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拆書:羅振宇搶了誰的飯碗

2020-12-25 深幾度

昨天我在《內容創業洗稿,知識付費拆書》這篇文章裡提到,一個大四學生通過拆解《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把它變成口語化書稿賺取稿費的事情。

我當時在文章中寫了一段很情緒化的話:

不知道一線城市中產白領們在知道自己天天是在被一個專職賺拆書稿費的大四學生那裡看完了這本書,會不會有吃了蒼蠅的感覺。原本以為可以學習和炫耀的知識,不過是被人流水線上一個大學生狼吞虎咽甚至都還沒嚼碎就扔過來的渣滓。中產的虛假意識恐怕在這一刻被戳得粉碎。

這篇文章的標題其實也夾雜了我的一些小心思。我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把「拆書」和「洗稿」放在一起,在道德制高點去進行批判。

坦率說,羅振宇的得到APP品控做的OK,確實不能簡單用「拆書」去評價。

但在第一次拋出「拆書」這個概念時,我必須做這種「媒體化」的表達,吸引公眾眼球。吸引眼球之後,再平心靜氣對一些讀者疑慮的問題作出更客觀、理智的評價與回應。

這篇文章則是打算就上篇文章進行進一步的展開闡述,希望大家真正理解「拆書」對出版社、對媒體、對讀者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出版社冤不冤?

出版社冤不冤?冤。莫名其妙被個給自己做宣發生意的人搶了大頭,甚至有時候被人直接侵權了拿拆書稿去賣錢,當然冤。

出版社其實是被拆書生意影響最大的利益群體。當年羅振宇在做「羅輯思維」時,其實就在幫出版社做宣發——幫出版社賣書,中間抽取利潤。

據朋友說,大概是10%的樣子,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準不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羅振宇是在做宣發時,意識到了現在的出版社宣發都太弱,他可以親自下場幹。

2016年入場做得到APP之後,產業涉及越來越深,很難說沒有影響到出版社的生意。

這個影響其實包含正面影響,也包含負面影響。

大家一般想到的是負面影響,但拆書稿、音頻、解讀文章其實也是書籍的宣發工作。我們現在很難去判斷,「拆書」產業會不會對一些冷門書籍起到推廣作用。或者直接影響到一些書籍的銷量。

我在《內容創業洗稿,知識付費拆書》這篇文章裡說,「拆書」本質上是通過包裝成知識付費的反智主義,以犧牲出版社為代價去推銷所謂的錄音+拆書稿。

雖然我說這裡面有反智主義的成分,但是但出版社被人截胡本身也是有責任的——因為大部分出版社並沒有做好宣發工作,產品配套做的太差。

上次和一個朋友溝通時提到,要是出版社出版一本書還加上配套周邊產品,有便於了解書籍的拆書稿、音頻、解讀文章,這個模型還蠻理想的——「理想國」出版社現在做的看理想APP、理想國imaginist公眾號其實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做這個事情。

可惜「理想國」這方面剛起步,做的並不深,產品架構也看不出太多思路。

雖然我在文章裡diss過有書APP,但它的產品架構真的很好。我就拿有書APP上的《創業維艱》這本書來舉例吧。

其中分成了大咖解讀、整本聽讀、電子書、紙質書這幾個部分,如果你想「高效吸收這本書」,可以購買下面的相應產品。如果你想「深度學習這本書」,也可以付費購買配套產品。下面甚至還有其他人的讀書筆記。

可惜的是,有書APP體量太小,做不了這些事情。

是的,全產業鏈和難很難。現在大部分出版社其實有能力做,但是沒這個意識,觀念也跟不上,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一位出版社的朋友曾經給某出版社的負責人說過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你們懶,才讓羅振宇佔了便宜,其實羅振宇能幹的,出版社也能幹」。

在他看來,但現在在出版行業,編輯、發行、營銷是脫節的,出版社或文化公司,把營銷理解的很套路化。而且各個出版社出的書五花八門,一年20萬本新書,也的的確確沒有經歷去找人包裝。不過,一旦如果有個專門拆書的團隊負責宣發,效果會類似於「增長黑客」。

從理想化模型的角度看,這終究需要有個出版集團來做。兼具版權、拆書能力、解讀能力、宣發能力。等於是說,這個集團要做成「出版社+得到APP+單向空間+豆瓣讀書」。

出版社太重、太舊,沒動力做。但是羅振宇們雖然目前靠「拆書」把生意做成了,卻還是存在問題——沒牌照,他進不了出版這個高政策門檻的市場。這個理想化的模型,他恐怕也是只能望洋興嘆。

「拆書」的生意未來甚至可能會面臨出版社的版權訴訟。谷阿莫拆電影都被人告了,拆書平臺為什麼不會被人告?

