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食壺漿」,成敗自在百姓心

2021-03-05 二馬看天下

詩曰

凡字皆是畫,意向畫中求。

靜來常參悟,更上一層樓。

成語「簞(dān)食壺漿」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簞,即盛飯的竹器;食,即食物;壺,即盛水的器物;漿,即湯水。成語含義為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戰事頻仍。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國的政權交給了相國子之。然而,將軍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氣,想殺掉子之。於是,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時,齊國軍隊趁機贏得了燕國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50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佔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

齊宣王很是得意,想借這個機會吞併燕國。便對孟子說:「有人勸我佔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佔領燕國。我想,燕國並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併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佔領燕國吧。你認為怎麼樣呢?」

孟子聽完齊宣王的一番話,說:「佔領不佔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麼可以佔領。古人也有這麼做的,比如武王滅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國老百姓不歡迎我們,就絕對不能佔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比如文王不滅商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水深火熱的沉重生活。如果您佔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為避開那更為痛苦的日子,離您遠遠的。那麼,即使您佔領了燕國,統治時間也不會太長的。」

「簞」字是個有聲會意字,大篆寫作,從竹從單,「竹」字甲骨文寫作,形義為葉片呈「個」字形的竹子。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竹」字為「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禮記•樂記》記載「金石絲竹,樂之器也。」可見,先民們已經學會用竹子製作樂器了。

「單」(dān、shàn、chán)字表聲兼表意,甲骨文寫作,初為先民們用樹杈製作的射鳥的彈弓,後來發展成為投射石塊的拋射武器,用來在戰爭中攻城拔寨。這種武器不但製作簡單,而且一次只能射出一個彈丸,故有簡單、單一、單數、單獨的說法。後來字義擴大,由簡單引申為單純,由單一引申為單日、單號、單幹、單衣、單調、單薄、單據、帳單、傳單等。又因這種武器射程較遠,故「單」字又有遠的、大的等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單」字為「大也。」如《書·呂刑》:「明清於單辭。」這裡「單辭」即誇誕之辭。「單」字一形多義,作為造字構件在不同漢字中表義不同。「單」字在「簞」字中表義為樹木的枝條。

「竹」與「單」兩形會意,「簞」字本義為用樹枝、藤條或竹篦編制的筐簍,常用來作為勞動工具或飯器。

許慎《說文解字》「簞,笥也。」即方形竹器。《漢律令》「簞,小筐也。」即竹筐。《篇海》「簞,竹葦器。鄭康成曰:盛飯者,圓曰簞,方曰笥。」《廣韻》「簞、笥,小筪。又竹名。」

由上述分析可知,「簞」字在成語「簞食壺漿」中特指飯筐或飯簍,一般用竹篦編成,也有用藤條和莊稼秸稈編制的類似筐簍。(二馬漢字評書第104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播音:張洪睿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

