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欽太等: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

2021-02-14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胡欽太,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張曉梅(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的研究」(18ZDA334)。


引用:胡欽太,張曉梅(2018).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6):12-20.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進入2.0階段,開啟了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徵程。教育信息化2.0是在教育信息化1.0階段取得堅實成果基礎上的繼承和深入發展,它以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為觸點,強調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旨在重構全新教育生態,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教育信息化2.0要想真正實現創新與突破,必須首先在思考方向和行動邏輯上找準方向。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諸多複雜性決定了其應當運用系統性思維、不確定性思維和數據驅動思維等三大思維模式來應對新時期技術與教育從融合走向創新的實踐困境。從全局視野來看,教育信息化2.0將對教育系統外部、教育系統本身、學校教育、教育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產生系統性變革,尤其體現在:更加凸顯教育信息化2.0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和全局性價值潛能,促進教育系統內部建立協同進化和良性循環的生態平衡系統,由此推動學校教育模式向智能化、個性化和智慧化方向發展,重塑2.0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內涵解讀;思維模式;系統性變革

從黨的十九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教育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教育保障條件顯著增強,教育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陳子季等,2017)。新時代,經濟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需求,教育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最集中、最複雜,同時信息技術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可能性(王珠珠,2018),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邁入2.0階段,開啟了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徵程。在新的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理念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蔡繼樂,2017),實現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一、多維視角:審視教育信息化2.0

教育部於2018年4月13日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先導性工程」,也是首個關於教育信息化2.0的政策性文件。但是,「教育信息化2.0」這一概念還處於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遠未「成型」(任友群,2018),其內涵與外延、行動與方向等都亟需深入探討。筆者擬從教育變革、教育生態系統和技術革新的多維視角切入,審視宏大視野下教育信息化2.0的本質特徵。

1.教育改革視角下教育信息化2.0的本質屬性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因(宋凌雲等,2017)。教育信息化最初以「電化教育」的形式參與教育改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獲得空前重視並得以發展,黨的十九大之前稱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1.0階段(即教育信息化1.0),之後一段時期則是「教育信息化2.0」。時間維度上的明確劃分是對之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作出的階段性總結和反思,更是對今後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的要求和期待。

經過長期建設和穩步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顯著,極大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劉延東,2016),形成了成體系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和戰略部署,建設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的教育信息化組織保障體系,形成了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全面突破的工作態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雷朝滋,2018)。2.0時期的教育信息化將繼承1.0時期形成的優良成果,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不變;應用驅動、機制創新的基本方針不變;歷史成就不變」(舒華,2018)的原則,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可以說,教育信息化2.0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縱深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在1.0時期取得的堅實成果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是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又一個持續性、階段性目標。

然而,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更多是強調內涵擴展與發展升級。從不同維度對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兩者在技術觸點、核心理念、建設重心、目標任務、發展動力、發展願景和教育改革等方面均有著明顯的區別(見下表),這也正好體現了提出教育信息化2.0的現實必要性。具體來說,1.0階段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以計算機和半導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整合為切入點,而信息化2.0階段的技術觸點則是大數據和智能信息技術,這為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可能。不同於1.0階段藉助大量資金投入和倡導技術應用來驅動「物的建設」,以實現教育教學的數位化和網絡化,2.0階段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動力源自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機制的創新,其目標是要重構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全新教育生態。教育信息化1.0按照預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而教育信息化2.0則擁有更宏大的發展願景,致力於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發揮全球引領作用。另外,1.0時期教育信息化是作為一種外生變量推動我國教育改革,而在2.0階段,教育信息化將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教育變革的內生要素,通過融合基礎上的創新發展來實現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