但真的做成這樣一個全產業鏈的公司有必要麼?從個體維度來看,人應該是要有自主性的,需要有自我學習能力,既然理想國出版社+得到APP+單向空間+豆瓣讀書這些產品都在,為什麼不自己形成學習體系和知識體系,何必讓別人把什麼都餵到你嘴裡?

媒體慘不慘?

媒體當然慘。很大程度上,羅振宇們也搶了媒體的蛋糕,但媒體活該。

在《內容創業洗稿,知識付費拆書》我還提到一個點,另外一種「拆書」——媒體化傳播、經驗化解讀的拆書。

這其實是36氪、鈦媒體這些媒體屬性的公司正在做的「拆書」工作。請一些創業者、管理人來傳授經驗,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或許並沒有真正自己親力親為去寫「拆書稿」,很多也是叫給了自己的助理來做。但是如果真的把關嚴格,讓助理採訪自己,把有價值的認知提取出來,做媒體化的傳播,這種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其中甚至包括這些創業者、管理人對很多熱門事件的看法,這又涉及到了媒體的工作——深入解讀一些社會現象、商業現象。

得到APP也把這塊事情給做了,李翔這種媒體人在得到APP做的事情就是把熱門事件進行更深入的解讀。

所以我在文章中說,《財經》雜誌總編何剛認為「不服羅振宇的媒體人還是虛心點吧」,這話還是有幾分道理——因為知識付費某種意義上還做了媒體付費沒做成的事情。

這些年媒體付費一直做的不成功。《三聯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這樣的媒體一直企圖做APP,推銷付費文章,但從來就沒幾個人願意為這些文章買單。

除了我們常常說的「體制問題」外,很大層面上還是沒有好好對內容進行包裝。

媒體總是抱怨,沒有讀者願意付費,只願意吃免費午餐。很大層面還是自己不爭氣。

我知道的一個案例是,一家雜誌的APP,在2012年曾經在蘋果的App Store有過營收百萬的高光時刻,但是之後連年下滑,到2016年左右只有30萬營收,到了2018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一個關鍵信息是,這款APP已經6年沒更新了,到現在UI還是iOS 6時代的設計風格。這裡我不好多說,不再展開。

但為什麼得到在做人工智慧、投資理財甚至是經濟學這些這些話題時,有人願意買單?

是羅振宇們能忽悠?雖然的確有這種成分,但人家會對產品做迭代,做更新,做定價策略,針對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產品,造出來的KOL也會每年適時換季更新。不管是產品形態、產品包裝以及產品迭代都比媒體做得好。

薛兆豐這種KOL還被羅振宇的得到APP成功包裝最後上了「奇葩說」,以後更具備流量價值。你都能想像得到,薛兆豐賣下一代得到課程時,不管是粉絲基礎還是流量來源都更廣了。

傳統媒體內出了個KOL,體制第一反應往往是遏制KOL的成長,避免KOL的曝光。你去看看現在的「咪蒙」、「黎貝卡」這些KOL,甚至羅振宇本人,哪個不是從傳統媒體裡面出來的,如果傳統媒體留得住人,和他們形成合理分成模式,哪裡會把他們逼到市場上創業。

賣衣服也得換季更新呢,傳統媒體一個款式的衣服賣6年,門面都懶得裝修,誰會買?

羅振宇把資訊內容包裝成課程,做成「快消品」。季季更新年年換代搞搞新包裝換,可不是要搶媒體的蛋糕?

讀者傻不傻?

