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史維會」:推進亞洲二戰史進課堂 推動西方設立南京大屠殺...

2021-01-09 環球網

多倫多亞洲二戰史實維護會會長王裕佳。 吳雲 攝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派記者 吳雲】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段令每個中國人痛心的歷史已過去80年。時光流逝,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見證者越來越少。然而,為了讓世界銘記這段歷史而奔走的人越來越多,加拿大多倫多亞洲二戰史實維護會(以下簡稱史維會)便是代表之一。10月底,安大略省議會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通過「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動議的省級立法機構,這背後離不開史維會做出的努力;12月初,加拿大聯邦議會首次出現「南京大屠殺聲明」,其發表者也特別感謝了史維會為確保加拿大人牢記歷史做出的貢獻……自1997年成立以來,史維會的工作已經取得不少突破。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程走訪史維會,聽該機構會長和行政總裁講述他們在加拿大宣介亞洲二戰史背後的故事。

成立——「猶太人舉辦紀念大屠殺活動,我們也該牢記中國的類似苦難」

史維會的辦公室設在多倫多北約克區一棟不起眼的米色大樓三層。在會議室,《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了機構創始人及會長王裕佳。也是在這裡,英語小說《南京不哭》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鄭洪正剛剛在8日舉辦了媒體見面會。這麼多年來,史維會在這個並不十分寬敞的會議室不知道舉辦了多少活動。

王裕佳1948年出生於香港,目前是一名執業於多倫多的醫生。談起創立史維會的初衷,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說,在香港度過的青少年時期,他對亞洲二戰史的學習與了解非常有限,因為當時學校歷史課只教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19歲那年,王裕佳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學習工程學,畢業後因拿到獎學金,去紐約開始學醫,他當時所在的美國大學是猶太人辦的。「我宿舍對面是一個猶太學生教堂,每年都有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被邀請到這個教堂講述他們的經歷。在耳濡目染下,我也認為任何人都不應忘記猶太人經歷過的苦難。回到加拿大後,我又想到在同一場戰爭中另一個地方遭遇的類似經歷。我們為什麼不去緬懷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人民遭受的苦難?」王裕佳說,在亞洲以外的地區,很多人對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的罪行不甚了解,只知道「珍珠港事件」和「原子彈轟炸日本」,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稱南京大屠殺是「被遺忘的大屠殺」。而且這麼多年來,有一些日本人一直企圖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種種原因促成了王裕佳成立史維會。

史維會目前有5名工作人員。每年夏天,包括實習生在內的工作人員則有25人,現任行政總裁劉美玲是唯一全職志願人員。她告訴記者,促使她放棄全職工作專注於這項工作的直接原因是2004年為張純如寫悼詞的經歷。「那時候,我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史維會的工作,同年張純如去世,我代表機構寫悼詞。當時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太了解,因此我做了大量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召喚,讓我想要去繼續張純如用生命從事的工作。」

宗旨——「為了正義、和平與和解」

史維會的宗旨是「為了正義、和平與和解,促使世人了解二戰中被忽略的歷史」,其英語名稱ALPHA Education包含「教育」一詞,可見教育是其基礎性工作。劉美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十幾年前,安大略省沒有一門高中課程與亞洲二戰史有關,而如今已有11門課,其中有關於日本軍國主義、「慰安婦」等內容的課程,加拿大的老師也正逐漸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這些成果都要歸功於史維會。「2005年,我們做安大略省教育廳長的工作,讓他相信亞洲二戰史是世界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教育廳同意將相關課程納入高中歷史學科。」

兩年前,史維會還與加拿大兩個最大的教育委員會——多倫多校區教育委員會和多倫多主教校區教育委員會籤署了諒解備忘錄。在與前者籤署的文件中,雙方承諾「共同支持教育者講授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亞洲暴行內容在內的歷史課程」。多倫多校區教育委員會主任與副主任卸任後,都加入了史維會董事會。

除了推動亞洲二戰史走進課堂,史維會還通過研討會、學術訪問、拍攝電影等方式向民眾進行介紹,這些活動在當地產生很大影響。前兩天,加拿大聯邦華裔眾議員陳聖源在一場紀念南京大屠殺活動上說,他就是2007年觀看史維會拍攝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後才了解此事的。陳聖源如今是加政壇推動揭露日本暴行最積極的議員。

