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2020-12-25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仰望天空,宇宙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物質結構,布滿了無數的恆星、星系、星系團;環顧四周,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物質形式,有空氣、有水、有高樓大廈、有汽車、有各種生物等等,看到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我們難免不去想這些物質是怎麼來的?追其根本,物質的起源其實就是宇宙的起源,因為我們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普普通通的由物質構成的星球。

那麼宇宙的起源是怎樣的?

我們對宇宙起源的了解得益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這為我們人類能正確理解時空的性質奠定了基礎,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並且時空會因為物質/能量的存在而改變其形狀曲率,反過來時空的曲率又會影響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狀態。

因此在廣義相對論控制下的宇宙是一個動態的宇宙,它會因為引力的存在發生收縮,最終坍縮到一個點上,不過在愛因斯坦的心中更加崇尚一個靜止的宇宙,所以他就為自己的引力方程引入了一個宇宙常數,這個宇宙常數可以對抗平衡物質引力的作用,以保證整個宇宙是靜止的。

不過事實證明,愛因斯坦的引力常數只是他的一廂情願,宇宙並不需要靜止,更不會收縮,而是一直在膨脹,這一重大的發現是埃德溫·哈勃在1924年發現的。膨脹的宇宙為現代宇宙學的誕生以及人類對宇宙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思路。

不僅是宇宙,假如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一個東西在不斷地膨脹,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在過去這個東西肯定體積更小,這一思路對宇宙來說也是適用的。膨脹的宇宙在遙遠的過去體積更小、物質更加稠密、溫度更高,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模型來源的基礎。

現在我們知道宇宙在138億年前起源於熱大爆炸狀態,也就是一個溫度、密度、能量非常高的狀態,這個狀態又來自於宇宙暴漲階段,在暴漲階段,宇宙空間以指數膨脹的方式迅速的擴張,暴漲結束後,真空能量衰變到物種和輻射中,產生了我們在標準模型中已知和未知的所有基本粒子。

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的降低,夸克被束縛在和質子和中子中,質子和中子結合產生原子核,直到宇宙誕生後的30萬年,隨著溫度的降低,原子核和電子得以結合在一起,宇宙首次誕生了中性原子,不過宇宙早期進行的大爆炸核合成所創造的中性原子只有氫、氦、鋰,其中氫的數量約為92%,氦的數量約為8%,及其微量的鋰可以忽略不計。現在氫元素有了,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其他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恆星:宇宙重元素的加工廠

中性原子誕生以後,宇宙充滿了以氫為主要成分的氣體雲,這些物質的分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均勻的,而且在大小尺度上都存在及其微小的密度波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這些物質密度為微小不均勻就為更大的物質團塊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我們知道物質密度越大引力就越大,所以那些物質密度稍微高的地方就會開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吸積周圍的物質,由於引力是一種失控的力,也就是密度越大的區域形成物質團塊的速度更快,而物質聚集就會導致核心溫度的升高,超過一定的閾值就會在核心區域點燃核聚變。核聚變的過程就是一個將輕元素融合為重元素的過程,並且損失的質量會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這就是恆星發光發熱的根本原因。

以太陽為例,其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攝氏度,密度可以達到鉛的13倍,但是就是這樣的高溫高壓,還不足以克服質子之間的庫侖力,使得它們融合在一起。不過,多虧了量子力學的作用,兩個質子可以發生量子隧穿效應,在極端和極小的機率下瞬間靠近對方並被太陽高溫和高壓的環境融合成為氘,雖然雙質子融合機率很低,但是太陽有10^57個質子,大約10%位於太陽核心,因此從這麼大的基數來看,發生質子-質子融合的數量還是很多的。

在氘形成以後,會迅速在捕獲一個質子變為氦-3,兩個氦-3會繼續融合為氦-4,太陽內部每秒鐘大約有4×10^38個質子會聚變為氦-4,而這個過程中會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上圖就是太陽聚變重元素的過程,但最後也只能將元素聚變為碳、氮、氧,並發生循環,最後太陽會在行星狀星雲中死亡,在其核心會留下以碳為主的白矮星。

但是在質量更大的恆星中,會將元素一路聚變到鐵,上圖展示了更大質量的恆星各種元素聚變發生位置,那麼恆星最後的聚變為何會在鐵元素停止,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要麼坍縮為中子星,要麼變為黑洞呢?