表   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的各維度特徵比較

2.生態系統視角下教育信息化2.0的外在表徵

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信息空間中由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環境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我調節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朱永海等,2008)。2.0階段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可以用植物的生長作為一種隱喻(見圖1):教育活動本身可看作生長中的大樹,智能環境則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生存環境(如空氣、陽光等),信息化促成的主體開放、平臺開放、理念開放等大環境又為教育的生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給養,由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科研機構、信息化企業等構成的群落不斷定義生態系統的需求鏈條並形成閉合,教育大數據和小數據代表的營養輸送系統最終驅動該生態系統的動態循環和不斷優化。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2.0 指向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以融合創新為核心理念,重視人、教育信息與信息化環境之間的互動共生,表現為在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基礎上形成系統的整體關聯、在生態種群的互利共生關係中促進系統的協同演化、在多元開放的發展性格局中實現系統的動態平衡等特徵,是對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網際網路+」教育生態的一次系統重構。該信息生態系統最終將打破教育在傳統生態中的「基因決定定律」(吳軍,2016a),促使教育迎著新一代技術浪潮實現「轉基因」。

圖1  指向教育信息化2.0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隱喻

第一,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形成系統的整體關聯。從技術與人的共生關係來看,教育信息化2.0將從教育問題本身入手,對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可能性進行充分挖掘,轉而以「技術邏輯」對原有運行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造,最終形成新的秩序、範式、理念和文化。其中,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包含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一個「技術無處不在而又難以察覺」的技術協同、技術沉浸、信息無縫流轉的教育信息生態。

第二,種群之間的互利共生促進系統的協同演化。從生態系統中「種群」的角度來看,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參與者都將成為創新者和受益者,兼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在「需求」和「利益」的共同驅動下,教育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學校、企業、教師及學生等參與主體在行業細分和業務垂直劃分的教育市場環境中產生「化學反應」。細分的供應商為不同師生提供個性化教學服務將成為常態。師生在傳統教育傳播結構中單向的「傳者」與「受者」的角色已然發生改變,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教育資源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教育傳播結構中同時承擔「傳者」和「受者」的雙重角色。

第三,多元開放的發展格侷促進系統的動態平衡。一方面,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體開放,不僅體現為政府統籌各級教育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和事業單位來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而且企業等社會資本和力量也被吸納進來,教育信息化市場活力被充分激活。另一方面,各系統平臺的標準、架構和接口統一開放,教育信息流的各個環節被打通,教育資源和服務可以實現自由接入和流出。此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促使泛在學習、開放共享、數字公民等教育理念越來越普及和深化,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潛在動力,從而形成了教育信息系統動態循環的「營養供給」。

3.技術革新視角下發展智慧教育的技術準備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圍繞一個核心技術而展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以計算機和半導體晶片為主),當下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智能革命的核心技術則是大數據和智能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2.0旨在利用大數據及智能信息技術破解教育改革與發展難題。智能是這一時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關鍵詞。智能教育旨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括智能學習和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國務院,2017)。而智慧教育的產生不僅是因為智能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有應用的可能性,更是由於很多相關技術在這個時間拐點上開始成熟。2.0時期發展智慧教育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第一,教育大數據已逐漸形成。教育大數據的產生得益於多媒體計算機、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等媒體設備在教育教學中的逐漸流行和使用,諸如射頻識別(FRID)、紅外感應、視頻監控等傳感器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為數據採集提供了便捷接口。另外,教育信息化1.0階段建設積累的數字教育資源為教育大數據提供了大量現成數據,學習者在數位化學習過程中還產生了海量的用戶生成數據等。

第二,信息存儲技術已變得高效且價格低廉。摩爾定律的發生使得各種存儲器的容量成倍增加,存儲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卻在迅速下降,原本無法存儲的教育數據現在不再需要花費太大成本就能得以保存。尤其是近年來半導體固態存儲器(SSD)技術的進步及普及,海量的教育數據可以便捷且低成本地存儲。

第三,數據的傳輸技術取得歷史性突破。目前我國乃至世界都在重點部署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理論下行速度為10GB/s(相當於下載速度為1.25GB/s),數據傳輸技術獲得歷史性突破。數據傳輸技術的飛速提升使得校園物聯網中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智能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都能被順利傳輸,萬物互聯的智慧校園的「智能化」特性(胡欽太等,2014)得以真正實現。

