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研修模式變革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0年,「國培計劃」全面實施,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2014年,教育部啟動「示範性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依託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創新教師網絡研修模式。教師網絡研修是一種基於網絡平臺開展的有組織、有引領的教師自主研修活動的新模式,它不只是「網際網路+」技術的引入,而且是對傳統的教師常規教研與培訓的增容、延伸與發展,是對傳統教研與培訓的變革與創新,充分發揮「強校引領」「專家引領」等特性,突破時空限制,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實現資源共享。近年來,比較常見的教師研修模式有專家專題講座、教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案例觀摩、課題研究、網絡學習空間(教育社區)等。

新時代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新需求

教育信息化1.0時代,「三通兩平臺」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為合理運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的研修模式從最初的短期集中式培訓,發展為以校為單位的校本研修,再發展為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然而,當前教師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研修整體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不高,研修過程難以監測,數據難以記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缺乏支持一線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培訓模式和機制。

在教師培養培訓方面,我國將啟動實施「網際網路+教師教育」創新行動,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主張體驗先行,讓教師先親身體驗「網際網路+」的教師研修,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組建學習共同體,以教師研修模式的變革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監測研修過程,記錄研修數據,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新時代下的教師研修模式變革

在總結教師研修模式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新需求,圍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基本目標和核心計劃,教師研修模式總體上應逐步朝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發展。以教育精準扶貧、優化教研服務、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及優秀案例推廣為主旨的典型模式成為教師研修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

(一)促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同儕互助研修模式

「推進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之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同儕互助研修是一種將農村學校班級課堂與城市中心校課堂全學期同步,將城市中心校優質課堂教學資源向「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的農村教學點輻射,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教師研修模式。農村教師通過觀摩城市教師對農村課堂的同步教學,學習城市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今後獨立承擔課程教學奠定紮實的基礎。該模式彌補了農村學校專業教師資源匱乏問題,為提升農村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育精準扶貧提供支持,最終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及義務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二)基於「平臺+教育」的區域教師教研服務模式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網絡研修的一個典型模式是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利用平臺模式探討基於教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等「專家引領」式的區域教師教研服務模式,優化「平臺+教育」服務模式與能力,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首先,對教師個人發展需求進行精準分析,為教師開展自主研修、主題研討、信息化教學和在線評課等提供個性化資源支持和服務;其次,堅持引領發展,對城鄉教師網絡協同備課、協同知識建構實施精準輔導;再其次,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施精準測評,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實現精準管理提供科學決策。

(三)教育大數據視角下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模式

教育信息化1.0時代,「三通兩平臺」建設的巨大成效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硬體基礎。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育大數據視角下的網絡學習空間將為教師提供大規模課程的適應性學習服務,實現研修行為數據的記錄、監測及可視化分析,及個性化研修路徑定製等目標。教師可以運用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電視等終端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開展個性化研修,獲取各種資源適應性服務,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實現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全覆蓋。

(四)基於優秀案例的教師研修與反思模式

「遴選萬堂示範課例,匯聚推廣優秀案例」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之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的具體舉措之一。基於案例的教師網絡研修與反思模式是一種依據研修主題選擇優秀教學案例,將內容與過程充分結合,引導教師觀摩案例,探索、討論教學問題,進行教學反思的研修模式。

