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幽暗的地平線
文/蔡朝陽
去年我們做了一期《與內心的小孩對話》的心理學讀書會。裡面有一講,涉及到「自卑」這個話題,我主動要求由我主講。因為,年輕時,我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
講個自卑的故事吧。
小學四年級,我曾經被老師選中去參加區裡的「故事大王」比賽。講的是一個中國民間故事。之前,語文老師叫我背熟,還帶我反覆排練,我記得老師在自己的宿舍裡,一邊洗腳,一邊聽我講故事的場面。然後到了現場,我一看十幾個評委,嚴肅地坐在那裡,當時就懵了。本已爛熟的故事內容全跑到爪哇國去了,故事講的疙裡疙瘩,前言不搭後語,還時不時停下來苦思冥想。中間,我聽到一位評委輕輕嘆了口氣。這口氣像吹在我心裡,本來就已經漂浮不定的小心臟,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後來是怎麼結束的,我都不記得了。到現在,連故事內容也忘記了。但是當時的尷尬、慌張,卻記憶猶新。以及,評委那一聲輕輕的嘆氣。
其實,直到大學畢業,走上高中的講臺,也仍是一個羞怯的大男孩。有一次,同事帶我去一個外教家裡玩。外教夫婦非常客氣,也很隨意,用很淺的英語說話,差不多我也能蒙對幾句。但是整個在外教家裡呆著的兩個小時,我一句話也沒說,連水都沒喝一口。因為我不知道怎麼開口,怎麼加入聊天。可能是擔心我會錯意,也可能是擔心英語發音不準。總之,當時,我覺得,這是四年級時陷入無能的心理陷阱的復演。
這個心理陷阱,大概就是自卑,不自信。自卑的根源當然很多,我也曾經分析過。不過比較嚴重的是自卑導致的後果。比如,其中常見的,就是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攻擊。
作為一個自卑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聲音也不好聽。尤其是聲音,一度很不喜歡自己的聲音,覺得像公鴨嗓。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大概是在我突然進入變聲期的時候。之前,作為男孩,還是有點雌音未退,唱一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還有一耳朵可聽。但突然進入了變聲期,就很不適應。當然也因為我們聽自己的說話,聲音是通過骨傳導的,跟通過錄音設備錄下來的很不相同。但我們知道,在上個世紀1980年代,一個突然開始進入青春期,身體發生變化的男孩,是很難找到可以讓他自我確定的東西的。父母完全無暇顧及,可資查閱的書籍信息付諸闕如。現在想起來,我都很心疼那個站立在幽暗深處的男孩。
但奇怪的是,我現在卻成為了一個做音頻課程的人,而且開始覺得自己的聲音頗有磁性,還能吼幾句beyond。這一點,想來也很有趣。
而面對公眾講話的心理障礙,大概是要到2013年一席的演講講完,才完全克服的吧。這也是一種成長。我從羞怯與自卑之中,慢慢找到自我,建立自信。
這是我整個的前青春期,到青春期的經歷。漫長的歲月,獨自在幽暗中摸索。
作為一個天真而喜歡空想的人,我懷疑我心理上的青春期要比別人長很多。關於「懂事」這一點,尤其如此。差不多要到快40歲,我才會懂得人家30歲就懂的事。主要是指一些人情世故。但是,要命的是,自己才剛走出所謂的「青春期」,家裡,突然又多了一個如我當年般的青春期男孩。他身高1米82,平時沉默寡言,但若你想要對他有所建議,一言不合,就被斥責。
我曾經寫過一個文章,叫做,不被孩子搶白,不足以語人生。那個文章,寫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高中生和他的父親。在一次親友聚餐時,這位作為事業成功人士的父親,席間一度談笑風生,但每說出一個觀點,就被高中生兒子否定並嘲笑。這位父親只好尷尬地閉嘴。
我們知道,在童年時代,父親可能就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有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爸爸》為證。可是到了青春期,父親則成為這個世界上最不堪的男人。一個從身體到精神上都在茁壯成長的男孩,可能,在他心目中,父親,是第一座需要搬掉的大山。
我很佩服那位事業有成的父親,在眾多親友面前,甘受孩子的擠兌,而不因為面子上掛不住而當場發作。這也是一種境界。我想,可能是出於愛,也可能是出於對青春期的了解。總之,愛和知識,使得這位父親,成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父親,至少在這個飯局中,他的涵養和隱忍,是令人欽佩的。這令我想起一句被說到俗濫的雞湯:「為人父母是一場修煉」。這種修煉,無所不在。
現在,我們70後80後父母的孩子,也逐漸進入青春期了。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有沒有準備好呢?
就理論知識的準備而言,我想,我們是前所未有的一代知識父母。關於孩子成長的那一切,我們有那麼多書可讀。嬰兒時期,我的枕邊書是松田道雄的《育兒百科》。少年時代,我跟孩子一起讀過《小男生身體的秘密》。青春期尚未到來時,我已經買了一大堆相關書籍了。但關鍵是,在日常的相處中,光有理論是不夠的。
就在今天晚餐時,因為菜蟲學校的一些事,我們父母兩人,想要跟孩子聊聊。主題是他的學習態度問題。話題一出口,菜蟲就不耐煩了。這個孩子,你可以跟他聊二戰,聊美國大選,聊馬斯克的火星之夢。但是,一聊到當下的學習,氣氛就詭異起來。
後來,媽媽堅持要談,而孩子堅決不要聽。經過談判,這個1米82的孩子拿來他的手機,設定了計時器,說,只允許你把這個話題在3分鐘內說完。好在媽媽也是修煉過的,也不算嘮叨,不會言不及義,她用了兩分鐘不到的時間,就把話題講完了。
但是我想,如果換一個家庭,這也可能是引發親子衝突的一個導火線。但幸好,我們還是有一點理論知識的,知道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青春期,就像我們所經歷的那樣,我想,這也是孩子們要獨立面對的一段幽暗歲月。他們也像我們曾經的那樣,在經歷從身體到心靈的全方位的變化。尤其是,他們還不像成年人,在情緒的自我管理上,還不夠成熟,易於衝動。這就是老父親、老母親總是被搶白的原因之一。
這個時候,也許我們需要記得一句格言:謙遜是獲得青少年信賴的最好方式。我們不能去替代他們經歷這一場蛻變,但作為有知的父母,至少可以守望相助。以便,他們日後成長為像我們這樣的大人時,回憶自己的青春期,不至於如我們所經歷那樣,那麼苦澀,而又艱難。
這是一段幽暗的時光。但幽暗,恰恰意味著光明的可能。這就是青春期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我和李崢嶸老師做這一組《給父母:孩子青春期,你所苦惱的一切》的音頻課程,在12月1日,就要上線了。
李崢嶸老師家裡的大男孩,跟我家的大男孩,恰好同歲。我們有那麼多共同的感受,那麼多相似的見解。這是促使我們一起來做這一組「青春期」課程的原因之一。
至於我們的發心,可以用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一句詩來概括,我僅以這句詩,獻給每一位青春期的孩子,也獻給每一位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去吧,但願你一路平安。
橋梁堅固,隧道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