第四,大規模並行計算極大提升了數據的處理速度。雲計算興起後,網際網路、廉價伺服器以及比較成熟的並行計算工具(如Google的MapReduce、雅虎的Hadoop等)為大規模並行計算提供了支撐,海量教育數據得以實現高速處理,也為教育信息的及時反饋提供了可能,有利於真正實現智慧教育的「及時性」。

綜上所述,教育信息化2.0的啟動有著深刻的歷史與技術變革因素,其中「變革教育」始終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色,「數據」成為撬動教育行為和教育要素優化和重構的關鍵,教育因為技術的「加持」和數據的積澱而變得越來越智能化,並朝著智慧教育不斷靠近。

二、思維模式:從融合到創新的行動邏輯

教育信息化2.0面臨建設重心的轉移和目標任務的升級,背負著變革教育的時代期望。要真正實現創新與突破,在發展初期首先需要從思考方式和行動邏輯上找準方向。對要親歷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參與者而言,只有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系統性思考教育信息化2.0的發展動向,用不確定性的動態思維對待新出現或可能出現的教育問題,並嘗試用數據驅動的思路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集體智慧在正確的道路上發生改革共振。

1.系統性思維

克蘭德和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思維就是運用系統概念來認識對象、整理思想的思維方式(苗東升,2004),即要求我們以「系統」作為思考單元,從系統內部與外部諸要素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進行辯證考察,從事物的普遍聯繫來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教育信息化2.0指向未來教育,而未來教育必將是建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新教育,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育將發生結構性變革,而不是漸進式地修修補補。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的子系統,其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系統,因此首先要用系統思維看待教育信息化2.0,而這裡的「系統思維」實際上包含三層含義。

第一,大尺度地看待教育信息化2.0。時間尺度上,教育信息化2.0以黨的十九大為起始點,是一個階段性但又具有持續性的發展過程。空間維度上,教育信息化發展至今對我國教育改革而言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意義,將與教育所包含的一切空間進行深度融合(任友群等,2018),甚至將在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中釋放出更大潛能。

第二,大跨度地看待教育信息化2.0。教育信息化不只隸屬於某個特定領域或學科範疇,它向所有領域或學科開放,積極尋求教育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科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協同破解教育難題,形成跨行業的整體設計與行動方案。

第三,全維度地看待教育信息化2.0。即要全方位或全視角地看待教育信息化,「不僅看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既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如在看到教育信息化1.0階段取得的建設成績時,也應看到「非顯著性差異」和「賈伯斯之問」等現象在2.0階段依然存在。在看到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要看到技術介入教育帶來的衝突和不適。

2.不確定性思維

世界的不確定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影響世界的變量太多以至於無法用數學模型來描述;二是不確定性是我們所處宇宙的特性,不確定性來自客觀世界本身(吳軍,2016b)。教育系統本身就是複雜的混沌系統,不確定性也是教育的基本規律之一。一方面,教育本質或規律的「低垂果實」早已被發現,但是簡單的教育因果關係規律在面對複雜的教育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簡化的或限定條件下的教育現象並進行精準預測是令人懷疑的(鄧國民,2018),事實上教育研究發現的很多規律都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在不限定、不約束任何條件的前提下,強調變量相關性而非因果性的教育大數據在解決處於混沌狀態的教育問題時顯示出強大優勢。因此,帶著不確定性思維對待新出現或可能出現的教育問題成為2.0階段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另一種思維模式。

具體來說,基於不確定性思維的假設,藉助大數據技術解決教育問題需要注意三點。首先,教育大數據強調在真實、自然的情況下收集全集數據,數據的收集過程非常忌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思維方式,因為藉助數據來證實事先的定論,很容易陷入「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測。其次,在教育大數據研究環境下,不同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教育行業的利益相關者都能從過程數據集中發現隱含的相關關係並「為我所用」,相關關係的挖掘遠勝於因果關係的論證。最後,在面對相關性的分析結果時,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在揭示規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會帶來大量偽相關,因此更要以「不確定性」的思維辯證看待相關性的分析結果,利用理論模型和實驗做進一步的分析和驗證,以揭示這些相關性的意義,並區分有意義和無意義的相關性(Ness et al.,2016)。

