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由碳氧等十幾種元素構成,那這些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2020-12-11 科學探索菌

當今主流觀點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基因研究也表明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事實上,當今地球上人類的生物學學名叫智人。經過古人類學家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十幾種人,但只有智人還繁衍至今,其它的都在進化的過程中滅絕了。

上圖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

化石證據表明,人類是由幾百萬年前的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注意是猿,不是猴子,而且是幾百萬年前的古猿,不是如今的猿類。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猿沒有尾巴,而猴子有尾巴。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

●古代元素論

關於萬物的構成,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相關的思考。古希臘的四元素說和古代中國的五行說都是最早的元素論,古人認為世間萬物就是由幾種簡單的元素構成的。不過由於當時人類的認知水平落後,總結出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但這確實是最早的元素論。

除了古代元素論,還出現了古代原子論,在歷史記載中最早提出該觀點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利特。德莫克利特猜想世間萬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構成的,整個世界就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天才般的想法。

顯然,複雜的人體是不可能由這麼簡單的幾種元素構成的,想用該理論指導治病救人更是行不通的。

●什麼是元素?

就人類目前的認知來說,除了暗能量和暗物質以外,宇宙中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不管是人,還是太陽地球,它們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

現代科學對元素的定義:元素就是一類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原子。一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差不多,原子核則佔據了原子總質量的99%以上。那是因為一個質子的質量是一個電子質量的1836倍。

上圖為原子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有一定質子數和中子數的一類原子,被稱之為核素。一類元素的質子數必須相同,但中子數可以不同。一種元素一般有好幾種核素,核素之間互為同位素。比如氫元素就存在三種天然核素:氕、氘、氚,通常我們所說的氫原子就是指的氕。不同同位素佔元素的比重也不同,比如宇宙中的氫元素主要就是氕原子。

●人體由哪幾種元素構成?

古人曾認為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構成的,如今科學家們總共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其中有92種是在地球上天然存在的。一種元素對應著許多種核素。目前人類已經發現2000多種核素,其中僅有300多種是天然存在的,餘下都是人工製造的。人造核素大多不穩定,具有放射性。

地球上雖然有92種天然存在的元素,但一般只有質子數在84及以下的元素才具有穩定的核素。據科學家們統計,地球上的生命主要有28種元素構成,而人體中主要含有11種元素,它們是氧、碳、氫、氮、鈣、磷、鉀、硫、鈉、氯和鎂,這11種元素佔人體總質量的99%。

除了這些常量元素,還有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它們之間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了種類繁多且複雜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主要是有機化合物)通過極奇複雜的方式進行組織,於是便形成了生命,人體就是由這些化合物構成的。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9世紀中葉,人類已經發現了60多種元素,人們總是嚮往簡潔有序,於是便有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元素的分類問題。

世界上最早發現化學元素的性質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的是英國化學家紐蘭茲,他提出了關於元素周期變化的八音律。此後,俄國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元素周期律,並發明了元素周期表。

上圖為晚年的門捷列夫

科學家們發現,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會隨著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是質子數的遞增,以及核外電子的周期性排布。外層電子的分布對元素的化學性質具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化合價等。

元素周期表的誕生,對指導人類發現新元素、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及化學性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版的元素周期表已經非常完善了。

上圖為現代版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數量還能繼續增加嗎?

人類如今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那麼還會發現第119種,甚至更多的元素嗎?有一點很明確,元素的數量是有限的,元素周期表不可能無限擴張。

依據規律,元素的原子量不可能無限增長,這主要受限於原子核的穩定性。核內質子帶有同性電荷,雖然同性相斥,但強大的核力蓋住了庫倫斥力,將它們強行粘合在一起,而中子正是起了穩定原子核的作用。此外,呆在原子核內的中子,其壽命會更穩定,而自由中子的壽命只有10多分鐘。除了氕原子核(一個質子),其它核素都需要中子。

如圖所示,中子衰變後會轉變為質子,並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隨著質子數的增加,原子核內所需要的中子數也越來越多,這會導致原子核的穩定性變差,最終發生放射性衰變。研究表明,原子序數或者質子數在84以上的元素,大多都是放射性元素,有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壽命只有數秒鐘。實驗還發現,核素中質子數和中子數為幻數時,核素的穩定性要高很多,並且穩定核素中質子數和中子數有各自成對的趨勢。

目前有一種叫做穩定島的理論,該理論預言,在質子數為114、中子數為180附近,有可能存在一些比較穩定的核素。若該理論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還存在更多種類的元素。這些元素可能要在特定環境下才能夠穩定存在。

目前看來,理論上還可能存在119號及更多種類的元素,元素周期表還有可能發生改變。

●這麼多元素從何而來?

