,1968年5月,NASA改變了主意,決心要把登月太空人在月面上的活動直播到全世界。然而當時美國標準電視信號是30幀/秒,隔行掃描,525行掃描線,此時阿波羅首次載人飛行已經箭在弦上,根本不可能停下來等著合適的攝像機開發出來(1967年1月阿波羅1號悲劇性的大火之後,NASA考慮修改II型指令勤務艙的設計方案,順便給它增加了足以傳輸完整視頻信號的通信帶寬),所以NASA當時最可行的做法就是把原定不公開的慢掃描電視信號公開給大眾傳媒。然而原始的慢掃描電視信號不能直接拿來進行電視廣播,必須進行格式轉換。NASA採用了一個機(bèn)智(zhǔo)而有效的辦法:地面收到的慢掃描電視信號分成兩路,一路傳輸到一個磁帶記錄裝置那裡,保存在磁帶上,另一路傳輸到掃描轉換器,也就是一臺10英寸的顯示屏上,在那裡,一臺RCA公司的TK-22型電視攝像機的鏡頭對準了這個顯示屏,用信號重複播放的辦法補足慢掃描電視信號和NTSC標準信號之間每秒相差的20幀,最終形成標準的無閃爍的NTSC信號,這個可以用來廣播的電視信號經過休斯頓傳輸到紐約,然後廣播到全世界。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經過這種複雜轉換後的電視畫質慘不忍睹,但在當時已經足夠轟動全球了。

圖4、RCA生產的視頻掃描轉換設備

為了接收和發送無線電信號,阿波羅飛船上安裝了很多天線。其中指令勤務艙尾部有一個吊臂頂端安裝了由四面0.79米拋物面天線組成的天線陣,叫做高增益天線(High-Gain Antenna,HGA),它裝在活動關節上,能夠自由轉動,並能夠像可調光手電筒一樣形成三種波束:寬波束,中波束和窄波束,依次收窄天線方向圖,使其聚集成更窄的波束,以便匯聚能量從而在更遙遠的距離上與地面保持通信,指令勤務艙內的電視信號主要通過這個天線發送到地球;在登月艙上升級上安裝了一副0.66米拋物面天線,用於對地面的大帶寬通信;阿波羅12號和阿波羅14號著陸後,太空人在月面上架設了直徑約3米的拋物面天線,用於對地面的電視直播;從阿波羅15號開始,由於攜帶了月球漫遊車,拋物面天線改為架設在月球車上,這樣就可以在遠離登月艙的地方向地球傳輸電視信號了,不過由於天線只能手動調整方向,所以只能在月球車停下來之後才能把天線對準地球,這時才能開始直播。

圖5、阿波羅指令勤務艙,請注意其尾部的高增益天線陣

圖6、在月面上展開的大直徑可摺疊拋物面天線,由阿波羅12號太空人部署

由於地月距離太過遙遠,所以處在月球軌道距離上的太空飛行器發出的信號傳播到地球上強度已經非常微弱,這就影響到了傳輸速度,根據信息學裡著名的香農-哈特利定律,給定帶寬的情況下,信噪比越高,信道傳輸速度也就越高,而要提高信噪比,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加大接收天線直徑。為此,NASA在原有三面26米直徑拋物面天線組成的深空網的基礎之上,又引入了兩臺64米直徑的「大鍋」,一面是澳大利亞1961年建成的帕克斯(Parkes)射電望遠鏡,一面是美國1966年建成的戈德斯通(Goldstone)射電望遠鏡,從而把接收下行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8到10倍。正因為如此,阿波羅11號登月後太空人僅用登月艙上的拋物面天線就實現了月面直播,而不需要花費時間架設大口徑可摺疊拋物面天線。

圖7、60年代初期的澳大利亞帕克斯射電望遠鏡

圖8、位於澳大利亞坎培拉的金銀花溪地面跟蹤站,由NASA建設和管理

為了測試慢掃描電視的直播性能,1968年10月,阿波羅7號乘員組首次攜帶RCA生產的黑白電視攝像機進入近地軌道,但是由於太空人們感冒後身體不適,情緒失控,與地面飛控人員發生了衝突,當地面飛控人員要求他們使用電視攝像機進行第一次直播時,指令長沃利·休拉(Wally Schirra)拒絕了,不過在後來和地面關係緩和之後,直播還是進行了。