讀者傻不傻?當然有傻的。用一位曾經參與拆書的朋友話來說,有些讀者不僅覺得這個是知識,甚至還覺得看情商課、理財課可以發財。

我當時在文章中說,知識付費平臺找個大學生拆書,對一線城市白領來說這個是詐騙,道德上存在問題,但是販賣給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卻不是問題,這就是個邏輯正常、模型合理的生意。

這種「一線白領」和「三四五線城市」的表述引發了爭議和不滿。

的確,我覺得這個需要重新定義,用「五環內」和「五環外」這種概念可能會更準確。

當然,這種「五環內」和「五環外」的表述,其實還是網際網路行業這一年來,有關消費分級層面的一種心理概念、知識概念以及財富概念。

我一直提到說,讀者需要有自我學習能力,對拆書稿有分辨能力。自己在學習一個知識時,需要構建起知識體系。

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大學課本都是「拆書」,只不過是教授們把知識掰開了、揉碎了,幫助學生消化。一方面讓學生知道觀點結論,另一方面教學生思維方式,順便還讓學生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提高學習理解能力。

面對知識付費的情況,其實一模一樣,關鍵問題在於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謂的知識體系就是至少要知道一件事物大致的譜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邏輯推導的過程要一清二楚。知道結論是怎麼得到的,更要知道結論所處的坐標背景以及這個結論它所適用的環境。

就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一個名叫馬克斯·韋伯的德國社會學家。他作為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思想體系極為宏大,我去閱讀他的書籍,理解他的觀點,學習他的研究範式當然如盲人摸象一般。

為此我從京東、天貓、淘寶上幾乎買來了所有與他相關的中文書籍,包括他的原著,以及海內外學者的周邊研究。從去年9月份開始,以分解任務的方式,強迫自己每個月要閱讀1-2本和他相關的內容。

一開始是讀他最觀點鮮明的演講、小書,後來是閱讀枯燥晦澀的原著,再後來是閱讀海外學者分析的韋伯學術方法論。

看不懂的內容去YouTube上找臺灣高校的課程去學習。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韋伯學說的當代詮釋》,這是一位名叫顧忠華的臺灣學者寫的,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不是觀點鮮明也不是案例豐富,而是不預設立場。

書中層層推導,把國外研究譜系,怎麼發展、誤讀、糾偏的,以及韋伯研究社會學的方法論全都梳理的清清楚楚,用詞也是還原德語語境,看完腦袋就像有坐標系一樣清晰。

對我來說,學習韋伯思想體系的價值在於兩點。

1、我要學習他的研究方法,用他的方法融入到我所在的媒體行業,讓我更理智、客觀地判斷、評價每一個熱點事件。我在看待每一個行業問題時,腦子裡都能形成坐標系,知道什麼是應然,什麼是實然。知道什麼人是站在什麼立場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話。

2、韋伯的觀點很有價值,很多理論即使是到現代都還不過時,對我寫作來說會有極大的幫助。說句不好聽的,我可以作為「二道販子」,在商業科技領域販賣他的觀點,拆他的書寫自己的文章,這是我功利化的私心。

知識付費平臺上那些內容,自己要有分辨能力。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自己需要吸取哪些內容用於個人消遣、學習。

知識付費和親自讀書,兩者真的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誰也不要瞧不起誰。

原諒我在這裡引用吳三秒Erica在微博上說的一段話: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非訓練型讀書只是一種消遣,跟玩手機沒什麼本質區別,它無法給人任何工具性增值,基本不會有可觀的變現…..因為它根本無關什麼意志力,或者任何看似高尚的東西。看一個人是否讀書這件事的唯一價值,在於能說明其心中對所身處的這個世界是否還有追問,對當下生活的種種境遇是否存在檢省。

他所說的「讀書」,是指具備難度、帶著「問題意識」、有益於構建知識體系的讀書。

可惜的是,現在大部分沉迷知識付費,或自得於讀書的人,都沒有構建體系的主觀意圖,更沒有內化知識的能力水準,只是把它當成是另一種「求神拜佛」。

不管羅振宇被神話還是被汙名化,其實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更多人缺乏獨立自主的理解力,更不能看到事物的層次與灰度。