除了教育領域,史維會也一直在加拿大政壇積極推動相關事宜。2007年,加拿大聯邦眾議員鄒至蕙提出個人動議,要求日本就「慰安婦」問題道歉。史維會對議員做了大量說服工作,促成眾議院一致通過動議。在投票前一天,史維會邀請4名來自中國、韓國、菲律賓和荷蘭的「慰安婦」受害者到眾議院作證。劉美玲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說,當她們坐著輪椅進入議會時,全場起立鼓掌。她們的到來對第二天議員投票產生了影響,一名當時擔任加政府內閣部長職務的議員就是因此改變主意的。加拿大由此成為繼美國、荷蘭之後第三個通過相關動議的西方國家。

去年12月,安大略省議員黃素梅提出在該省「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個人議案,並在之後通過了安大略省議會的一讀和二讀。醞釀該議案時,黃素梅聯繫了史維會。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去年8月開始,我們一起斟酌議案的措辭,一起商量如何向公眾介紹,如何爭取省議會三個主要政黨(自由黨、保守黨和新民主黨)的支持。我還去了渥太華遊說聯邦議員,史維會還發起10萬人籤名活動,爭取公眾的支持。」在該議案通過三讀面臨困難的情況下,黃素梅10月又在省議會提出相關動議(不具法律效力),並獲得通過。

困難——阻力「要用『噸』計」

「在加拿大這樣一個西方國家開展我們的工作,阻力可以說要用『噸』計。」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首先要克服的是部分加拿大人對華人社區的偏見。這些人往往戴著有色眼鏡,認為華人社區「都在為北京工作」。

據介紹,2009年前後,加拿大一本名為《一窩間諜》的書有兩頁內容對史維會進行了不點名的惡毒攻擊,稱其為北京情報機構工作,每年到中國匯報工作,獲得相應資金,並在北京印刷各種材料。為此,史維會專門聘請法務審計員,讓其一頁一頁審閱史維會出版的材料。審計結果顯示,史維會的錢都是在加拿大募集的,每一頁材料都是在多倫多印的。史維會隨即將上述審計材料寄給出版社,並聘請律師狀告該出版社和書籍作者。在兩個月時間裡,這家出版社撤回所有上架圖書,刪除涉及史維會的兩頁內容後重新印刷出版。

教育體制不願改革的惰性也一度成為阻礙。王裕佳表示:「體制都會拒絕變化。安大略省教育機構的問題是,所有教育者都不太了解亞洲二戰史。在過去四五十年裡,他們接受的都是與歐洲二戰史或納粹大屠殺相關的教育內容。而且剛開始接觸時,他們對我們也疑慮重重,認為我們是中國政府的代理人,後來經過了解,才逐漸信任並認可我們。」

在機構運營和開展工作層面,史維會還要解決資金缺乏(該機構每年大約募集約合人民幣128萬元)、吸引年輕人困難等問題;與此同時,它還要面對來自外部因素的幹擾。這個「外部因素」便是日本右翼勢力。

「他們給我們製造了很多困難。史維會是他們在右翼雜誌上唯一點名進行攻擊的揭露日本人暴行的加民間機構。」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07年,史維會就「慰安婦」問題動議遊說聯邦眾議院時,日本右翼勢力就投入大量資金,試圖說服議員不支持該動議,「他們當時的理由是:日本已經道歉無數次了,你們還要日本道歉多少次?這些人其實就是在否認日本戰爭罪行,拒絕履行日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王裕佳表示,20年前成立史維會時,他感到前途渺茫,不過同年,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出版,喚醒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記憶。當時,史維會對該書進行大力推廣,邀請張純如訪問加拿大,並安排對她的中英文媒體採訪。從此事開始,王裕佳堅定了辦好史維會的信心。