由於這次飛行是繞地飛行,與單個地面站通信的時間有限,所以每次直播的時間都不長。太空人們通過固定機位的艙內電視攝像機向飛控中心和公眾展示了他們在軌生活,引起了公眾的極大興趣。這次直播使NASA獲得了艾美獎。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阿波羅飛船登月是造假?中國從美國贈送的1克月壤中,得到了答案
    阿波羅飛船登月早已得到國際公認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的首次登月。阿波羅登月也成為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截止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成功,美國一共6次登月。美國是沒有辦法造假的,因為地球上的月巖有三個來源,阿波羅計劃六次登月帶來的2200份月巖樣本,總重382千克;蘇聯月球計劃3次任務返回301克月巖樣本;在地球上收集到的月球隕石,共計190 千克。都可以相互印證。
  • 美國登月再度被懷疑,嫦娥登月砸出坑,而更重的阿波羅卻沒有
    就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飛船在舉世矚目下,朝向神秘的外太空飛去,它的目的是月球。1961年蘇聯將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由此蘇聯也成為了第一個登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這一場競賽中蘇聯可謂是一馬當先,成為了世界各國的領頭羊,美國地位搖搖欲墜。
  • 「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質疑50年的超級工程
    落月、採樣、起飛、月軌交會對接……近期,我國嫦娥五號連續完成一系列複雜高難度動作,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同時,美國公布重返月球「阿耳忒彌斯計劃」太空人團隊名單,以色列宣布啟動「創世紀2」號登月計劃。在這期間,有關美國「阿波羅登月是一場騙局」的論調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數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給出回應和解釋,但並沒有打消這個流傳甚久的說法。
  • 五十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有哪些疑點?
    1969年7月2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歷史上的這一天,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地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區域,英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跳下登月梯,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留下腳印的人!熊貓電視機其實1969年阿波羅11號第一次登月後,美國陸續發射了12-17號阿波羅登月飛船,除了阿波羅13號因為服務艙氧氣罐爆炸導致提前返回外,都獲得了成功。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冒險
    7 月 20 日,登月艙成功著陸月球,阿姆斯特朗的聲音傳來:「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鷹』著陸成功。」飛行控制中心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在登月艙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準備工作後,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打開艙門,在全球億萬人通過電視轉播的注視下,邁出左腳踏上了月球。
  • 阿波羅登月是假的?無數鐵證告訴你它是真的
    所以說,阿波羅計劃,實際上是迫於壓力和政治上的原因,而不得不催動的一項計劃,為了奪回和證明美國的聲譽,即使如此,甘迺迪還是想和蘇聯合作的,但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甘迺迪被槍殺,赫魯雪夫下臺,美蘇合作無疾而終。
  • 一場超大型徵服儀式:50年前的登月直播意味著什麼?
    在電視屏幕中,穿著厚重太空服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緩慢地離開登月艙,面對眼前「壯麗而荒涼」的景象,將人類的腳印首次踏在寂靜而灰暗的月球塵土上。但阿波羅11號的形象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震撼人心的原因,並不在於從這次登月中產出的科學成果,而在於登月在當時以及後世屢次被展示的方式:電視直播,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影像。大眾記住的不是一項項具體的專利或是某個具體的天文學突破,而是那張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站在沉悶的月球表面的照片(由阿姆斯特朗拍攝,阿姆斯特朗拍攝了月球行走的大部分照片)。
  • 嫦娥五號支架留下痕跡,阿波羅號卻沒有,美國登月又被質疑!
    嫦娥五號支架留下痕跡,阿波羅號卻沒有,美國登月又被質疑!於是極速開展了阿波羅登月計劃,1969年在一場世界矚目的直播當中,美國的阿波羅飛船成功地飛向月球,在經過了38萬公裡的飛行之後,成功的在月球上著陸。在阿波羅號,飛船上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1個進入月球的人類。嘗到了成功的甜頭,美國先後又進行了6次登月,成功的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徹底的穩定了自己在國際上霸主的位置。
  • 終於找到了阿波羅登月的疑似造假證據了
    眾所周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成功登月,實現了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並發回來了一些照片。無數人難抑興奮心情,正在曉首企盼著「嫦娥」訪月歸來。與此同時,對於許多「天迷」、「月迷」們來說,對美國人1969年那次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質疑就從未停止過,紛紛拿起了放大鏡,試圖通過咱嫦娥五號發回來的照片解開美國人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之謎。事實上,人們對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質疑由來已久,也提出過許多質疑問題,但都被專家一一駁斥得「體無完膚」,不足以為憑。
  • 嫦娥五號登月成功!阿波羅計劃出現兩大漏洞?難道當年是造假
    因此,我國嫦娥五號這次取得的成就非常大,讓我國的登月計劃一下子超越蘇聯,前面只剩下美國,在此次嫦娥五號執行任務的時候,在線開啟了直播,然而這場直播中的細節卻讓不少網友對美國當年的阿波羅計劃產生質疑,認為阿波羅計劃是一場彌天大謊。