上圖可以看到在鐵元素以前,元素的聚變都會釋放能量,而到了鐵以後會發生了變化,這些元素融合聚變以後就不再釋放能量,反而會吸收能量,因此恆星到鐵以後都無法在繼續聚變,而鐵核達到了一定的質量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劇烈的收縮,釋放出巨大的引力勢能,將整顆恆星炸毀。既然恆星無法聚變比鐵更重的元素,那么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重元素是咋來的?

其他更重的元素的誕生得益於超新星爆發或者是中子星相撞後產生的巨大能量並且會釋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這些中子會被其他元素捕獲,使得元素變為更重的元素,鐵以後的元素都是這麼來的,而這個過程被稱為快中子和慢中子捕獲過程。

總結一下

宇宙最基礎的元素氫來自於大爆炸的核合成,而比氫重的元素來自於各種質量恆星聚變的結果,鐵元素之所以聚變不下去是因為它不再釋放能量,或導致核心聚變停止塌縮,毀滅整顆恆星,恆星在毀滅的過程中發生的中子捕獲過程,又為宇宙創造了比鐵更重的元素。

相關焦點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麼鐵元素以上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關於元素的來歷,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微量鋰元素,恆星核聚變將誕生從氦到鐵之間的大部分元素,鐵以後的元素是怎麼來的?一般只會交代一句是從超新星爆發中誕生的,但問題是它們怎麼就從超新星中誕生了呢?恆星上的元素是怎麼發現的?
  • 恆星只能核聚變到鐵元素,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恆星的核聚變最多只能進行到鐵元素,那么元素周期表上的其它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這個宇宙的元素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有71.3%的物質是由氫氣組成的,氦氣佔27%,其它的元素僅佔了2%,那麼太陽中的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 為什麼26號元素鐵,可能是宇宙最後一種元素?
    但在宇宙中,最為常見的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兩種元素——氫和氦,其中氫的質量佔比為75%,氦的質量佔比為24%。氫和氦合計佔到了宇宙總質量(重子物質)的99%,其他更重元素的佔比僅為1%。質量達到地球33萬倍的太陽,其元素組成與整個宇宙的情況相一致。宇宙中的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而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的演化等是分不開的,其中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氫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這次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來源,尤其是鐵之後的重元素。,一層一層的進行著不同的核聚變反應,只要恆星的質量足夠的大,在其內部的反應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從氕到氘,再從氘和氕聚變成氦三,再從氦三聚變成氦四,再到碳、氧、氖、鎂、矽、硫、鈣,直到鐵元素……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嗎?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
    核聚變到鐵並未停止,只是能核聚變到鐵的恆星,離死就不遠了,隨著臨死前的一場爆炸,是可以聚變出所有自然元素的,這場爆炸稱為「超新星爆發」。自然界元素的由來首先大家要知道整個宇宙中幾乎99%的元素都是氫和氦。這兩種最簡單的元素充斥了整個宇宙空間。
  • 宇宙重元素來源之謎解開 從元素周期表到宇宙"鍊金術"
    儘管元素周期表已經誕生150年,人們仍然不了解很多重元素,如黃金、白金以及可攜式電子產品中的稀土元素等是怎麼產生的。隨著越來越多的鍊金嘗試的失敗,人們逐漸發現構成物質中的某些東西是無法被分割的,這些物質被稱為「元素」。於是人們開始不再幻想鍊金,而開啟了一場元素發現之旅,氧、氮、鈣、鉀、納……一個又一個元素的發現似乎昭示著世界的構成,非但不是像古代自然哲學家們所設想的那樣有序,反而雜亂無章,似乎毫無規律可循。對元素的研究似乎成了一門「博物學」,只需埋首尋找就可以,不需再尋什麼規律。
  •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組成這個宇宙的的許多元素,都是經過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形成的。在宇宙最初誕生於一場大爆炸的時候,宇宙當中的元素就只有氫元素(H)和氦元素(He),到後面這些輕元素陸續在特定的條件下,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才生成了如今元素周期表上大部分的元素,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那麼宇宙當中的所有元素,最終都會演化成為鐵元素(Fe)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 為什麼鐵元素會殺死恆星?
    然而,空間快速膨脹,宇宙的溫度和密度迅速下降,原初核合成只有條件合成出大量的氫、氦,以及極少量的鋰和鈹,但來不及合成其他更重的元素。我們身上包含了許多重元素,例如,碳、氧、鐵,以及還有比鐵更重的銅、碘等元素。那麼,這些元素都是怎麼來的呢?可以說,多虧了恆星,尤其是大質量恆星,才有了後來的地球生命。
  • 很多元素都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
    理論上,只要在鐵元素之前(不包含鐵元素)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製造聚變蛋,只是條件高低難易程度各不相同而已,那麼請問,有更簡單為什麼要選擇那麼難的,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撇開氫彈不說,上圖是各種元素的聚變產物以及聚變條件,最後一欄是相對於太陽的質量!
