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並以此為綱著力建設和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的突出特徵之一。
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多彩的課程這個艱巨任務,對於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專門為教師打造相應的課程,就成了當務之急。
針對這個問題,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進行了一些創新探索。該中心基於ADDIE等經典教學設計模型和當下教師教學設計現狀,設計了包含「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制定」「學習方式選擇」「學習資源利用」「學習質量評估」五大模塊和十個小維度的「教學設計能力羅盤」。一方面通過該羅盤可以觀測教師教學設計要素是否有缺失,有助於準確分析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該羅盤可引導教師系統思考教學的起點、遠點與到達目標的路徑,進而打造基於學習分析的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課程。
做好頂層設計,讓教師的職業成長路徑更清晰
基於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求變革原有的課程體系,課程變革要求進行教學方式變革,而教學方式變革,需要新的教學設計。教師的設計理念、設計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為教師提供相關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提出「先分析,再設計」的思路,旨在改變教師的「經驗式」設計思維,引導「超越經驗」的新時代設計思維;建設「學習分析」理論研修課程群;設計「教學設計能力羅盤」;為新入職教師專門開設「啟航班」。從全區層面做好課程的頂層設計,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理論水平,也讓教師通過「羅盤」比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從而對教學設計有更系統性的思考,通過系統性的課程學習,使教師更加明晰自身的職業成長路徑。
做優學科設計,讓教師的專業成長腳步更紮實
相關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課程,由通識課程和學科課程兩部分組成。在開發通識課程的同時,學科課程也各有亮點。
比如,中學數學的課程主題是「基於教材對比分析的教學設計」,側重於羅盤中「學習內容制定」模塊的分析提升,包含「課標解讀細化分解」「教材研究文本解讀」兩個維度,通過教材對比的方式,強調大概念,提升教師的結構化思維;設計出「四步四環」的數學學科設計,即「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理解手段」四個步驟和「設問、板書、聆聽、等待」四個環節。經過課程學習,教師們對數學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學設計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小學語文立足於大單元設計,提出了「基於學習分析的教學設計模型建構」。當下統編新教材強調整體教學觀,語文教研員從整體分析入手,帶領區域教師共同開發「學習者分析」的主題課程。詳細分析學習者需要學習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學習者已具備了哪些前備知識、前備能力,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是什麼等。在這個共研式課程中,教師加深了對統編教材的理解,對學情的把握也不再是「模糊判斷式」,在學習分析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數據成為教師教學設計的科學依據。教師們還將課程自主延伸,開發了「在線教學的分層實施」「單元整體設計模型」等更多共研式課程。
中小學英語學科打造了「基於學習方式的支架設計」課程;音樂、美術學科開發了以「學習資源利用」為主題的學習課程等。各學科課程基於學科特色,圍繞「教學設計能力羅盤」,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豐富的課程設計吸引了更多教師主動參與、積極謀劃,開發更多的學科課程。在這種共研共進的氛圍中,教師專業成長的腳步愈發堅實有力。
做實評估設計,讓區域的教學改革基礎更牢固
課程效果如何評估?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構建出「教學研究中心—教科培訓中心—教學質量監測中心」的「三心合一」體系,從區域層面進行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評估。教科培訓中心側重於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和分析;教學研究中心則將學校內的教學研究、設計上升到區域層面,打破校際界限,組成開放、共享、協同的「教研員—教研組—骨幹教師」的「三教共同體」,形成專業引領、實踐驗證、成果凝練、擴大推廣並進而反覆運行的「三教協進」式學科教學設計研究路徑;教學質量監測中心設計評估指標,通過平臺數據和教研實效進行分析,對學科課程設計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全流程的評估體系,讓區域教學改革的基礎更牢固。
為教師打造的課程,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生長。在學科專業發展上,近一兩年來雨花臺區教師成績顯著提升:百餘人次在省市級優質課、基本功比賽中獲獎。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實實在在地促進了學生的成長進步。在江蘇省初中學生學業質量監測中,區域指標數據同比進步也比較明顯。
(作者分別系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校長和教研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9日第5版
作者:張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