3.數據驅動思維

「智能」不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而是習得這些能力的元能力,即是否智能不在於能做什麼,而取決於在什麼條件下能夠做到(Hammer et al.,2016)。「智能」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在知識和資源相對不足情況下的適應能力,而數據驅動的方法消減了非中立理論預設帶來的偏見和限制,可以不需要從事實中尋求原因,而是直接使用先進的數據挖掘與分析方法去歸納數據中的關係模式(Anderson,2008),從看似無關的數據中發現有意義的關聯,在沒有先驗理論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推論和預測。2.0階段所要實現的智能教育實質上就是藉助數據驅動的方法實現教育管理科學化、教學精準化、學習個性化、教育評價科學化、教育服務更具人性化(楊現民等,2016)等。因此,發展智慧教育要求相關從業者具備一定的數據素養和對數據價值的基本認同。

數據驅動的教育決策將不再過度依靠經驗、拍腦袋和簡單的統計結果,而轉向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統計分析和預測算法來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教育事件、過程及結果,為提高教育效果提供策略建議,甚至還可以利用認知計算實現對知覺、記憶、判斷、學習和推理等心理過程的計算,進而實現自適應的學習。由此,無論是宏觀的教育頂層設計和教育制度改革,還是中觀的資源優化調配、教學質量監控和政策實施改進等,或者是微觀的課堂教學精準診斷和個性化課程教學服務,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為決策者提供廣闊的全局視野,將影響決策的相關因素量化、可視化、立體化,進而提供各層面的「基於證據的決策」建議。

三、系統性變革:教育信息化發展新格局

教育是探究性的社會活動,哈耶克「必然無知」理論在教育領域的表徵驅動著教育的行動,使其有了多種發展可能(劉旭東,2016)。2.0階段教育信息化將繼續為「教育改革發展的三大核心任務(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創新)做出貢獻」(南國農,2011),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上發揮支撐和促進作用,甚至跨越傳統教育模式中制度、形式、機構和時空的邊界,實現技術使能的教育結構性變革,形成面向未來的教育新形態。

1.充分展現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價值

從整個社會系統來看,教育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智能時代為背景的教育信息化2.0,已經不再局限於為教育系統本身提供基礎性和支撐性的作用,其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價值將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體現,也將在實施國家戰略、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等方面釋放出更大潛能。

第一,配合實施國家發展戰略。隨著教育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時期的教育信息化行動方向將與國家整體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頂層設計保持高度一致。教育信息化2.0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潛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成為教育強國戰略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工作。《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徵,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誌(教育部,2018),是資訊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動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其二,成為科教興國戰略的人才培養基地和文化孕育土壤。教育信息化致力全面提升師生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和信息素養,為培養和提高年輕一代的科技素養打下基礎。同時教育信息化還將為科技創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信息化條件,為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信息化服務。其三,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教育公平的現實選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育信息化因其打破時空、地域和主體限制的優勢,能夠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實現教師智力資源的優化均衡配置,支撐教育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快速推進教育脫貧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任友群等,2017),促進城鄉、區域和校際教育的均衡發展。

第二,支撐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教育信息化努力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突破時空的高質量教育和學習支持服務,是建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的支撐和保障。如果說教育信息化1.0為教育打下了數位化、網絡化的基礎,那麼,面對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教育支持創新的要求,更加需要信息化為構建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和「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提供硬體基礎和技術支撐。2.0階段,教育信息化支撐下的教育體系將從服務學校教育擴展至終身教育,從服務課堂學習拓展為支撐網絡化、泛在化的無縫學習,最終形成面向全員、覆蓋全程、全方位、泛在、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第三,服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與網際網路高度交互融合與創新」的時代,信息化是助力教育搭建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和關鍵(周洪宇等,2013),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智慧學習環境、開放社區、3D列印技術、開源硬體平臺、開源軟體等為人、新技術、實踐場域等創設了相互關聯的教學情境,為開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教育奠定了基礎。2.0階段,教育信息化將藉助新興技術和網際網路社區為創新教育提供的軟硬體工具、跨界師資、開放資源和開放評估體系,使得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實踐「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為大能」(祝智庭等,2015)。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因其在知識表徵和知識聯結上的優勢,將優化學習者的知識結構,訓練學習者的發散、聚合、逆向、批判等思維,培養學習者在網際網路文化背景下的自由、獨立、開放、批判等思維品質。