元素的種類雖多,卻由質子數決定。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宇宙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其中氫元素的豐度最高。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元素在宇宙中的佔比也呈下降趨勢。不存在一些不同,比如鐵和鉛的豐度的異常升高,這與元素的穩定性以及核融合有關。

上圖為不同元素在宇宙中的相對豐度

不同元素之間可以通過核反應相互轉換。至於宇宙中重核元素為何比輕核元素少,這得從元素的誕生說起。

眾所周知,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宇宙中最早的一批原子是氫原子。宇宙中數量眾多的恆星就是由氫構成的。恆星在它的生命周期中會發生數輪核聚變反應,那些質量較大的恆星在聚變到鐵元素後就不會再聚變了,這是因為鐵的平均結合能最大。鐵之後的重元素則誕生於恆星死亡時的那一刻,大質量恆星在衰老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那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才足以創造金、銀之類的重元素。而重元素又存在較多的不穩定核素,會衰變成更輕的元素,因此才會產生發生重元素的豐度比輕元素少的情況。因為重元素更難合成,並且核素的不穩定性更高。

上圖為不同元素的結合能,其中鐵元素最高。

根據預測,隨著恆星的不斷形成及衰老,宇宙中鐵元素的含量還將持續升高,氫元素的含量還將會持續下降。

由此可見,宇宙中種類眾多的元素都是從氫原子開始構建的,在恆星這個大熔爐中,不斷鍛造生成其它種類的元素。

●來自星星的我們

沒錯,你沒聽錯,構成我們的材料來自於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千千萬,絕大多數都是恆星。不過我並不是外星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地球人。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晚期恆星內部中的元素同樣可以在地球上和人體中找到。構成我們身體的材料就來源於死亡後的恆星,恆星消亡時那美麗的一瞬間,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可能。宇宙中要是沒有碳元素,很有可能就不會誕生人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科學探索菌。

