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啥拿起書本和滑鼠(文化脈動·文化扶貧系列之二)

2020-12-17 人民日報

在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一農家書屋裡,人們在認真學習。據悉,泰和縣建成農家書屋300多家,行政村實現了農家書屋全覆蓋,每個書屋配置圖書1500冊,品種不少於500種,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種(張)。  肖春根 鄧和平攝影報導

長期以來,缺乏信息和技術是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隨著全國60多萬家農家書屋的建立和數位化升級,農村信息封閉、農業技術落後、農民致富無門、農村孩子無書讀的狀況正在改變。農家書屋的知識優勢、信息優勢、服務優勢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致富之路,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想致富到書屋

身為農民,在萬物萌發、春雨貴如油的季節不去田裡幹活,卻拿起書本和滑鼠,難道不怕誤了農時?近年來,這樣的農民越來越多了,江西永修縣八角嶺墾殖場沙豐村的周先寶就是其中的一位。

4月正是柑橘即將開花的日子,但周先寶最近往自家果園去得少,反倒往村裡的農家書屋去得勤,他忙著在網上尋找新的柑橘品種,看看能不能比現在種的品種更早結果。「越早賣得價錢越好。」周先寶說,去年8月底的早熟柑橘每斤能賣一塊二,而到了9、10月就只能賣八九毛了。靠著5畝早熟柑橘,周先寶去年賺了6萬多元。

「比打工強,年紀越大越不想出去打工了。」周先寶以前去過浙江、江蘇、廣東等地打工,漂泊不定、遠離親友的日子讓他倍感煩惱,他和許多同鄉都渴望返鄉創業。但長期不幹農活,種養殖技術早就荒疏了。返鄉後,他一邊向老師傅請教,一邊自學,村裡的農家書屋就成了他的自學課堂,特別是這裡電腦的網速快,早就習慣了上網搜索的周先寶就成了書屋的常客。「多到書屋裡看看書,上上網,你就知道市場現在流行什麼,什麼價格好。」周先寶說,以前不了解柑橘種植技術和市場行情,盲目引進南豐蜜橘,結果水土不服,種出來的蜜橘不但個頭小還不甜。「現在技術好了,柑橘長得不大不小,口感好,很好賣。」

村裡的另一位村民付正全以前也是打工仔,如今是蔬菜種植大戶。從2010年村裡有了農家書屋,他的身影就常常出現在書屋裡,通過閱讀蔬菜大棚有關書籍,他找到了不少解決種植和經營過程中的問題的方法。如今,付正全種了200多畝蔬菜,大棚48個,一年收益幾十萬元,遠超以前在外務工的收入。

湖北恩施州鶴峯縣燕子鎮新行村地處大山,幾年前很多村民聽說種魔芋來錢快,跟風種魔芋,結果病蟲防治不到位,大多血本無歸。村民向宏建想通過養羊致富,最多的時候養了60多隻羊,結果一夜之間死了近20隻。慘重的損失使向宏建流淚之餘決心要從書本上學技術。2001年,他自籌資金買了500多本種養殖技術圖書,在家裡開了一間書屋,免費供鄉親們看。2007年,村裡建農家書屋,他順勢把自己的書屋納入其中。現在這座書屋擁有2萬多冊圖書和3臺電腦。不少村民正是在這裡打開了思路,學到了致富技能。村民尹德雲從《怎樣養雞》一書中受到啟發,開辦土雞場,每年向市場提供2萬多隻雞,年產值近百萬元,年純收入20多萬元。另一位村民覃長友在書屋裡看到報導說外省農民靠養野豬發財,而鶴峯縣野豬很多,他於是創辦了一家野豬繁育基地,年出欄400多頭,年收入達300多萬元。

現在,更多的村民成了農家書屋的常客,在病蟲害防治、生產技術改良等問題上,村民都學會了主動從書籍和網絡上尋找答案。

「電商」開進書屋裡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一股尋找鄉土特色食材的風尚日漸流行。但對農民而言,如何把特色農產品賣出去一直是個難題,農村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最後一公裡」一直難以徹底打通。

隨著「農家書屋+電商」模式的誕生,這一難題被有效破解了。在江西省贛州市,一座座農家書屋正變身為電商服務站,經過培訓的農民利用農家書屋開設網店,產品銷路大開,農民收入大增。