2.主動促進教育系統內部的體系重構

從教育系統來看,2.0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將促進教育系統內部更好地建立起協同進化和良性循環的內部生態平衡系統,形成以教育數據流為主導的有序循環和自我進化。泛在、智能的學習環境將學習、信息、技術、設備、人力等相關因素納入到一個整體進行組織,對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支持。在物聯網技術和各類感知技術的支持下,學習者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時產生的全階段成長數據,發生在家/博物館/科技館/生活社區甚至交通工具上產生的非正規、非正式學習數據,都將統一匯入雲端教育數據流,形成流通、共享、開放的教育大數據。開放、統一的數據接口和標準為教育數據的匯聚、流通奠定基礎,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使得學分銀行體系漸趨完善,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將實現學習成果積累和學分轉化。教育的對象不再是有限人群,每一位公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都能方便地接受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我國教育體系將形成面向所有群體、面向各級各類教育實現互通有無的「立體交互」,真正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這一時期,教育信息化突破傳統教育受師資、場地、技術設備、時空等因素制約的優勢作用將日益凸顯,將對所有對象、發生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和不同類型之間的全部教育活動提供信息化支撐,最終將促進實現真正的「大教育」(蔣同甫,2006)(見圖2)。

圖2   教育信息化支持的教育「立體交互」

3.推動技術支持的學校教育模式變革

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信息化推動的教育系統性變革的重心將落在「學校教育」上,具體表現為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以及各類智能設備和網際網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包括辦學模式、教與學模式、課程組織模式和教育決策模式等方面。

學校教育的模式變革首先離不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該環境一方面藉助信息技術優勢實現學習內容的富媒體呈現、學習者特徵的自動識別、學習情境的智能感知、學習交互的虛實結合、資源的快捷獲取與個性化推送、物理環境的智能管控等外在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以雲端學習環境為依託,家庭、戶外、學校、社區等各個物理空間的學習行為數據都將匯入統一的網絡學習空間,實現家校互聯、資源互通、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助,此時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夠誘發各種學習形式,而且還將成為不易覺察的價值檢驗系統。

辦學模式的變革表現為對傳統辦學模式的持續改進和優化,一方面藉助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的技術優勢延伸和拓展學校邊界,實現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和供給端的適應性調整;另一方面直接推動新型辦學模式的產生,依託開放在線課程資源(如MOOC、SPOC等)組建新型的網際網路學校,實現跨組織邊界的知識傳遞、共享和協作。對教師而言,教與學模式的變革體現在技術使能的信息化教學創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激發教學活力、開放教學邊界、重構教育流程,基於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將幫助教師實現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對學生而言,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將突破個體認知的局限,而運用分布式認知和聯通主義的知識協商和社會建構來學習,進而實現聯結學習、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主動建構的學習活動。課程組織模式的變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於虛擬/增強現實設備、自帶設備(BYOD)、可穿戴設備、智慧機器人等新興教學媒體在教學中適度引入和創新應用,使得不同空間的信息層可以無縫連接在一起,構成全新的課程表現形態;另一方面由於數字教材的富媒體特性和智能交互特性使得單科分立和高度抽象的教學內容變為多科整合和情境相關,跨學科、自組織、生成性的數字教育資源將成為學校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和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託。在教育決策模式方面,基於大數據的決策可以為決策者提供廣闊的全局視野,能夠將影響決策的相關因素量化、可視化、立體化,為決策者提供「基於證據的決策」建議,表現在宏觀層面協助地區甚至國家進行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和科學判斷,中觀層面協助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合理調配資源及規劃、監控和改進政策實施,微觀層面為學生成長提供精準診斷和個性化課程服務,以及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精準診斷和個性化培訓服務。