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人生在世,如何才能得自在?唯有修心,心自在,一切沒有煩惱
    古代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是手握犁把,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他們偶爾抬頭,見白雲飄飄、遠山含笑,不由得心曠神怡,因此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自在。
  • 活在當下,心才可自在
    三心不可得是對治煩惱的妙藥。凡夫眾生總是活在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裏面,所以整天都是胡思亂想、顛倒夢想、自尋煩惱。就像李清照所說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心頭的是什麼?過去心。很多人都會像她一樣活在過去心裏面,所以就煩惱痛苦。比如,過去的一段讓他很傷心的感情經歷,就會使他久久地不願意再去碰觸跟那個人相關的一切,以免得自己觸景傷情。但是,因為他的心智模式、思惟方式沒有轉變,他用大腦思惟,所以那些哀傷的記憶,還是會常常在沒有什麼人、事、物幹擾的時候,悄悄地爬回他的心頭,悄悄地佔領他的心。
  • 「杜漏」是禪修成敗關鍵,達摩開示:心生便是罪生時
    「杜漏」是禪修成敗關鍵,達摩開示:心生便是罪生時 | 文 青衫文齋說到禪修,大家都認為很神秘,似乎遠在雲端與己無幹,把禪修當作是枯坐蒲團、不吃人間煙火的行為。所謂的修行,就是修習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靜和智慧,禪修的基本目的,是通過修持讓自己活得安心自在,擺脫生活當中多餘的無奈。當然,眾生的煩惱是根深蒂固的,要擺脫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來高僧大德都曾經歷過漫長的修持歲月,才最終開悟。開悟意味著禪修初步成功,而禪修要走到這一步,「杜漏」便是其中的關鍵。
  • 人生無成敗,成敗是幻境!
    我們的心被牽著走,永遠沒自由,放下,切底的放下!人生本無成敗,一切因果自在其中,心中沒有得失也就沒有苦樂,患得患失心才憂!修心不是修福修善,無善便無惡!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忠臣。同樣的道現,世有善才有惡,世有貴才有賤,世有成才有敗,世有樂才有苦!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晉書》本傳中,將陶淵明歸人「隱逸」一類,當是考慮到儘管前前後後在仕隱之間,徘徊了十幾年,但真正做官的時間很短,中間還丁憂(遭逢父母的喪事)兩年,實際不過四年;爾後的二十餘年,他一直在家鄉隱居過著「半耕半讀」的悠然自在的生活。
  • 觀心自在——傳所
    然而,經文始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間一切都自在無礙;而學佛多年的我,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卻常常無法超脫,不得自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契悟本心時,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陀已清楚明白地指出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始終被外在的境界與自我意識牽引,無法作主,覺心蒙塵,隨緣造業,當然無法自在無礙。
  • 後半生,放寬心,自在生活
    往後餘生,學會放寬心,看淡得失,看淡過往,自在生活。02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人生遇到困難,遇到憂愁,其實都不必糾結,放寬心,從容應對。因為,所有的痛楚與不甘,最終都會成為過去。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
  •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位置攻略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在哪裡?
  • 只要心清淨了,一切都會清淨;只要心自在了,一切都會自在
    只要心清淨了,一切都會清淨;只要心自在了,一切都會自在。痛過了,就麻木了;有顆心,顫過了,就破碎了10: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多一分寬容,就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會多一分希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11:愛你一路,思念浸滿每一步;明眸頻顧,令我喜悅無數;細數流年,甜蜜因你故;牽手永遠,此生相伴度。愛你,是我命中歸宿。
  • 佛教:遊戲觀音,以自在神力遊走娑婆世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在宋朝的江西廣信府,曾有一群人為了開採銅礦而掘山,以至後來山洞被挖的深不可測,裡面挖谷的百姓還在繼續作業,但大山已然搖搖欲墜,眼看就要倒塌。就在大家擔心之際,忽然有一女子提著個籃子而來,在動口對著洞中的百姓叫賣,坑中百姓爭著出來,而後大山猛然崩塌,女子卻不知所蹤。
  • 放下一切 方能觀心自在
    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在寒冷的清晨裡,我總愛煮著一壺香氣濃鬱的奶茶,每當從那壺嘴中噴出淡淡甜甜的氤氳時,總會引起我許多寫作靈感和遐思。所以,有句話說:「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就讓那過去美好的餘溫,自然地過去吧,不要勉強地留下它。
  • 難能可貴平常心:以平常心面對成敗榮辱,成就快意人生
    人生苦短,成敗乃人生路上的一個驛站。成也好,敗也罷,都要泰然處之;求名也好,追利也罷,都要淡然處之。學會以坦然面對成敗榮辱興衰,只有如此,方能成就快意人生。《菜根漂》上說:"真味只是淡,真人只是常。"偉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面對一切榮耀,依然保持著一顆永不褪色的平常心。
  • 繁華靜裡 自在觀心
    自在城·自在墅這樣的城市別墅,亦僅能創造168個珍鑽的席位。作為杭州繞城內西湖區的別墅,豈止是城市別墅,叫它「市區別墅」應也不為過了。;自在墅的天然水系連接著西湖、西溪溼地,承襲了獨闢清幽卻身處城市中心的入世精神,復原了吳門畫派傳人吳木先生所言的:「園林原本就是用來會客」之居住精神。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有得有失,有失才有得。你羨慕別人的人生,但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收穫你所心動的都是他們的名利,他們在背後的付出,你想像不到!
  • 幹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得清淨身!
    -->推薦點擊 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
  • 負天半子 觀心自在
    任鬥轉星移,陵遷谷變,只需解韁卸鎖,心便鮮活;心若自在,隨心而至,哪怕遍地荊棘,也將踏出一路鮮花。
  • 弘新開示: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
    『佛心大道慈悲心』(第六講)作者:弘新>「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只有把個人的身心的垃圾汙垢清除了以後,你才能暢通無礙,隨時自在。人體的通道,當你打開的時候,通天達地一轉念,虛空法界任暢遊。無為清淨妙自然,大道無心真佛見。如來妙法真傳心,花開見佛妙自在。如來無語妙千秋,傳心印心道千古。貫通古今無未來,當下明心即自在。
  • 心幸福,日子才輕鬆;人自在,一生才值得!
    心幸福,日子才輕鬆;人自在,一生才值得!回歸田園,放空自己的心靈,在紅塵中灑脫一點!一群開心的人,一顆灑脫的心,一次難忘的相聚,一生不忘的朋友 。一輩子就圖個無愧於心,悠然自在。
  • 證嚴法師:得失心重,不得自在,事與願違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