安遠縣孔田鎮農民鍾春梅以前在鎮上擺攤賣水果,2015年9月她聽說市裡在孔田鎮搞「農家書屋+電商」服務站點,於是報了名,經過培訓,她開起了網店,短短幾個月,銷售額突破5萬元。安遠縣塘村鄉村民堯章洪開了一家蘭花網店,種植的蘭花經過文化創意後,網上銷售的蘭花由原來的幾元提升到幾十元、上百元,並帶動本村30多戶農戶參與蘭花種植。

尋烏縣古坑村村民彭開明說,以前村民的土蜂蜜20元一斤沒人買,現在卻能賣出50元一斤的高價;臍橙價格網下2元一斤,網上能賣到5元;茶油甚至能賣到100多元一斤。

目前,安遠縣發展農村網店1800多家,有3萬多農戶參與電子商務,九龍山貢茶、原味香菇、三鮮粉等60多個電商產品暢銷全國;尋烏縣在淘寶、天貓、微信、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共註冊大小賣家1000多家,參與電商的農民5000餘人。

在成功者的示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啃起了書本,拿起滑鼠、做起了電商。據統計,江西全省已建成「農家書屋+電商」站點2003個。

「農家書屋+電商」極大地激發了農家書屋的活力,使農家書屋人氣大增。在永修縣南洲村文化服務中心的書屋裡,厚厚的登記冊上記載著村民們的借閱情況。一樓大廳上,與中國郵政合作的網店大字標語寫著「讓江西的優質農產品不再難賣」,各種包裝精美的產品排列整齊。管理員範和豔說,書屋不但幫農民賣農產品,還幫村民代購、代繳費用,「現在村民有啥需要,都愛往書屋跑。」

用閱讀阻斷貧困

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擺脫貧困的代際傳承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教育,而養成閱讀習慣是良好教育的基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但留守兒童普遍缺少圖書資源、缺乏閱讀習慣。

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在陝西漢中市南鄭縣一所完全小學調研發現,25位一至三年級留守學生課外很少閱讀兒童讀物,只有8個兒童家裡有童話故事書;41位四至六年級留守學生只有3人看過較為完整的《安徒生童話》或《格林童話》。調查發現,看電視成為留守兒童課餘的主要活動,部分孩子沉迷網遊。

針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與閱讀狀態,各地農家書屋積極行動起來,發揮資源和服務優勢,吸引孩子來書屋,既替家長解決了放學後孩子無人看管的難題,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江西樂平市洎陽街道天湖社區位於城鄉接合部,社區裡的農家書屋超過1/3的圖書是童書,管理員說社區的孩子很多,一到放學和周末就會到書屋裡來做作業,同時還可以看看課外書。在永修縣八角嶺墾殖場沙豐村農家書屋採訪時,記者偶遇了正來還書的村民李如鳳,老人說「孫子今天去上學了,讓我來還書。」他的小孫子3月27日借了《多元智能遊戲》《中華弟子規》等4本書,看了兩個星期,「農家書屋現在給小孩看的書比以前多,每年都有新的,村裡小孩都愛來。」李如鳳說。

在贛州市會昌縣小密村大灣小組農家書屋的大門上,一塊「留守兒童成長樂園」的紅字招牌格外顯眼,每到周日,這裡就會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看書、畫畫、練字……管理員廖祖彬說,村裡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家裡都是老人在照看孩子,最擔心的就是一放學放假,孩子到處亂跑出危險,自從農家書屋開設「留守兒童成長樂園」,孩子們放學就來寫作業,放假還有大學生志願者來支教,給家長們幫了大忙。

目前,全國農家書屋已普遍開展類似服務,「四點半課堂」「放學來吧」等屋校合作模式遍地開花。

一些農家書屋建設較早、閱讀活動開展較好的地區,其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明顯好於農家書屋建設之前。自2010年,許多自小在安徽省滁州市蔣集鎮農家書屋讀書看報的學生陸續考上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流學府,蔣集鎮中學的重點高中升學率也不斷攀升,2005年考入示範中學的人數僅21人,到2013年增長到98人,是8年前的4.6倍,總成績達到全縣同類學校最好水平。