  • 夢想不熄:谷歌協同阿波羅11號功勳麥可·柯林斯共慶登月50周年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每年的7月19日,當你在搜索幾乎任何東西的時候都會被提醒當天是阿波羅11號(Apollo 11)登月紀念日,尤其是2019年登月50周年期間,格外火爆。在1969年7月20日(UTC) 20:17,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組成登上阿波羅登月模塊——鷹號的小組。在這6小時39分鐘後,即7月21日(UTC)02:56,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個踏上月表的人類。在19分鐘後奧爾德林成為了第二個。他們在太空環境中逗留了大約2小時15分鐘。
  • 嫦娥五號登月挖土,美國提出過分要求,斯諾登:阿波羅登月是假的
    俗話說得好,十年磨一劍,也許在其他國家看來,我國嫦娥五號登月工程只是短短數十天一來一去的簡單過程,可事實上為了見證這令人驕傲的一刻,我國的整個科學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絲一毫的鬆懈都不敢有。所以,嫦娥五號只要能夠成功地完成探月任務,從月球表面順利取樣帶回,這便是對於我國萬千科研人員的莫大安慰。當然,過程不參與,很多國家卻也是緊盯著嫦娥五號的成功不放。
  • 美國阿波羅飛船登月可能造假?嫦娥登月「露腳」,給出完美解釋
    隨著近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月,並向地球同步發動登月照片之後,很快就有人發現,嫦娥五號登月的一些圖片,與美國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披露的一些照片細節存在巨大的不同,然後由此得出當年美國推動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很可能存在造假的說法。
  • 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的「聯盟」登月計劃
    不過,美國仍然是地球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讓太空人登上月球的國家。美國阿波羅計劃美國在1960年代開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當時耗資250億美元,共有40萬人參加。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在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表面踩下印記。這是人類首次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也留下了那句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阿波羅人類登月到底是不是個陰謀大騙局?
    縱觀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從某種角度上講,人類做出的最偉大壯舉就是登上月球,比地球上所有奇蹟加起來都要偉大。 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阿姆斯特朗的左腳率先踏上了月球表面,太空人們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時18分後,開始返航。7月25日,阿姆斯特朗等人在太平洋安全著陸,至此人類登月計劃宣告圓滿結束。「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不僅是美國人的成就,也是全人類的成就。
  • 阿波羅11號升空!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獲得圓滿成功
    阿波羅11號是第一艘成功登月的載人飛船。由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飛行員巴茲·奧爾德林組成的美國機組,於世界標準時間(UTC)1969年7月20日20:17乘坐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當他們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時候,指揮艙飛行員麥可·柯林斯獨自一人駕駛著哥倫比亞指揮艙在月球軌道上飛行。在和哥倫比亞指揮艙對接之前,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他們所命名為「靜海基地」的地方一共停留了21小時36分鐘。阿波羅11號於6月16日13:32被位於佛羅裡達梅裡特島的甘迺迪發射中心的土星五號火箭發射,這是NASA阿波羅計劃的第五次載人飛行項目。
  • 月球上的共濟會符號,關鍵數字33,共濟會和阿波羅登月的神秘聯繫
    由於這段時間來我一直在挖掘關於共濟會和骷髏會的一些被塵封的秘密,其中共濟會的歷史奇聞更讓我感興趣,不出所料我在大英圖書官網找到關於共濟會和NASA之間的一些傳聞,難道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共濟會觸及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還是我們的沒有根據的聯想,那麼我們今天來細說那些關於共濟會和阿波羅登月之間的都市傳說。
  • 對比嫦娥五號,看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關鍵謎點
    眾所周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成功登月,實現了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並發回來了一些照片。↗上圖是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的照片(截圖)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對美國1969年那次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大辯論,不少人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提出種種質疑。
  • 從美國的國民性來看阿波羅登月的真假
    48年前,美國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成功了六次。失敗的那一次是阿波羅13號,在月球附近發生事故,但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實現了安全返回。 假如這些都是真的,就說明美國已經完全掌握載人登月的技術,且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登月成功率85%,100%不會出現人員傷亡。
  • 嫦娥五號對比阿波羅登月,著陸腿壓痕明顯不同,這是為什麼?
    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著陸足墊深陷月面的凹坑也讓一些質疑阿波羅造假的言論喜出望外,仿佛又找到了「鐵證」,他們將其拿來與阿波羅登月照片對比,發出質問,為什麼阿波羅著陸足墊著陸月面後基本沒有凹坑?阿波羅登月艙落月重量約5噸2.阿波羅登月艙發射質量是15噸,與之對比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則是不到3噸,因此前者配置的LMDE主減速發動機推力更大,達到了46.75千牛,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主減速發動機推力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