他不是神,更不是騙子,只是個生意人。他有他的價值,你有你的訴求,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羅振宇談電子書的獨特使命 打通數字知識世界的壁壘
    23日晚,得到App在京舉辦「得到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其創始人羅振宇談及了電子書的獨特使命,並宣稱以新產品新技術打通數字知識世界的壁壘。 夏賓 攝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夏賓)「從我第一次接觸到電子書開始,心裡就有一個疑問,如果真像有的人預言的那樣,電子書代表某種技術上的先進性,真的代表閱讀的未來,那麼它為什麼一直在模仿紙書?」23日晚,得到App在京舉辦「得到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其創始人羅振宇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 丁真籤約國企,他搶了大學生飯碗,讀書不再有用?
    這不是搶了大學生的飯碗麼?所以,有人便一聲哀嘆:這是個靠臉吃飯的時代,「讀書無用論」再次得到了驗證。還讀什麼書,幹嘛還要十年寒窗?有一張帥氣的臉,不就什麼都有了麼?書中沒有黃金屋,帥氣的臉才是王道,才是一切財富的來源。
  • 馬斯克志在火星,國內巨頭卻忙著搶小販飯碗?人民日報強硬表態
    導讀: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和賣菜小販搶飯碗?官方怒批:別總想著搞壟斷賺錢。世界風雲變幻,航天科技再次迎來大爆發,馬卡斯的火星夢掀起了一股星際移民高潮。這段時間針對這個問題,有人發出了靈魂質問: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忙著收割社區小販們的飯碗,而馬斯克在把未來變成現實。老闆的眼光決定了企業的寬度,出發點決定了企業的長度。
  • 羅振宇談得到App崛起的4個密碼分別是什麼?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羅振宇最新資訊 > 正文 羅振宇談得到App崛起的4個密碼分別是什麼?
  • 羅振宇演講裡的「生活觀」:小紅書的自信時刻
    因為,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幾句表達、一個出色的概念,不但揭示了這家公司一段時間以來全力推進的方向,甚至有望成為未來一個階段的核心商業定位,昭示著它的競爭力、商業模式及生態演進。「在小紅書,不起眼的一日三餐做出了儀式感、熱愛旅行的人讓小眾旅行地成為了新地標……小紅書反映出的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價值主張,可以用不同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第四觀——#生活觀。」他說。
  • 張小龍與羅振宇:誰帶給你更大的力量?
    《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2018年12月31日20:30,深圳春繭體育館,羅振宇《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華麗上演。相比之下,張小龍並沒有去盤點跟10億人有關的大趨勢、小趨勢,只是專注在一個「小」話題,始終在談他做的產品。儘管這個產品,每天也有10億的用戶在用。
  • 王嘉爾搶翻譯「飯碗」,翻譯小哥哥內心OS;我是誰?我在哪?
    王嘉爾搶翻譯「飯碗」,翻譯小哥哥內心OS;我是誰?我在哪? 翻譯小哥哥毫無存在感,看起來比較緊張,網友調侃翻譯小哥內心OS;我是誰?我在哪?這份工作好輕鬆!坐著就能賺錢,真好!
  • 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舉辦,羅振宇談「理工科紅利」
    2021年1月1日,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武漢落下帷幕。羅振宇圍繞主題詞「長大以後」,分享了過去一年收穫的啟發和對未來的思考。他談到:科技創新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實實在在的任務。如今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共識,這意味著無數個新的機會窗口打開了。一張張的訂單,一筆筆的投資,一個個的政策,放在做好準備的人面前。所以,這一代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遇到了特別好的機會窗口。
  • 巨頭進社區,搶了小販飯碗?其實菜市場真的要改變
    巨頭進社區,搶了小販飯碗?其實菜市場真的要改變 巨頭進社區,並不讓人叫好,馬上遭到部分人反對,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說:馬斯克把未來世界的幻想變成現實,而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忙著搶社區小販們的飯碗。
  • 博士送快遞每天300件,有知識就是好,到底是誰正在搶你的飯碗
    從最初每天送10多個件的一名快遞哥到日派件1000多件的網店老闆從步行送件到擁有一輛摩託車再到現在的電動三輪高校當老師讓我的博士專業與我的職業真正吻合有人說博士生幹快遞腦子有病搶低學歷的飯碗譚超霸氣回應我不是笑話我是笑對人生人的三六九等不是靠學歷分的而是靠努力權哥以為不是高學歷者搶低學歷者飯碗
  • 即將打響的飯碗保衛戰!