4.重塑智能時代的教育理念與文化

教育信息化最初以「技術邏輯」對傳統教育的運行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造,帶來學習環境、課程載體、教學媒介等實體層面的變化,推進過程中形成新的秩序、範式、理念和文化,最終將引發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的內涵更新。反過來,教育信息化構造的新教育理念和文化又將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基點,形成新的文化滲透。

在知識觀方面,2.0時代的知識觀將深深根植於信息社會,知識以動態性、開放性、共享性和關聯性為主要特徵,知識的創新和發展變得尤為重要。從知識的屬性來看,知識的邊界變得模糊且動態,知識的客觀性和唯一性常常被打破。從知識的來源看,知識不再是精英的專利,每個人都有生產知識的權利,學習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從知識的獲取來看,技術讓知識變得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與存儲知識的多少相比,知道知識存儲在哪裡並能快速準確找到更為重要,即「關聯」知識比記憶知識更重要。

在課程觀方面,隨著數字文化、互動文化和共享文化等網際網路文化的滲透,課程也將具備自由、開放、共享、交互等核心特徵,課程不再是一種知識承載形態或教學系統要素,課程文化將在時空上逐漸從區域轉向全球,在狀態上從分散轉向同步,在權力上從壟斷走向平等,課程價值取向由服務課堂教學轉變為為每一個數字公民提供終身學習服務(邱相彬等,2017)。通過信息接入、泛在資源創設和智能交互應用,新時代的課程將成為全球資源無縫接入的環境,促進虛擬與現實連接的情景體驗,為學習者提供立體化、交互式的個性化學習空間。

在教學觀方面,「網際網路+」條件下的教學具有無中心、無邊緣、超時空、去個性化和虛擬化等特徵。比如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相互開放與溝通,教學主體間的平等尊重與主動自覺,教學關係中的相互助長,同學間的平等交流、共享共進,教學諸要素的相諧共生,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環境的生態友好,等等。正是由於眾多的異質同構和模態相擬,教學也可以實現多點聯通、跨界連結、平等參與、一體共享、協作多贏的整體效果。

在學習觀方面,技術支持的主動學習和建構學習將成為每個學習者的必然選擇。新的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將創造大規模的基於同伴的社會化學習。教育的重心正在「從教學轉移到學習,從說教轉向創造性探究」。諸如混合學習之類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將出現在學校教育的周圍(阿蘭·柯林斯等,2013),它也許不能完全替代學校教育,但是卻將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形態。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長足發展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前瞻部署和積極行動,教育信息化2.0的歷史判斷將激勵並加快新一輪的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的改革步伐。在憧憬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教育圖景時,我們也要看到教育信息化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如技術思維的無形僭越、情感溝通的缺位、信息技術的異化等。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參與者需要在技術裹挾的文化變革中從思維到行動認清本質、轉變觀念,實現自覺、能動的超越(馮永華,2017),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在教育變革中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美]阿蘭·柯林斯, 理察·哈爾弗森(2013). 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M]. 陳家剛, 程佳銘.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9.

[2]陳子季, 馬陸亭(2017). 著力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J]. 人民教育, (21):18-21.

[3]蔡繼樂(2017).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訪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N]. 中國教育報, 2017-10-23(1).

[4]鄧國民(2018). 大數據和教育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考[J]. 電化教育研究, (6):48-53.

[5]馮永華(2017). 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J]. 教育研究, (3):115-117.

[6]國務院(2017). 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18-08-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7]胡欽太, 鄭凱, 林南暉(2014).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 中國電化教育, (1):35-39.

[8]蔣同甫(2006). 二十一世紀大教育觀——對終身教育思想詮釋之一[J].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43-45.

[9]教育部(2018).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 [2018-09-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0]雷朝滋(2018). 教育信息化:從1.0走向2.0——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走向與思路[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98-103.

[11]劉旭東(2016). 教育行動的邏輯與教育理論創新——兼論哈耶克的「必然無知」理論[J]. 教育研究, (10):11-18.

