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12:11
郭:我看作文一圍繞整體和個體的關係來談,重點強調在整體之下個人應發揮自己的作用,體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也對整體產生有利的影響。
郭:議論文科技可以延伸到抗疫、扶貧等等。
張:靜下心來寫寫,期待。
郭:嗯,今晚開始動手試試。
張:我比較喜歡第二題,記敘文,比較容易出波瀾起伏、曲折的故事。就像北京長陽萬達廣場一女子聞聽自己核酸檢測結果陽性信息當場崩潰的故事。
郭:哈哈 我第一時間也想到的是這個!!!!
張:第一個題,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繫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出彩應在聯繫現實生活上,寫自己切身的感受和認識。這個題實際是被一句漂亮話包裝的老話題。其實不好寫。「個人的功用」如沒有個體獨特體驗的支持,切身的體會,很容易流入一般化的關係辯說和重複性的老調重彈。
張:說個體價值和意義是這個題的本。導致人有個體價值和意義的原因和理由是什麼?分工?角色?個人獨特?社會構成?這裡還應溯及一層:認識到了個體價值後那該怎麼辦?個人方面?管理者方面?等等。
郭:太好了,張老師您跟我講一講,我覺得這道題不容易跑題,但是確實寫出新意來也很不容易。
張:至於第二題,寫作空間很大。能給自己帶來感悟、影響和啟發的這條信息是什麼?怎樣的影響?其間的過程和曲折,很有懸念性和寫作發揮空間。
張: 1、個人有個人價值,那是因為分工、角色、個人獨特和整體需要每一個個體、大家庭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的社會結構等決定的。2、認識到個體價值那該怎麼辦?個體的使命、責任和擔當,管理者的尊重、調動和發揮。我看圍繞這兩層意思說開,說清這個理就可以了。
郭: 贊。
張:我很期待一個神秘的信息小條引發的一個曲折、有波瀾、耐人尋味的故事。
北京卷作文一(議論文)
每一顆星都有自己的功用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中學 郭林林
仰望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北鬥導航全球組網成功,五十五顆衛星密密織成天網,每一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行駛在蜿蜒五十五千米的港珠澳大橋,一條長龍凌空臨海聯通三地,每一顆螺絲都有自己的使命。任憑風雲如何變幻翻覆,撥開厚重的歷史煙塵,我們不難發現,看似渺小的個體仍然可以在時代的大潮中散發灼灼光輝,肩負起使命和擔當,在描繪自己個體生命價值藍圖的同時也為時代的整體脈搏跳動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顆顆衛星,部署成北鬥導航,每一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功用;點點星光,匯聚成宇宙海洋,每一道光芒都閃耀著自己的價值。
在國家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阻擊戰中,每一個人都是這場抗擊病毒戰鬥得以勝利的重要一環。無論是耄耋之年臨危受命星夜南下武漢力挽狂瀾的鐘南山和李蘭娟等防疫專家,還是按要求減少聚集主動居家隔離戴上口罩的平凡你我,都有責任和擔當為防控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全國上下共克時艱,個體微小的力量匯聚成堅不可摧的抗疫寶劍,將病毒傳染傳播鏈迅速斬斷,我們看到的是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是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這種磅礴的巨大力量,正是靠我們每一個個體以責任和擔當匯集。
在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扶貧攻堅路上,每一位基層幹部都是實現小康徵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君應見,時代楷模黃文秀把自己當作了精準扶貧的平凡鋪路石,把赤子情懷拋灑在日夜兼程的崎嶇山路上,滾滾洪流無情地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留下的是她捨生忘我不悔的初心與傾力脫貧後嶄新的鄉村風貌;君應見,當代愚公黃大發將一腔為民豪情耕耘在王壩村落後卻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整整三十六年容顏滄桑而初心始終未改,才得如今「大發渠,雲中穿,大夥吃上了白米飯」的美好光景。正是這些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扶貧基層幹部,以責任和擔當,歷史性地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
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五十五顆衛星才能組成北鬥系統發揮全球組網作用。毋庸置疑,個體的成長,深深植根於國家發展的沃土之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曾動情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而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的我們,更應擔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秉承家國情懷,將個人的價值實現寄託於砥礪奮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中。
北京卷作文二(記敘文)
老方在武漢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中學 劉鑫寧
「老方去武漢了!」
一條消息使沉寂了許久的高中同學群頓時炸開了鍋。「這個時候去武漢幹什麼,武漢不是封城了嗎?」「我私信他沒有回我,已經一個多月了……」「那會不會……」
自從幾年前一位熱心的同學建立了這個群,失散多年的同學好像忽然間從世界各個角落冒了出來,聚集在方寸手機屏幕上。起初,很是熱鬧了一番,終於,還是未能免俗地一日日沉寂下來,卻也並沒有人為了這個傷心——「誰認真誰就輸了」,有時候,年輕人的戀愛寶典也符合中年人的處世哲學。
直到這條消息突然蹦出屏幕,驚呆了眾人,大家的心仿佛被同時提了起來懸在半空中,無處安放。幾個女同學又開始回憶起高中時代,這次的主角自然是老方。那時的老方還是小方,整日趿拉著一雙不跟腳的鞋,不大敢跟女生說話,男生打群架時倒是第一個衝上去。
群裡又是熱鬧了一陣,大家集中回憶出各種高中生活片段。依然沒有老方的消息,群裡慢慢沒有人發布消息,連平時偶爾的集贊、打卡都沒有。群裡異常平靜——果真如同新聞裡那個叫「許什麼」的惡毒留學生說的「三天後他們就忘了」嗎?
