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具體變化
1.新教材體系發生了明顯變化:所有學生必須學完三本必修教材內容,即可參加學業水平的合格性考試;如果選擇參加等級性考試(即高考選擇了物理),必須再學完選擇性必修的三本教材。
2.內容選擇和習題設置等強調了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滲透和落實。
3.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調整了部分章節內容:
牛頓第三定律調到牛頓第二定律之前;
原教科書「曲線運動」一章,分為「拋體運動」和「圓周運動」兩章;
原教科書「靜電場」和「恆定電流」兩章,分為「靜電場及其應用」「靜電場中的能量」「電路及其應用」和「電能 能量守恆定律」四章。
4.根據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新高考改革的需要,部分內容做了刪減調,像安培力、洛倫茲力的部分內容安排在選擇性必修,降低了學業水平考試(即必修部分)內容的難度要求。具體如下:
必修課程知識點變化
選擇性必修課程知識點變化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編寫與使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主編 彭前程
(上下滑動查看)
2017年12月,教育部組織修訂並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目前正在組織編寫修訂普通高中各學科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
2018年8月15日, 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將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意見》指出,統籌考慮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和高考綜合改革等多維改革推進的複雜性,為保障普通高中學校正常教學秩序,按照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分步實施、自主申請的原則,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可以於2019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解讀:浙江、上海和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作為兩批試點省份,已分別於2014年、2017年啟動高考改革。但這些省份從2019年的高一年級新生才開始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這說明高中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和高考改革並不是同步的。
——2018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解讀:按照之前各地公布的既定方案,河南、江西、四川、湖北、廣東、江蘇、河北、重慶、湖南、安徽、黑龍江、遼寧、吉林、貴州、山西、福建、西藏、內蒙古等18省份將在2018年啟動高考改革。
但大部分省份至今仍未公布具體方案,於是各種消息渠道稱,部分省份改革啟動時間或將推遲!此《意見》昨天公布後,又有人稱這些省份的高考改革也將推遲至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啟動。
但學習哥認為,所有省份的高考改革啟動時間,都是以省級政府文件的形式發布的,具有很強的法律效力。在政府文件沒有被撤銷或否定的情況下,改革啟動時間仍應以文件規定為準、以各地教育部門權威消息為準,不宜輕言推遲。
此外,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與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雖有密切聯繫,但畢竟是兩個領域的事情。多項改革交替疊加,可能會給高中學校教育教學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因為如此,兩項改革才更無必要同步推進!即使是2018年高一年級使用現有教材、開設現有課程,也完全可以啟動高考改革。
——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解讀:按照之前各地公布的既定方案,青海、陝西、雲南、甘肅、寧夏、廣西、新疆等7省份將在2019年啟動高考改革。確切時間以各地教育部門權威消息為準。
——2020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解讀:按照已公布方案,並無省份在2020年啟動高考改革。但此次《意見》列出這一時間節點,說明可能有省份決定推遲啟動高考改革。確切時間以各地教育部門權威消息為準。
——2022年秋季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內容和要求全面落實到普通高中各年級的教育教學各個環節。
解讀:也就是說,最遲到2022年入學的高一新生,全國所有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級都將實施新課程新教材,2025年將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1.科目變化:外語語種增加,體育與健康必修
高中新課程方案提出,基本保留原有學習科目,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等13門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
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藝術可與音樂、美術兩科相互替代,具體開設科目由學校自行確定。
體育與健康的必修內容,必須在高中三學年持續開設。
綜合實踐活動由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三部分組成,主要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方式進行,由學校統籌規劃與實施。
解讀:傳統科目變化不大,外語語種增加一倍,尤其是歐洲、美洲地區使用的重要語言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列入高中學習科目,鼓勵學校開設第二外語。這說明外語學習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體育與健康課程受到高度重視,這也是為了應對學業壓力下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普遍較差的必然舉措。對綜合實踐活動作出詳細規定,是為了和高考綜合改革相對接,既為綜合素質評價提供課程依託,也為專業選擇和科目選考提供生涯規劃的途徑。
2.課程類別變化: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將成為高考考查範圍
今後高中開設的13門國家課程,每一門科目都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第一,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全部考試。
解讀: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必修課程要求為準,考試成績合格是畢業的重要依據。
第二,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學生,必須在本類課程規定範圍內選擇相關科目修習;其他學生結合興趣愛好,也必須選擇部分科目內容修習,以滿足畢業學分的要求。
解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以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綜合要求為準。也就是說,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是今後高考的主要命題範圍。
第三,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其中,一部分是國家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課程;一部分是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設計的校本課程。
解讀:選修課程的要求是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3.學時和學分變化:高中生全年假期縮減到11周
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18課時為1學分。
在畢業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對原必修課程學分進行重構,由必修課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具體學分安排如下:
高中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並考試(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高中畢業學分是低要求為14學分。
4.授課方式變化:選課制度將全面推開
高中新課程方案提出,學校應建立選課指導制度,提供課程說明和選課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導師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的聯繫,指導學生選課,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方案,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常助學生選課。
學校應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採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專門隊伍,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5.考試方式變化:全國統一高考由教育部命題,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由各省命題
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必修課程要求為準,考試成績合格是畢業的重要依據。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以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綜合要求為準。
教育部組織開展考試命題評估工作和命題人員國家級培訓,並負責全國統一考試科目的命題工作。考試命題應注量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要有利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質量保障機制,開展命題質量評估,加強命題人員培養和培訓,確保考試命題方向與課程標準要求一致,學業水平考試合格性考試的內容和難度要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打好基礎。
本文素材來源於匯友生活圈、高中生學習(ID:gzsxuexige)、書香物理。轉載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責編:物理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