[12]劉延東(2016). 鞏固成果 開拓創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 中國教育信息化, (3):1-4.

[13]苗東升(2004). 系統思維與複雜性研究[J]. 系統辯證學學報, (1):1-5,29.

[14]南國農(2011). 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使命[J]. 電化教育研究, (12):10-12.

[15]邱相彬, 李藝, 沈書生(2017). 信息技術作用下的課程文化變革思維[J]. 教育研究, (9):92-98.

[16]任友群(2018). 我們該怎樣研討「教育信息化2.0」?[J]. 遠程教育雜誌, (4):3.

[17]任友群, 馮仰存, 徐峰(2017). 我國教育信息化推進精準扶貧的行動方向與邏輯[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4):11-19.

[18]任友群, 馮仰存, 鄭旭東(2018). 融合創新, 智能引領, 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時代[J]. 中國電化教育, (1):7-14,34.

[19]舒華(2018). 教育信息化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解讀《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J]. 中國教育網絡, (5):21-22.

[20]宋凌雲, 王嘉毅(2017). 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J]. 教育研究, (2):4-11.

[21]王珠珠(2018). 教育信息化2.0: 核心要義與實施建議[J]. 中國遠程教育, (7):5-8.

[22]吳軍(2016a). 浪潮之巔(下冊)[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391.

[23]吳軍(2016b). 智能時代: 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M]. 北京:中信出版社:112.

[24]楊現民, 唐斯斯, 李冀紅(2016). 發展教育大數據: 內涵、價值和挑戰[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1):50-61.

[25]周洪宇, 鮑成中(2013).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 教育研究, (10):4-9,43.

[26]朱永海, 張新明(2008). 論「教育信息生態學」學科構建[J]. 電化教育研究, (7):84-89.

[27]祝智庭, 孫妍妍(2015). 創客教育: 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 中國電化教育, (1):14-21.

[28]Anderson, C. (2008). The End of Theory: The Data Deluge Makes the Scientific Method Obsolete[J/OL]. Wired Magazine, 16(7).

[29]Hammer, P., Lofthouse, T., & Wang, P. (2016). The Open NA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n-Axiomatic Reasoning System[A]. Proceedings of AGI 2016 Conference:160-170.

[30]Ness, R. O., Sachs, K., & Vitek, O. (2016). From Correlation to Causality: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Learning Regulatory Relationships in Large-Scale Biomolecular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15(3):683-690.