相關焦點

  • 6個構成人體的元素的特點
    構成人體的元素具有下列特點:(1)生物體是在地球上產生的,並且同環境變化一起沿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選擇地取捨環境中的物質而進化發展,所以構成生物體的元素都是環境中存在的,且豐度較高。(2)生物體所必需的元素絕大多數為輕元素,如周期表中開頭的34個元素中即有21個元素是動物生活所必需的,這樣就使生物體有較輕的重量。(較重的元素僅有I、Mo和Sn)(3)生物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大多為過渡元素,這與它們核外的原子軌道中有未被填滿的軌道有關。
  • 《人體簡史》:別人高攀不起你?我就問問,構成人體的元素昂貴嗎
    根據皇家化學學會的計算,構建一個人需要59種元素。其中碳、氧、氫、氮、鈣和磷6種元素佔據了我們身體的99.1%,而其餘大部分的元素都有點讓人出乎意料,可以說,人類對部分元素的需求量其實非常少。人體裡最多的成分就是氧,佔可用空間的61%。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麼鐵元素以上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關於元素的來歷,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微量鋰元素,恆星核聚變將誕生從氦到鐵之間的大部分元素,鐵以後的元素是怎麼來的?一般只會交代一句是從超新星爆發中誕生的,但問題是它們怎麼就從超新星中誕生了呢?恆星上的元素是怎麼發現的?
  • 從元素符號到化學式
    元素及元素符號和化學式,是初中階段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後期學習化學方程式及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都離不開這些基礎知識。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目前,人類已知的物質有數千萬種,但是組成它們的元素卻只有一百多種。
  •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哪裡來?
    雖被大眾遺忘,但元素周期表的光芒並不會因此消減。這張圖表是人類文化的第一標誌,它是全人類科學探索的見證——包括發生在實驗室裡的,粒子加速器裡的以及宇宙研究前沿領域的。那麼,元素周期表裡的元素是從哪裡來的?你可能會說——地殼,沒錯,那麼地殼裡的元素又是從哪來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得了解一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 【元素家族】宇宙和地球上的氧
    我們已經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中,直接產生的比較成規模的元素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和大部分元素一樣,氧也是來源於恆星中的核聚變。氧在自然界中有三種同位素,16O,17O和18O,在前面碳的篇章中,我們提到三個阿爾法粒子(4He)形成一個碳核(12C),其實這個反應還可以繼續下去,碳核(12C)可以繼續和一個阿爾法粒子(4He)生成氧核(16O)。
  • 碳元素有多重要?
    我們的地球被稱為「碳星球」,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體中,碳是基礎元素。由碳為框架形成的有機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
  • 碳、氫、氮、氧、硫和磷是構成地球生物的六個最重要元素
    由於這些元素的可用性有限,土星的土衛二土衛二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等水上世界可能不像以前想像的那樣宜居。無論木衛二和土衛二包含一個冰殼之下的海洋,模擬表明,它們應該具有的能源,如對他們的海底地熱噴口。這種結合使這些衛星在尋找生命中成為誘人的目標。但是他們的全球海洋可能是他們的垮臺。
  • 碳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性質差異很大,關鍵在於其原子排列不同
    如果從其組成來分析,金剛石與隨處可見的木炭的組成元素是一樣的,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為什麼由相同元素組成的物質,其性質卻有天壤之別呢?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大概有300多萬種物質,然而組成如此龐大物質體系的「基本單元」卻只有一百零幾種。這個「基本單元」就是元素,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這一百零幾種元素經過不同的排列和不同的組合的方式,組成了如此龐大的物質體系。即使同一種元素,也能夠組成不同的物質;比如氧氣和臭氧,這兩種不同的物質,雖然它們的性質絕然不同,但是它們的組成元素是相同的,都是由氧元素組成。
  • 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元素從何而來?
    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這個元素是從哪裡來的?通過研究它,我們從中能夠學到什麼?」為了致敬卡爾·薩根,參加那次會議的Jennifer Johnson和Inese Ivans開始著手研究,是什麼類型的恆星產生了這些元素。帶著一張列印的元素周期表,他們在附近的商店裡買了一堆馬克筆,便準備開始確定宇宙中每個元素的物理起源的工作,他們根據每一個元素是如何被創造的來對它們標以不同的顏色。
  • 若外星人來過地球,而它們不是由碳元素構成的,那麼可以說明什麼
    想要知道外星人有沒有真正來過地球,以及它們的結構是不是碳元素的言論是不是真的,其實從另一個層面上去理解,或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合理解析,而那個層面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我們的存在是否是被模擬出來的。
  • 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其實,從物質構成上來講,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和地球上其它千千萬萬種物質一樣都是由各種元素所構成的。是的,就是我們在元素周期表上 所見到的那些元素。目前人類在宇宙中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種,其中既有天然元素,也有人造元素,而組成人體的元素數量則達到了60多種。
  • 我們身體中的碳氧氮鈣……來自星塵?
    ○ 研究發現,生命所必須的六種元素遍布在銀河系,其中包括六種構成生命的關鍵元素:碳、氫、氮、氧、磷和硫,它們被稱為CHNOPS。人體質量的>97%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元素,以及跟人體的關聯,比如肺中的氧到骨骼中的磷。光譜的凹陷的大小代表了元素在恆星大氣的總量。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一個這樣的問題:太陽目前氫核聚變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地球上的鐵鎳重元素哪裡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毫無邏輯亂七八糟的問題,但既然邀請回答,就從中挑出幾個稍顯合理的問題說明一下。太陽核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氫核聚變,但並非是「氦碳氧穩定燃燒」。
  • 植物吸收的必需營養元素到底有多少種?各元素在果樹栽培上的作用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植物吸收的必需營養元素有16種,而通過科學檢測和不斷實踐,植物吸收的必需營養元素則是17種,即: 碳(C)、氫(H)、氧(O)、氮(N)、磷(P)、鉀(K)、矽(Si)、鈣(Ca)、鎂(Mg)、硫(S)、鐵(Fe)、硼(B)、銅(Cu)、錳(Mn)、鉬(Mo)、氯(CL)鋅(Zn),依據它們在植物中的含量不同,劃分為常量元素、大量元素、中量元素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無論是花鳥樹木,還是山水,或者人類,雖然這些物體看起來形態各異,但追根溯源,非生命和生命都是由幾十種元素組成。舉例來說,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石頭是由氧、矽、鈣、碳等元素組成,組成水和石頭的元素也都能在人的身上找到。
  • 為什麼學生易混淆「元素和離子」,其原因是沒有正確把握這些概念
    有的元素有幾種原子,比如碳元素就有3種碳原子:C12就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C13就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碳原子;C4就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即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統稱為碳元素;故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而不是指某一個原子。比如:核電荷數為1的所有氫原子總稱為氫元素;核電荷數為6的所有的碳原子總稱為碳元素。元素的種類的判斷標準是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
  • 元素符號的書寫、意義和辨識
    卡爾斯魯厄會議決議規定,化學元素的符號,均採用該元素的拉丁文開頭字母表示。也有的化學元素的拉丁文開頭字母相同,卡爾斯盧決議規定,那就在開頭字母旁邊另寫一個小寫字母,這個小寫字母是該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二個字母,以資區別。還有的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第一、第二個字母均相同,那又該怎麼辦呢?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仰望天空,宇宙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物質結構,布滿了無數的恆星、星系、星系團;環顧四周,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物質形式,有空氣、有水、有高樓大廈、有汽車、有各種生物等等,看到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我們難免不去想這些物質是怎麼來的?追其根本,物質的起源其實就是宇宙的起源,因為我們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普普通通的由物質構成的星球。
  • 怎樣快速記憶初中化學元素符號?
    為了讓大家記住這些看似無趣實則非常有意思的符號們,同時增加學習化學的成就感,教研報給大家收集了一些快速記憶化學元素符號的趣味方法,快來一起看看吧~ 鈉(Na)、鋇(Ba)、氟(F)、鎢(W)、鋰(Li):這些元素名稱的漢語拼音與該元素的元素符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