    這意味著,大學生和研究生要開始跟進城的農民搶工作。這種情況,早在在外賣等低門檻行業已悄然發生。據美團數據顯示,目前已有6萬研究生和17萬本科生在從事送外賣的工作,他們與其他低學歷的進城務工人員一同,撐起整個外賣江湖。送外賣,風裡來雨裡去,夏有烈日冬有寒風,而且還容易被保安刁難、被客戶投訴、被交通事故,因此也被許多人視作粗放型低端行業。
  • 羅振宇給青年人的書單
    羅振宇,男,漢族。1973年1月出生於安徽蕪湖。 羅振宇是得到App創始人,《羅輯思維》主講人。 關於羅振宇當導師,找到了一篇10萬+的文章——《羅振宇為什麼討人厭?》,大家有時間可以讀一讀,這篇文章作者主要說的就是羅振宇在2017年《奇葩說》裡表現的屬實「不地道」,原文是這樣形容的: 「這個人目的性太強,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不顧及別人感受。」
  • 網際網路大佬忙著搶窮人飯碗 馬斯克為人類移民火星而努力
    如果再加上之前的拼多多,美團,阿里,騰訊投資的興盛優選,滴滴,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大佬都開始做社區團購了。天哪,這是一個多麼壯觀的場面。中國最有錢的大公司一起搶著小商小販的買菜生意。而國外的大佬馬斯克賭上全部身家,研發宇宙飛船,為人類移民火星而努力。
  • 鐵鍋燉大鵝,超級做法,吃貨都稱讚,大廚哭了,誰搶了我的飯碗
    這味道,就是大廚也是讚不絕口,認為你搶了他的飯碗,用了他的絕招,快點做著嘗嘗啊!圖片來自網上,如有問題,聯繫刪除,謝謝。
  • 「羅振宇的騙局」忽悠了誰?
    這幾天多次看到了這篇題為《羅振宇的騙局? 媒體: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的文章出現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最近一次看到居然出現在網易財經欄目中,文章邏輯不清的否定了羅振宇們,否定了知識付費,宣揚知識無用論,最後給出一句政治正確的而又無用的解藥,打著讓你不被忽悠的旗號忽悠你。
  • 沈大師1個字賣2萬,搶了書法家的飯碗?網友:那叫字,不叫書法!
    「流浪大師」、「國學大師」、「沈大師」,在這一段兒,網上鋪天蓋地的消息報導著這位叫做沈巍的流浪者,各種大師頭銜相加在其身上,其實這一個現象可以說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在之前報導出的「醜書大師搶飯碗?這句話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可以說很痛恨了,不過沈大師所說搶了網紅的飯碗無可厚非,畢竟搶走了更多關注與熱點,被稱為「國學大師」,自然也影響了很多真正的國學家,說搶飯碗也對,然而說搶走了書法家的飯碗,從何而來呢?
  • 詳解:什麼是拆書?怎麼通過拆書賺錢?
    讀書好像成為了一種熟悉又陌生的事情,除了將剛買的書,發在朋友圈裝x,你讀書的動力還有什麼?你還記得你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嗎?或許上面說的,是很主觀的判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書已經越來越難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獲取知識的途徑。因為一本書少則幾百頁,多則上千頁,短時間內想看完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 厲害了,我的羅振宇
    2020年的最後一天,羅振宇在武漢如約完成了他的第六場跨年演講。面對一個複雜、低迷又有些詭異的2020年,羅振宇依然用他飽滿的熱情,特別的邏輯,獨特的視角,給我們展現出一幅向上、昂揚、樂觀的畫面。在羅胖兒激情滿滿的演講中,我在這一年被泯滅的希望好像又被點燃了,像一個癟下去的氣球,被羅振宇用三個多小時,用嘴將它重新吹了起來。以至於,我覺得自己的2020年簡直是白過了,在這一年裡獲得的那些壞消息,全是謠言,在這一年的迷茫,就是一種墮落,而那些艱難度日的商戶和個人,他們就是活該,誰讓你們沒有像羅胖嘴裡的那些高手一樣去思考和行動呢?
  • 羅振宇推薦一本書幫你戰勝社交恐懼症
    羅振宇在知識類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中分享了一本關於如何克服緊張,實現有效社交的書——《無社交壓力》還是和朋友打招呼的例子,羅振宇認為,提出質疑的意思是,就是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我的想法對嗎?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或許朋友只是沒看見我而已?」想到這裡,面對「和朋友打招呼他不理我」這個事實,你就不會只顧著焦慮,而是考慮直接詢問朋友原因,或者再和他打一次招呼,讓他看見你。這比沉浸在猜測和焦慮中更能掌握主動權,內心更加堅定。
  • 高效閱讀法,8步驟拆書學習法告訴你「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毒雞湯,不要再信了!
    在這裡,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要拆書,而不是去拆一部電影,或者去拆一部肥皂劇?答案顯而易見,寫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由作者構思撰筆,到商定出版,再到封印成冊。這一系列的流程,繁瑣至極,需面面俱到。  倘若你還想低成本而見效快,那麼請用拆書學習法。那麼什麼是拆書學習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趙周老師,看看這位拆書學習法的創始人是如何給我們分享這種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