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間、夫妻間感情破裂,急於挽回的一方往往會「病急亂投醫」,憑一己之力依然無法挽回的,專業人士提供的「情感諮詢」服務成了他們在走投無路時的一線希望。可是,這類的情感諮詢真的安全有效嗎?近期,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兩起由情感諮詢引發的服務合同糾紛案件。
為挽回女友訂購「情感挽回」
因瑣碎的一些矛盾,小林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在一氣之下分手了。冷靜下來的小林為自己的一時衝動悔恨萬分,多次與前女友微信溝通,試圖挽回他們曾經的感情。可前女友始終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小林只好尋求專業情感顧問的幫助,希望能從更專業的角度發現雙方問題的癥結所在,藉此打開前女友已經關閉的心門。
2020年3月,小林在一家情感諮詢公司處花重金訂購了一個季度的「情感挽回」私人服務,該公司指派情感專家許老師為小林提供服務,服務具體內容為在合同時間內為小林提供電話溝通指導和微信溝通指導。
懷抱著對感情挽回的希冀,在諮詢過程中,小林將自己和女朋友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發給了許老師,用於其對二人感情的分析。
▲配圖,圖文無關
可沒過多久,小林居然在某問答平臺上發現自己的個人感情經歷被作為情感諮詢案例公布於其上。雖然案例原文中沒有使用小林的真實姓名,但文中所描述的情況正是他向情感諮詢公司提供的個人真實諮詢情況。更讓小林無語的是,這篇案例分析中還大量使用了小林當初傳給許老師的其與前女友的微信聊天截圖。
在小林看來,這些微信聊天記錄為其個人隱私。小林在多次與該情感諮詢公司交涉後,對方始終不肯刪除問答平臺上發布的相關帖子,小林一氣之下,將該公司告上了法庭。
小林認為,自己向該情感諮詢公司定製私人服務,雙方形成服務關係。但該公司卻未經自己同意,為了商業目的,徑直將自己的諮詢情況、個人聊天截圖公布於眾,嚴重侵犯了自己的隱私。
事發後,該公司態度也非常強硬,拒不刪帖,小林認為自己已無法再信任被告,諮詢的目的更是無法達到,要求法院確認解除自己與該公司的服務關係,並判令該公司返還自己部分服務費。
修復破裂家庭,情感諮詢做了無用功
大陳和前妻協商離婚後,考慮到孩子年紀尚幼,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大陳一直在嘗試挽回和前妻的這段婚姻。
但前妻依然堅定不復婚,並有了與他人開始新生活的打算。無可奈何的大陳決心求助於情感諮詢機構,在一家情感諮詢機構網站上了解到該機構關於挽回婚姻、分離第三者的推薦內容後,大陳與該機構取得了聯繫,並支付了萬元的定金費用,約定由該機構向大陳提供婚姻挽救的相關服務。
本以為有專業機構加持,可讓大陳沒想到的是,付款後,該機構提供的服務僅是向第三者發送了一條簡訊,而這條簡訊不僅沒有幫到大陳,反而激怒了大陳的前妻,兩人關係更是雪上加霜。大陳找到該機構商談,與其再次協商服務事項,談了自己的相關狀況後,就回到家中,之後也沒收到該機構提供的任何實質性服務,反而在這期間讓大陳支付了5萬元的首付款。
付了首付款後,該機構負責人再次與大陳進行了協商,並籤訂了一份委託復婚服務協議,協議籤好,大陳再次向該機構支付了5萬元。但該機構卻依然遲遲未有實質性服務動作,大陳決心再與前妻溝通一下。經過幾次悉心交流,前妻與大陳的關係漸漸得到了緩和。大陳覺得夫妻二人的問題,無需他人幫助,於是聯繫該諮詢機構要求解除合同並退還服務費共計11萬元。
針對大陳的要求,該機構並未作出明確的回應,大陳最終一紙訴狀遞上了法庭。
▲配圖,圖文無關
尋求情感諮詢前,規避風險很重要
文中所提兩個案例,小林作為諮詢者,前女友的心尚未挽回,個人隱私反而被當做案例披露出來,而大陳也是在諮詢的過程中,未能感受到這類情感諮詢類服務對破碎家庭關係的緩解,反而一再讓感情降至冰點。因此作為消費者,在選擇這類情感諮詢服務時要注意認真閱讀合同中的相關格式條款,及時與對方溝通補充必要條款,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同時要選擇有專業資質的諮詢機構,也要注意對接諮詢師是否具有相應專業資格證書。
兩起案件雖然最終在法官地耐心調解下,以和解的方式畫了句點,但其中所透露出的行業現象不得不讓人思考。作為新興行業,今後的健康平穩發展更需要相關管理部門的有效監管,防止非專業諮詢公司魚龍混雜帶來行業亂象。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感情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兩人之間的問題,情感諮詢機構作為第三方,有時候可能未必有感情雙方之間坦誠地溝通交流更為有效,畢竟感情這種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