各地書屋管理員普遍反映,現在看書的主體是孩子,希望今後政府多配適合孩子的圖書,把童書從目前佔1/3提高到一半以上,這樣孩子借書就會更多,也有利於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相關焦點

  • 文化扶貧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
    通過文化扶貧,貧困地區農民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致富本領和文化自信,同時其經濟項目的運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場經濟適應(生存)能力都有較大提高,激發了農村社會的內在活力。因此,文化扶貧是改造貧困文化、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和根本,對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大意義,其戰略地位亦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共識。
  • 《廣西文化精準扶貧系列專題片(三期)》在馬山縣開機
    黃寧攝人民網馬山11月22日電 11月21日,《廣西文化精準扶貧系列專題片(三期)》開機儀式在馬山縣舉行。廣西圖書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彭松林,攝製團隊代表以及生態旅遊致富代表黃俊源出席開機儀式。該項目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資源建設」項目,由廣西圖書館策劃申報和組織實施。
  • 「好書推薦」一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參考書 ——《中國農村文化...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從扶志、扶技、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工程等幾方面提出了很好的主張和思路。清華大學博士後胡思洋從理論角度深入探究了農民爭當「低保戶」、「貧困戶」的文化心理和制度成因,並就低保制度改革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中國教育報特約評論員王兆雷從文化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角度強調了文化扶貧的重要性。
  • 這裡的農民掙上了文化錢
    捐抗疫物資、建設健康信息統計系統、協調校友企業開展幫扶、組織復工復產……疫情發生以來,廈門大學向對口幫扶的寧夏隆德縣提供了一系列支援舉措,防止當地已經脫貧的群眾因疫返貧。這些舉措只是廈大對隆德縣眾多幫扶舉措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廈大始終堅持從產業、智力、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著手,對隆德進行全面幫扶,逐步構建了「全方位」幫扶新格局。
  • 朝陽區文化館文化扶貧工作見成效
    自今年8月朝陽區文化館業務幹部赴河北省唐縣及新疆四十七團開展扶貧工作至今,羅曉英、蔚西穎、印飛三位幹部從不了解受援地,到深入學習當地文化歷史、熟悉工作環境,並用實際行動將朝陽區文化館人對文藝的熱情與魄力帶到當地,他們用持續深入的文化扶貧為當地文化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 觀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行走河東》古中國文化徵稿通知
    全國中小學生使用的教材裡有好多課文涉及「古中國文化」元素。今年8月,央視科教頻道攝製組先後來運城拍攝了《跟著書本去旅行·行走河東》系列節目 。該節目已在央視(2020年10月15日——10月23日)、央視網、央視頻全網播出七期,預計在11月25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再播六期。
  • 每日一詞∣文化和旅遊扶貧 poverty relief through culture and...
    文化和旅遊部表示,2019年文化和旅遊扶貧工作紮實推進,為貧困地區村文化活動室購置設備、送戲下鄉等一系列幫扶項目有力實施,豐富了村民生活。2019年11月27日,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南站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侗族婦女在扶貧就業工坊裡交流織錦技藝。(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2019年,文化和旅遊系統有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文化力量、旅遊力量。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 文化扶貧「三部曲」——省文化館開展扶貧工作...
    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多年來,省文化館有的放矢、多策並用,開展了演出、培訓和物資輸送三方面的文化扶貧工作,用演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用培訓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用物資保障群眾順利進行文化活動,有力推動了全省扶貧工作的開展,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 兩會直答(18):教育扶貧丨高校教育扶貧,教育、文化、科技"三手抓"!
    http://mp3.scol.com.cn/media/2019/0313jyfp.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田珊 鄧童童 攝影 吳聃 鄭小飛)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在線推出了「兩會直答」系列報導
  •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秀水鎮:「扶貧趕集」助力農民增收
