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寶寶,都經歷過腹瀉。不管是吃壞了、著涼了,還是病菌感染了,都可能導致寶寶腹瀉。不同程度的病情,有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學會判斷病情,就顯得很重要。
如果寶寶的大便比平時稀軟,但是排便次數並沒有增加,其實還算不上腹瀉。腹瀉主要是指,糞便呈液態,排便次數明顯增加。在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腹瀉原因,依次是:腸道感染、感冒、食物不耐受、抗生素反應等。
在整個嬰兒時期,大便的顏色和密度有階段性的變化,是屬於正常的,尤其是飲食出現變化的時候。如果寶寶的大便連續幾天稀軟,其實不用擔心,比如出牙期的一段時間,寶寶大便就容易變稀。
腸道內膜受到感染時,痊癒起來會非常緩慢。腸道內膜上有幾百萬格微小的突起,經過消化已經變味液態的食物,在其中穿行,得到吸收。當腸道受到感染時,這些像刷子似的內膜和其中的消化酶都受到了損傷,會讓食物不經過消化就「穿越過去」。
什麼情況下的腹瀉需要擔心?
答:脫水時。
大部分的腹瀉,其實問題並不大,只需要多喝水,飲食上改變一下,很快就能痊癒。
腹瀉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脫水,因為寶寶身體內的水分和鹽分是比例平衡的,健康的腸道和腎臟保證了這種平衡,讓身體器官正常運轉。而腹瀉會破壞這種平衡,使身體流失水分和鹽分,也就是所謂的「脫水」。如果再加上嘔吐,那脫水的危險性就更大了。
脫水的症狀
輕微脫水到中度脫水:寶寶體重減輕5%,精神狀態尚可,但比平時安靜了許多,嘴唇乾燥,哭的時候眼淚很少,小便次數明顯減少。
嚴重的脫水:體重減輕5%~10%,渾身無力,一直想睡覺,或者是脾氣暴躁不安;眼窩下陷,頭上想囟門下陷(一歲內寶寶),嘴唇乾燥有血絲,哭時沒有眼淚;皮膚乾燥、蒼白、有褶皺,小便一天只有1~2次,尿液暗黃。
如何應對寶寶的腹瀉
1、尋找腹瀉原因
最近是否有改變飲食,比如從母乳換成了配方奶粉,增加了某種輔食,或者是某頓飯吃多了,比如果汁喝太多。如果寶寶大便稀軟、呈水漾(一般沒有黏液和血絲),肛門周圍出現紅圈,說明他是對食物不耐受。恢復之前的飲食,去除可疑食物,寶寶很快就恢復。
2、判斷腹瀉和脫水的嚴重程度
主要看出寶寶的精神狀態,飲食是否正常,小便次數少不少,如果都正常,那就沒有什麼問題。為了確保腹瀉不至於脫水,每天給寶寶稱體重,最好是每天早上吃飯之前,這樣比較準確。如果寶寶體重有明顯的減輕,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說明有嚴重脫水的症狀,需要馬上找醫生。
3、停掉可疑食物
如果寶寶上吐下瀉,就停掉所有的固體食物,包括輔食。如果寶寶不吐,只是有輕微腹瀉,那就停掉乳製品、果汁、高脂肪食物。
4、防止脫水
如果寶寶不是母乳餵養,就用口服補液鹽溶液,代替寶寶的日常飲食,補液鹽藥店都可以買到。補液鹽可以代替因為腹瀉,而流失的水分,它還包含一部分糖,不會使腹瀉加劇,特別是米漿做的溶液。
每24小時內,要保證寶寶每千克體重對應130毫升補液鹽溶液,也就是說10公斤的寶寶,每24小時需要1300毫升補液鹽溶液。每次小口,多次送服,這樣寶寶比較容易接受。如果是母乳餵養,可以多給寶寶吃母乳,這樣也可以獲取足夠水分
感染性腹瀉,通常具有傳染性
輪狀病毒:這是造成腹瀉的常見原因,特別是在秋末冬初,特徵是大便惡臭、呈水漾、綠色或棕色,會持續幾周,通常伴有發燒、嘔吐的症狀。
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沙門菌等,大便中的血絲,是判定腸道細菌感染的標誌。即使是細菌引起的腹瀉,也不一定要用抗生素,要聽醫生建議。
寄生蟲:通常是生活中不注意衛生,或者在戶外玩耍,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才被感染,特徵是大便呈水漾,持續兩周以上。
其它病毒:比如流感病毒,也有可能導致腹瀉。以上這些因素引發的腹瀉,通常具有傳染性,家長要清楚,做好防範工作。
給寶寶做腹瀉記錄表
為了更清楚的掌握寶寶的病情,家長可以做一張腹瀉記錄表。比如每天寶寶的飲食明細、小便次數、大便次數和性狀、是否有脫水錶現、有沒有其他併發症,病情的進展情況等等。這些數據對醫生判斷病情,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腹瀉時不要做的事情
1、不要喝果汁
果汁並不是最適合寶寶腸道的食物,很多果汁都含有山梨糖醇,這是一種不能被腸道吸收的糖,而且會像海綿一樣吧腸道內水分吸入大便中,提高大便的含水量,使腹瀉更嚴重。
2、不要停止母乳餵養
腹瀉時,很少有必要停止母乳餵養的,因為母乳沒有刺激性,甚至還有「藥效」,是生病的孩子最願意吃,也最願意接受的食物和液體。
3、不要煮沸溶液食物,比如牛奶和糖水,因為煮沸後會使水分蒸發,使溶液濃度過大,加劇腹瀉的症狀。而且停食不要超過48小時,寶寶需要營養,只喝水會造成飢餓性腹瀉。
總結:寶寶腹瀉時,最重要的就是觀察預防脫水、觀察脫水情況、補充丟失水分,必要時儘早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