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期,東南網聯合三明市文旅局開展「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文旅扶貧看三明採訪活動,陸續深入12個縣(市、區),聚焦三明文旅扶貧工作的特色和效果,把經驗和成效總結出來、宣傳出去,助推當地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超越。第三站採訪活動走進泰寧縣。
現如今的音山村全景。朱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東南網12月8日訊(通訊員 熊明歡 詹宗瑩 本網記者 蔡曉卿)走進三明泰寧縣朱口鎮音山村,一棟棟鄉村小別墅錯落有致,美麗動人的丹霞田園風光、濃濃的農家味道收入眼底,浮上心頭。三五村民正在公園裡鍛鍊,十分愜意。
泰寧縣朱口鎮音山毗鄰205省道和高速公路,區位優勢明顯。然而,原先音山村村民多數以傳統養殖、種植業為主,經濟效益低下,無法形成規模,導致大多數村民外出做生意,部分土地荒廢無人管理,房屋也多為空置。
音山村文化長廊成為村民好去處。朱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守著綠水青山,卻掙不了錢?鎮村幹部下定決心轉變思路,在經過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原有的高農藥、低產出的傳統農業逐漸淘汰轉變為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依託村內交通區位優勢、農田廣闊平坦、新農村建設成果和丹霞地貌美景等有利條件,鎮內大力實施招商引資項目,先後引進了金湖牧歌、中歌玫瑰、生態餐廳、法國光亮蝸牛等特色生態農業項目,千畝農田交由專業公司統一實施生態農業種養,形成連片的油菜花海、玫瑰、稻穀……農業觀光、農業智能溫控栽培、特種種養、生態休閒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服務正在音山田間徐徐展開。
鄉村採摘遊吸引遊客採摘。朱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產業有了,人氣也要吸引過來。音山村以「花樣音山」為黨建品牌,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切入口,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依託村內原有珍貴楠木群,保護並打造了三明市十大最美鄉村風水林之一的楠木群風水林休閒公園;完成了房屋立面改造工程、排汙水管網、垃圾處理、綠化美化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讓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花樣音山」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慕名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村民從中找到經濟增收的更多商機,許多村民開起了山區特色的農家樂民宿,音山村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全村人均收入超2萬元,高於全縣人均收入。
有了音山村的經驗,朱口鎮黨委、政府著力規劃,充分發揮當地優勢,依託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深入打造「一座塔、一片崖、一古剎、一臺戲、一條龍、一艘船、一場會、一個節、一盤棋」的多彩旅遊文化。同時,精準開發親子遊、採摘、餐飲、民宿等「一日遊」項目,鄉村旅遊正成為朱口鎮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王坑村彩虹橋。朱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在朱口鎮王坑村,該村因地制宜發展休閒旅遊產業,在縣文體和旅遊局以及鎮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新建設的蓮塘步道、「網紅橋」「鄉愁牆繪」「荷塘彩虹」等項目將村子煥然一新。
環境好了、遊客來了、連帶著村財也不斷增收,百姓幸福感自然就提高了。今年5月-11月,全村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實現了王坑村這個偏遠小鄉村向旅遊「網紅村」的轉變,農副產品也打開銷路,助力農戶增收致富。現如今的王坑村,村美、民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7萬元,整村實現脫貧。
遊客在王坑村打卡留念。朱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前些年我們村因為村財薄弱和人居環境髒亂,成為了鎮裡的後進村,隨著鄉村旅遊發展和人居環境提升,村裡的人氣漸漸旺起來了,大家都知道賞荷要到王坑村,我們的農副產品名氣也更響了,富硒麻面南瓜、黑籽花生、小籽花生供不應求。接下來,我們將圍繞『鄉愁王坑』的定位,爭取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鄉村旅遊點,吸引更多遊客,帶動村子加快發展。」王坑村支部書記盧遠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