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凡字皆是畫,意向畫中求。
靜來常參悟,更上一層樓。
成語「簞(dān)食壺漿」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簞,即盛飯的竹器;食,即食物;壺,即盛水的器物;漿,即湯水。成語含義為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戰事頻仍。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國的政權交給了相國子之。然而,將軍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氣,想殺掉子之。於是,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時,齊國軍隊趁機贏得了燕國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50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佔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
齊宣王很是得意,想借這個機會吞併燕國。便對孟子說:「有人勸我佔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佔領燕國。我想,燕國並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併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佔領燕國吧。你認為怎麼樣呢?」
孟子聽完齊宣王的一番話,說:「佔領不佔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麼可以佔領。古人也有這麼做的,比如武王滅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國老百姓不歡迎我們,就絕對不能佔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比如文王不滅商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水深火熱的沉重生活。如果您佔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為避開那更為痛苦的日子,離您遠遠的。那麼,即使您佔領了燕國,統治時間也不會太長的。」
「簞」字是個有聲會意字,大篆寫作,從竹從單,「竹」字甲骨文寫作,形義為葉片呈「個」字形的竹子。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竹」字為「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禮記•樂記》記載「金石絲竹,樂之器也。」可見,先民們已經學會用竹子製作樂器了。
「單」(dān、shàn、chán)字表聲兼表意,甲骨文寫作或或,初為先民們用樹杈製作的射鳥的彈弓,後來發展成為投射石塊的拋射武器,用來在戰爭中攻城拔寨。這種武器不但製作簡單,而且一次只能射出一個彈丸,故有簡單、單一、單數、單獨的說法。後來字義擴大,由簡單引申為單純,由單一引申為單日、單號、單幹、單衣、單調、單薄、單據、帳單、傳單等。又因這種武器射程較遠,故「單」字又有遠的、大的等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單」字為「大也。」如《書·呂刑》:「明清於單辭。」這裡「單辭」即誇誕之辭。「單」字一形多義,作為造字構件在不同漢字中表義不同。「單」字在「簞」字中表義為樹木的枝條。
「竹」與「單」兩形會意,「簞」字本義為用樹枝、藤條或竹篦編制的筐簍,常用來作為勞動工具或飯器。
許慎《說文解字》「簞,笥也。」即方形竹器。《漢律令》「簞,小筐也。」即竹筐。《篇海》「簞,竹葦器。鄭康成曰:盛飯者,圓曰簞,方曰笥。」《廣韻》「簞、笥,小筪。又竹名。」
由上述分析可知,「簞」字在成語「簞食壺漿」中特指飯筐或飯簍,一般用竹篦編成,也有用藤條和莊稼秸稈編制的類似筐簍。(二馬漢字評書第104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播音:張洪睿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