    」現場,琳琅滿目的農家土特產和穿梭來往的選購人,讓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變得格外熱鬧。11月6日,「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站記者一行來到了第二站綿陽市安州區,在秀水鎮青松村,恰逢村裡舉辦「扶貧趕集日」。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青松村從實際出發,緊緊圍繞「黨建引村、產業富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以甜梨產業為核心壯大產業,以「扶貧趕集日」「百家看.千家比」等青松特色做法為引領,堅持在服務群眾中持續教育引導群眾,形成了青松特色扶貧經驗,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 2020·第九屆廣西柳城生態蜜桔文化旅遊節暨柳城農民豐收節舉行
    本報訊通訊員鄧克軼 陳圓媛  11月20日,第九屆廣西柳城生態蜜桔文化旅遊節暨柳城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在柳城縣拉開序幕。本次活動以「甜蜜柳城  醉美桔鄉」為主題,主要活動內容有開幕式慶典、八桂民俗盛典·廣西稻田文創作品展評暨首屆廣西大學生稻田藝術節、「食·光旅行 尋味柳城」美食評選大賽、鄉村扶貧成果攝影展、名優特產、扶貧產品展銷及美食一條街和古砦仫佬族鄉依飯節系列活動等等
  • 山東省國資委第一書記的文化扶貧經:扶貧先得「走出去」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如果說資金項目是扶貧工作的筋骨,那文化引領則是扶貧工作的靈魂。由張慶旭、王彤、盧永生、肖永達和柴哲組成的省國資委第一書記工作隊,不僅想辦法幫助村民物質上脫貧,還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從思想上轉變村民發展理念。
  • 文化扶貧讓少數民族的孩子《沽若當》
    這部童聲情景合唱由十二首風格迥異、表現手段豐富的歌曲和情景表演組成,反映了雲南省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兒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響扶貧攻堅戰,努力勤奮實現脫貧摘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快樂生活。作為一部文化扶貧讚歌的《沽若當》的成功首演,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示。筆者以為:啟示一:文化扶貧像磁石,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原動力。
  • 文化惠民樂活城鄉 湖州邁向文化強市系列綜述之二
    湖州「文化走親」已走過4個年頭,截至去年,已開展「文化走親」 560餘場,其中與江蘇省吳江市、上海市黃浦區、杭州市上城區等周邊地區「文化走親」20場,參與演出文藝節目6450餘個,參與演員14720餘人,吸引觀眾58萬餘人次。每場演出氣氛熱烈,觀眾好評如潮。  一兩個文化品牌出現一地已屬不易,可喜的是,湖州的文化品牌近年來出現井噴之勢。
  • 「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石龍村:民俗文化旅遊綻開「幸福花」
    編者按:旅遊是把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遊扶貧更能扶志和扶智。2020年11月9日,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認定命名15個村為大理州旅遊扶貧示範村。基於此,文旅頭條聯合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推出「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系列報導,展現大理鄉村旅遊扶貧多種發展模式、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為讀者奉出一個個記錄大理鄉村旅遊扶貧的樣本和細胞。
  • 「福建藝術扶貧工程」文化志願服務項目在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
    近日,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交流展示活動在廣東中山舉行,我館報送的「福建藝術扶貧工程」文化志願服務項目獲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線上大賽二等獎。今年文化和旅遊部首次舉辦了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線上大賽,全國共申報286個項目,其中141個項目獲獎。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中國民族報記者 周芳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風光瑰麗獨特,文化多彩絢麗,這裡是文化資源富集地,也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 鄭州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之產業扶貧專場
    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的「推進器」,是脫貧攻堅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鄭州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實施產業扶貧作為高質量落實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大力鼓勵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讓交響樂紮根黃土地:農民放下鋤頭拿起了西洋樂器
    國交和北鬥村農民管樂隊在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合演田園音樂會。北鬥村農民管樂隊演奏西洋樂器。國家交響樂團的樂手們沒有想到,幾年前的一個無意之舉,竟然促成了一支農民管樂隊的成立壯大,讓西方高雅藝術悄悄在東方黃土地上紮下了根。
  • 戲曲進鄉村,如何紮下根(文化脈動)
    「所以,對我們來講,下鄉演出不僅是帶來一場場好戲,更是錘鍊隊伍的好機會,還讓演職人員在基層一線獲取了靈感、吸收了營養,」肖鴻斌說,「以進鄉村為契機,花鼓戲團採集了許多鮮活的故事,創排了《五朵村花》《鵝匠》《好人張八一》等系列新作,非但老百姓喜歡,還獲得了很多獎項。所以啊,我們進鄉村更有積極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