研修過程中,教研員負責創設良好的協作、討論環境,加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鼓勵教師暢所欲言,展開頭腦風暴,共同吸取案例精華,進行意義建構和教學反思,推廣優秀案例中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基於案例的教師網絡研修及反思模式要在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中進行,組建學習共同體,實現知識的共建、共享,並提供對視頻案例進行選擇、分析與評論的參考支架,具備豐富的資源連結。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2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方莊教育集群舉辦「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骨幹教師培訓
    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在信息化2.0時代,如何將信息化教學真實落實到課堂教學、融入進教師發展、服務於學生培養,是當前學校和教師正在面臨的挑戰和始終要去思考的問題。2020年9月21日,方莊教育集群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骨幹教師培訓成功舉行。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與提升模式
    在此基礎上,從轉化學習理論視角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過程進行分析,提出指向轉化學習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模式。最後,以廣東省培項目「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為例,詳細分析該模式實踐的過程、成效與不足。
  • 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
    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著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鄉村教師應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同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 科技學校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鄖陽網訊 為了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促進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9月16日下午,鄖陽科技學校在一號會議室舉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全體教師參加了培訓。
  • 教研促發展,攜手共成長|鴻合隆昌市信息化骨幹教師線下研修活動...
    為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升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能。12月3日- 4日,四川省隆昌市第一批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骨幹教師培訓班暨鴻合信息化骨幹教師線下研修活動在隆昌市知行中學成功舉辦,全市40餘名信息化骨幹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 教學方式經歷變革: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尤為關鍵
    來源:中國網「新技術是想提升學習體驗,而不是取代教師。新技術不會淘汰教師,然而,善用技術的教師一定會淘汰不用技術的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正在深度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被打破,科技為學生們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而對於老師來說,掌握新技術、善用新技術,逐步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變得尤為關鍵。
  • 開江縣職業中學遠赴山東煙臺參加教育教學能力提升高級研修
    四川科教新聞網訊(通訊員:王屬蘭 楊麗君 唐宗書)為推進四川省「雙示範」校建設進度,開江縣職業中學教師一行11人不畏酷暑,開啟「走出去」的學習模式,於8月1日遠赴山東煙臺,參加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高級研修。
  • 提升教學能力 助力魅力課堂 ——黃島區職業教育中心舉辦全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升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資源庫建設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幫助教師打造魅力高效課堂,2017年8月22日至23日,我校在學術交流中心舉辦了全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班由學校教務處孫玉章主任主持。
  • 汶川縣中學骨幹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錦城學院成功舉辦
    於2020年11月26日至27日在錦城學院舉辦汶川縣中學骨幹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來自汶川縣教育局教培中心、七一映秀中學、龍溪小學、綿虒中學校等單位30名教師參加了本次學習班。11月26日上午九點在錦城學院和平大樓主樓500會議室組織開展汶川縣中學骨幹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儀式。
  • 東陽市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東陽市上榜!據了解,今年的暑期名師網絡公益課堂於8月3日開始,為期15天,主講教師均為獲得東陽市級及以上教壇新秀稱號、金華市級及以上優質課比賽獲獎的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與社會學科的優秀教師。東陽市名師網絡公益課堂是在2013年開始,至今已連續舉行8年,已成東陽教育信息化的「品牌」項目之一。
  • ...流通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上海市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項目-英語...
    上海謹信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受上海市現代流通學校的委託,就「上海市現代流通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上海市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項目-英語」項目(項目編號:JXB2020-06)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JXB2020-06 項目名稱:上海市現代流通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上海市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項目
  • 「羅盤」指引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一方面通過該羅盤可以觀測教師教學設計要素是否有缺失,有助於準確分析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該羅盤可引導教師系統思考教學的起點、遠點與到達目標的路徑,進而打造基於學習分析的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課程。
  • 陽信二中骨幹教師核心能力提升研修活動走進浙江大學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利 通訊員 蔣栓德 濱州報導為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拓寬專業視野,提升核心能力,把握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方向,8月7日至12日,陽信二中組織部分中層幹部前往浙江大學,參加了以「核心能力提升」為主題的暑期骨幹教師專題培訓。
  • 科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徐匯提升教師關鍵能力
    聚焦智能化環境建設  完善「三位一體,四元協同」的研修模式,著力推進基於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師能力標準的研製,實現從標準到研修課程、研修模式的一致性與針對性  探索「人工智慧+」教學新模式,優化和重構教學流程,精準評估教與學績效,實現因材施教。
  • 廣東謀劃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7月31日,2020年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小學教師感受到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廣東省將推進實施能力提升工程2.0,重點關注鄉村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問題,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早在2014-2017年,廣東就開展了能力提升工程1.0培訓,共有102.3萬中小學教師接受培訓並結業。
  • 培訓提升 收穫成長——疫情期教師在線研修(三月)
    為加強我園教師隊伍建設,在疫情防控期間本著「專業發展不停步、雲上研修助提升」的宗旨,根據《上海市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學工作指南
  • 專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七點半學院」攜手名師促成長
    上半年「停課不停學」期間,老師們的授課方式從黑板+粉筆轉變成了共享屏幕+攝像頭,同時也推動了線上教育平臺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線上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果;下半年,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趨於常態化,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教學多樣性,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新的主動性大大提升。 這一年,我們看到了「教育信息化2.0」在疫情影響下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更加篤定「網際網路+教育」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 山東省教育廳指導課程聯盟提升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記者從山東省教育廳獲悉,為貫徹落實教育部、省教育廳關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在線教學工作的有關要求,在省教育廳指導下,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積極行動,精心組織,採取措施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助推成員高校開展好在線教學。
  • 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信息素養 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
    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必須堅持信息技術與教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動融合的主體是教師。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 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
    在新的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理念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蔡繼樂,2017),實現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