如今,史維會的影響力已越來越大。該機構決定在多倫多建立亞太和平紀念館及教育中心。2020年建成後,每年預計吸引10萬名參觀者。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類似運動的聲勢會越來越大,因為人們需要尋求正義。而且,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在否認南京大屠殺,這將激發更大的反作用力。」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前議員黃素梅:推動設立「南京大屠殺...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喻婷 童棹凡 徐春暉)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而這一天對加拿大安大略省前議員黃素梅來說,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2016年,黃素梅就為在安大略省設立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奔走呼號,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該動議。
  • 美國舊金山抗戰史維會舉辦活動 籲民眾紀念慰安婦
    美國舊金山抗戰史維會舉辦活動 籲民眾紀念慰安婦
  • 加拿大華人華僑舉辦千人追思會 跨洋共祭, 讓更多人了解這段痛史
    新華社發100隻承載和平希望的和平鴿,在一群各族裔的少年兒童手中同時放飛;80隻蠟燭拼成「1937·12·13」圖形的祭臺前,加拿大華僑、百歲抗戰老兵代表寧仲康,帶領數十名華僑少年兒童點燃了公祭蠟燭;人們鞠躬獻花、寄託哀思,共同追溯悲愴的集體記憶,悼念逝去的亡靈……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中國第四次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重大的哀思悼念活動吸引了全球目光,也深深牽動著大洋彼岸華人華僑的心
  •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為南京大屠殺破例出版小說
    採訪當年侵華老兵也在計劃中眾所周知,舊日軍在亞洲國家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只南京大屠殺,還有強徵慰安婦等問題。喬希告訴記者,在他們接觸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之後,檔案館也詳盡地討論過慰安婦倖存者的採訪問題。目前正處在調查階段。
  • 中國重視西方淡忘——南京大屠殺的中外學術研究
    她用英文向世界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種種劫難,《南京大屠殺》出版後,在國際社會引起轟動,甚至扭轉了國際社會對二戰的認識,中國在二戰中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在東方戰場上起到的作用被重新估量。張純如的去世在海內外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也帶動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
  • 山東:二戰西方僑民集中營博物館開館
    這裡是二戰期間日軍設立的平民集中營舊址,2000多名西方僑民曾被關押於此。活動現場播放了一些仍在世的僑民和後代錄製的視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不能親臨現場,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感謝之情。「我1943年出生於濰縣集中營,衷心感謝濰縣的農民朋友,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從牆外給我們送來食物。」加拿大僑民安吉拉·艾略特在她錄製的視頻中說。
  • 漫畫二戰史:一個歷史在場者眼中的二戰
    近日,《憤激年代:漫畫二戰史(1931-1945)》中文版推出。這是英國著名漫畫家大衛·洛創作於1931-1945年間的作品,反映了二戰的基本過程以及諸多歷史細節。本文為中譯本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西方學者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賦予新意義
    東方戰場中的中國抗戰一直是西方學界對二戰研究的一塊空白之處。近年來,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觀,西方學界開始湧現出一批關於中國抗戰史的著作。這些著作主要從中國抗戰的整體、政黨與人物、戰場與罪行、戰時社會經濟和戰時中外關係等幾個角度來研究中國抗戰。在西方學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成果中,相比於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研究著作的碩果纍纍,關注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著作卻不多。
  • 加拿大多倫多僑社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加拿大多倫多僑社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第一個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的人,是誰?
    說起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者,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美籍華人張純如。這個帶著南京大屠殺闖入國際視野的年輕生命,逝去後引起人們無數次嘆息和遺憾。 不過,第一位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的人,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高興祖——南京大屠殺研究第一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章001號獲得者。
  • 《昭和史》日本學者的二戰思考——中立客觀還是有意脫罪
    刻意與雙方保持距離,以其為首的這一歷史研究派別也在歷史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維度當中,通過自己的視角去研究二戰對日本的影響。包括日本發動二戰的原因,過程以及失敗的教訓。《昭和史》一部編寫日本在戰爭中的災難記述在《昭和史》這部書中半藤一利,重點講述的是日本民眾在這場戰爭中的悲哀。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連日來,在雞鳴寺站、金馬路站、雲錦路站、崗子村站等地鐵站點,都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牆,市民紛紛駐足留言,留下自己的和平心願。南京曾經深受戰爭的傷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深知和平多麼可貴。
  • 四十年來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
    [摘要]二戰結束後二十多年裡,中日兩國都埋頭國內重建與復興。1971年8月,《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在報紙上開了個專欄,名字叫《中國之旅》。兩個狂妄的戰爭屠夫死有餘辜,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圍繞著「百人斬」暴行以及整個南京大屠殺事件的風風雨雨,卻在其伏法的二十多年後開始發酵,時至今日,在中日之間乃至日本國內,仍然爭訟不已。
  • 專訪:應在解決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推進日中合作——訪東京大學名譽...
    在正面面對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推進日中兩國的一切合作關係,這才是正確的做法。日本東亞國際關係史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