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旅遊是把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遊扶貧更能扶志和扶智。2020年11月9日,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認定命名15個村為大理州旅遊扶貧示範村。基於此,文旅頭條聯合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推出「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系列報導,展現大理鄉村旅遊扶貧多種發展模式、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為讀者奉出一個個記錄大理鄉村旅遊扶貧的樣本和細胞。
(蘇金泉 攝影)
石龍村隸屬於劍川縣沙溪鎮,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石寶山西麓,清澈的石龍水庫靜依村前,世居有白、彝、傈僳三個少數民族,白族人口比例達92%。2004年,石龍村被命名為省級民俗文化村,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石龍村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石寶山歌會、劍川白曲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石龍霸王鞭的保護基地,被譽為劍川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石龍村遙距鬧市,歷史上由於交通不便,相對比較封閉,受外來文化衝擊較少。也正是這樣,這裡民風淳樸,保留著相對完整的傳統村落風貌以及傳統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性,傳統民歌、霸王鞭、白曲、民間節慶、宗教活動等白族原生態文化在群眾中得到很好的傳承。古寺廟、古戲臺、古樹與白族傳統民居渾然一體,還有獨具民俗風情的垛木房,與湖光、山色、炊煙、雞鳴映照出一幅人間仙境。
(蘇金泉 攝影)
由於受石寶山宗教文化影響較深,石龍村民俗宗教活動繁多。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六在本主廟戲臺唱「大戲」,表演本子曲、白族古樂、滇戲開始,全年有關聖帝會、觀音會、火把節等各類節慶,村中有洞經音樂隊、鄉戲班子等,白曲對唱尤負盛名,是遠近聞名的白曲村。這裡走出了董繼蘭、小阿鵬、白人兄弟組合等國內知名藝人,以及李寶妹、李根繁等一批大理地區家喻戶曉的白族歌手。
另據了解,石龍村共有省、州、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4名,可謂鍾靈毓秀,是原生態文化藝術的聚寶盆。然而,多少年來,石龍村的貧窮落後在沙溪鎮也是出了名的,巷道狹窄,到處布滿牲畜糞便,衛生條件可用「髒亂差」來形容。直到搭上旅遊的「列車」,石龍村這個遺世獨立的山村終於耀光新生。
依託豐厚的民俗文化資源和依山傍水的自然資源,石龍村確立了「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產業興村」的路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14年開始,相繼實施了「石龍村傳統村落建設項目」「石龍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把「愛清潔講衛生」寫入村規民約,修建了劍川縣首個熱能垃圾處理廠、2個停車場和旅遊公廁,全村人居環境及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蘇金泉 攝影)
各地遊客開始湧入,石龍霸王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繁昌先後開了農家樂「四合莊園」和一家客棧,成為最先一批享受旅遊紅利的帶頭人。目前,石龍村一共有3戶農家樂、5家客棧,遊客除了品嘗當地美食美味之外,還可以看霸王鞭表演,聽白曲,欣賞原汁原味的白族民俗風情,旅遊產業迅速發展,帶動了大批農戶增收。
2018年,石龍村成立劍川縣第一家鄉村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全村旅遊從業者抱團發展,形成連點成線、以線帶片的組織化、集約化、規範化模式,通過開展旅遊從業、創業,中華蜂養殖、中草藥種植以及民族文化表演等,吸納包括全部建檔立卡戶83戶在內的160多戶農戶參與,讓更多的村民受益。
鄉村旅遊和特色農業發展齊頭並進,石龍村鄉村振興走上擁有持續「造血」動能的快車道,喜林苑半山酒店的沙溪項目選擇在石龍村落地,如今也即將面世。「遊客漸漸多起來,我們計劃明年再發展5家農家樂」,石龍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根繁說道。石龍村,未來更加可期。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夏仕華 文
劍川縣沙溪鎮石龍村委會、李繁昌 供圖
見習編輯 李舒琪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