收稿日期 2018-10-11 責任編輯 劉選

封面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
    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諸多複雜性決定了其應當運用系統性思維、不確定性思維和數據驅動思維等三大思維模式來應對新時期技術與教育從融合走向創新的實踐困境。從全局視野來看,教育信息化2.0將對教育系統外部、教育系統本身、學校教育、教育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產生系統性變革,尤其體現在:更加凸顯教育信息化2.0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和全局性價值潛能,促進教育系統內部建立協同進化和良性循環的生態平衡系統,由此推動學校教育模式向智能化、個性化和智慧化方向發展,重塑2.0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格局。
  • 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上篇)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圍繞一個核心技術而展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以計算機和半導體晶片為主),當下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智能革命的核心技術則是大數據和智能信息技術。 教育信息化2.0旨在利用大數據及智能信息技術破解教育改革與發展難題。智能是這一時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關鍵詞。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與提升模式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2.0; 信息化領導力; 轉化學習理論; 內涵演變; 提升模式教育部於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教育信息化2.0概念,標誌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已從過去的1.0時代邁進嶄新的2.0時代[1]。從本質上講,教育信息化2.0時代是1.0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轉段升級,在建設理念、建設方式、建設內容與應用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 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下篇)
    教育信息化最初以「技術邏輯」對傳統教育的運行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造,帶來學習環境、課程載體、教學媒介等實體層面的變化,推進過程中形成新的秩序、範式、理念和文化,最終將引發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的內涵更新。反過來,教育信息化構造的新教育理念和文化又將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基點,形成新的文化滲透。
  • 面對教育信息化2.0,大學老師何去何從?
    面對教育信息化2.0,大學老師何去何從?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 「教育信息化2.0解讀與實踐探索」交流研討會成功舉辦
    「教育信息化2.0解讀與實踐探索」交流研討會於8月8-9日在山西太原成功舉辦,來自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級電教系統、教育局相關負責同志,中小學校與學科教師代表,特邀專家等1100餘人出席了會議。
  •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對個人發展的啟示
    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是因應新時代黨中央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總結了過去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的成果,規劃了今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國內學者紛紛對《計劃》做了解讀,我也結合老師們的解讀對《計劃》做了自己的理解。
  • 媒介環境學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
    媒介環境學內涵包括五個方面:立論的原點是『媒介本身』;承認和討論具體媒介的特性;注重考察媒介環境的歷史變遷;研究的中心是解讀社會歷史的變遷;考察的是長遠時期廣大範圍的已然結果和可能影響」[3]。  清華大學學者李彬認為:「科學主義和實證精神是傳播學經驗學派的學術基礎,人本主義和終極價值是傳播學批判學派的思想基礎。」
  • 楊宗凱:基礎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發展重點在於這三方面
    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教學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已成為與教育共生融合的整體。教育信息化2.0不僅改變了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工具,而且從更深的層面上改變了教育生態系統,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致力於實現人的現代化,實現更加開放、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
  • 季明明:牢牢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精髓
    系列文件反覆要求,「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十年規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十三五規劃」),「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2.0計劃」)。
  •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研修模式變革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主張體驗先行,讓教師先親身體驗「網際網路+」的教師研修,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組建學習共同體,以教師研修模式的變革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監測研修過程,記錄研修數據,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為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新時代賦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帶動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 從制度變遷看教育信息化2.0的推進
    作者簡介: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教育信息化1.0到2.0的變遷,是外生變量轉化成內生變量的過程。產權理論對教育信息化2.0的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規範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明確產權歸屬;它激勵和保障各要素主體的獲利動機,使各參與要素效用得到最大發揮;它為參與教育信息化2.0行動的各主體和各要素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減少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它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實踐的融合創新,優化、增加人力資本,推進教育信息化2.0。
  • Minecraft我的世界教育版 點亮教育信息化2.0三大關鍵詞
    行業人士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下新技術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已勢不可擋地成為教學應用的主流。一時間,教育4I模式、技術深度賦能、一站式無死角雲計算成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三大關鍵詞。隨著網際網路進一步縱深化發展,創造力、非線性思維、協同協作能力、編程和基本數學知識,愈發成為未來社會精英的基本標配。而傳統教育模式勢必面臨顛覆式變革。
  • 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園建設網絡安全的重要性
    背景分析:自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到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再到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2019年發布的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經成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並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
  • 攀枝花市教育和體育局組織召開《攀枝花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攀枝花市教育和體育局組織召開《攀枝花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研討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07     來源:市電化教育(技術裝備)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 陝西教育信息化2.0初體驗
    據了解,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年9月19日,陝西省教育廳印發了《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對加快推進陝西教育信息化2.0進程進行了全面部署。
  • 京東、微軟聯手,Minecraft我的世界教育版開啟教育信息化2.0
    一時間,教育4I模式、技術深度賦能、一站式無死角雲計算成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三大關鍵詞。自《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布以來,教育裝備的發展也呈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類產品增長迅猛,某種程度昭示著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正逐步走向成熟。
  • 創顯科教與華南師範大學胡欽太副校長、臺灣師範大學蔡今中教授一行共同探討國際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模式
    10月10日,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胡欽太、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蔡今中、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黃慕雄教授及廣東智慧學習工程中心等專家
  • 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誰來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教育信息化2.0,你若不離不棄,我便點燈相依。」深圳市書香小學校長聶細剛的感慨代表許多教育者的心聲,外面說得熱熱鬧鬧,真正能運用服務好教育才是王道。 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教育改革的主戰場在課堂,他提出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變沒有真正變革,教育信息化還在圍著校園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