不會的,我不會忘記老方。老方是我的同桌,我們卻幾乎沒怎麼說過話。僅有一次,老方漲紅了臉,眼睛盯著地面,囁嚅著說了半天我才聽明白,他想借我的滑冰鞋給他妹妹用一次,妹妹的學校要用……沒等他說完,我就爽快地答應了,這在我實在算不了什麼,可是老方在那以後很多年還跟我提起,當初是如何的為難,又是如何感激我。如今,那個克服了巨大心理障礙為妹妹借滑冰鞋的老方,你在哪裡呢?
依然沒有他的消息。
高中畢業後,造化弄人,一項擅長文科的我偏偏去了理科院校,而羞澀靦腆的老方居然學了新聞,據說畢業以後滿世界的跑。後來,大家各自成家,逐漸相忘於江湖。再後來有了微信,也只是偶爾相見於朋友圈。據說,老方這些年闖蕩過很多地方,去過敘利亞,寫過黑煤窯,吃了不少苦。誰知道呢,他的朋友圈裡沒有這些,有的都是老婆孩子鮮花綠草,一派歲月靜好。
老方,你在哪裡?
終於,一個同學發來消息「老方找到了!方明!經常寫評論那個『方明』就是老方!聯繫上了!」原來,老方年前被派往武漢調研採訪,白天穿著隔離服工作,晚上寫評論,根本就沒有時間關注同學群。而我們每天一邊讀著老方的文章一邊尋找老方!
生活再次恢復平靜。老方還是老方,我們還是我們,各自忙碌,網絡相連。有時候覺得彼此更陌生了,有時候覺得彼此更親近了——誰知道呢,時代飛速發展,信息穿梭,我們都將是「陌生的熟悉人吧」?
一條信息
北京市第十中學 陳淑芬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也讓許多的新生事物以拔節之勢迅速成長。比如網課、直播帶貨,小區團購……其中,我體驗最深的就是小區團購。
二月份,隨著疫情的到來,人們都開始在家防疫,出門購物也成了一個困難的事情。不知何時,小區裡悄然無聲地成立了一個500人的團購群。在群主的熱心張羅下,我們時常能團購到一些物美價廉的食品。在群裡,大家除了團購食品外,也偶爾聊聊疫情,曬曬美食,拉拉家常。疫情不知不覺中,拉進了鄰裡關係。任何群體中,都會有一些閃亮的人物出現。孫大哥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事出版工作的他時常會在群裡熱心地給大家發布一些最新消息及他對人生的各種思考。一日,群裡又被孫大哥的一條信息引爆了。孫大哥說:「疫情期間,需要感謝的人特別多,但是我今天最想感謝的是一直給我們小區送貨的京東小哥。」這條信息一發出,很多鄰居立馬在下面跟帖。有人說:「京東小哥,每次送貨,都會按著他自己特有的邏輯,把物品擺放整齊,只要你一到跟前報上姓名,他就會立刻把你的物品遞給你。」有人說:「京東小哥特別細心,他知道我們家有個剛出生的小寶寶,怕打擾寶寶,每次送貨,都會在門上輕輕敲兩下,然後把東西放在門口。」還有人說:「618時,購物量大,他深夜 12點還在送貨。第二天一早,接到他的信息,說非常抱歉,因為時間太晚,只能把物品放在豐巢,麻煩他親自去取一下。」也有人說:「京東小哥,記性非常好。見過的人,他都能認識。即便是戴著口罩,他也知道你是誰,能迅速地把物品幫你找出來。」
大家的信息一條接一條地閃動在屏幕上,我的腦海中也不禁浮現出京東小哥的影子。這位小哥,大約二十多歲,中等身材,一頭濃密微卷的頭髮,一雙烏黑有神的眼睛,給人一種很踏實,值得信賴的感覺。記得疫情期間,有一次我接到了京東的簡訊,讓我去門口取快遞。我到了小區門口,沒見到快遞的影子,便又尋到一區門口,看到了在風中靜靜等候的京東小哥。他的面前分三堆整齊地碼放著一些物品,他手裡拿著一本書,坐在地上安靜地看著,神情不急不躁。他在一群焦躁不安地刷著手機的小哥中間顯得格外醒目。看到我過來了,他立馬起身和我打招呼。我說,我收到簡訊,卻沒有在二區門口找到快遞。他立馬問我的姓名和電話。我告訴他後,他迅速地從地上找出一個箱子,幫我搬到自行車上。原來,是我自己馬虎,把二區寫成了一區。我對他道謝,他有些羞澀地回應了不客氣,然後就又坐在地上,認真地看他手裡的書。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精英,我想這位京東小哥無疑就是這一行業的精英,專注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用自己的專業服務,贏得了客戶的讚揚,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疫情期間,正是有千千萬萬的如京東小哥一樣的人,立足於本職,發揮著自身的價值,才讓我們這個社會得以正常的運轉。正因如此,我們的國家才能在場疫情保衛戰中,贏得一個又一個戰疫的勝利,並將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