  • 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
    地球無法產生新元素我們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先於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的。地球的內核溫度只有6000度,這個溫度不足以促發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地球上元素的年紀都要比地球大得多。鐵之前的元素後來,宇宙逐漸出現了恆星。恆星被稱為元素的煉丹爐。我們都知道恆星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核聚變反應,會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就像上文說到的,宇宙最豐富的元素就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因此,恆星基本上都是這兩種元素構成的。有些天體可以成為恆星,而有些不能,他們的本質在於質量。
  • 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元素從何而來?
    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這個元素是從哪裡來的?通過研究它,我們從中能夠學到什麼?」為了致敬卡爾·薩根,參加那次會議的Jennifer Johnson和Inese Ivans開始著手研究,是什麼類型的恆星產生了這些元素。帶著一張列印的元素周期表,他們在附近的商店裡買了一堆馬克筆,便準備開始確定宇宙中每個元素的物理起源的工作,他們根據每一個元素是如何被創造的來對它們標以不同的顏色。
  • 為什麼第26號鐵元素會引爆超新星?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如果沒有發現鐵元素,那麼也不會有現代社會,更不可能進入宇航時代! 為什麼恆星發展到鐵就會死? 穀神星直徑950千米,這個球形還不太平準 輻射壓是怎麼來的?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我們上初高中時,都會被要求背誦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初中可能要求背前20個,到了高中則被要求得更多一些。至今很多人畢業許多年之後,依然對元素周期的一部分滾瓜爛熟。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元素到底是咋來的?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如今科學家應該搞明白了許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元素都是咋來的?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一個這樣的問題:太陽目前氫核聚變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地球上的鐵鎳重元素哪裡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毫無邏輯亂七八糟的問題,但既然邀請回答,就從中挑出幾個稍顯合理的問題說明一下。太陽核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氫核聚變,但並非是「氦碳氧穩定燃燒」。
  • 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地球 如果僅僅從元素的角度來看,地球在宇宙中絕對是異類。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宇宙中,99%以上的元素其實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它們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而地球上的氫元素都是來自於此。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在我們的常識裡,核聚變不是應用使用氫這種燃料嗎?怎麼電影中是使用石頭?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電影《流浪地球》中的這種核聚變技術不是我們認為的氫核聚變,而是重元素核聚變。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重元素核聚變。
  • 鐵元素才是宇宙的「最強王者」?宇宙最後真的會只剩下鐵嗎?
    根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鐵元素之前的元素會因為物質聚變的原因不停地產生排名靠後的元素;而鐵元素之後的元素則會因為衰變的原因不停產生排名靠前的元素。而這兩種作用的最終結果會在鐵元素的位置停止!所以有人認為宇宙最後只會剩下鐵元素,因為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其它元素終將轉變為鐵元素!
  •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理論上任何低於鐵的元素都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並釋放大量能量,但是目前人類引發核聚變的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在所有核聚變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其中又以氘-氚的聚變最容易實現。核聚變所需條件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決定了元素的聚變或者裂變方向,在所有元素當中,鐵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低,所以低於鐵的元素,理論上都可以聚變。
  • 為什麼說鐵是最穩定的金屬?難道不是黃金嗎?
    從化學性質的角度來說,金和銀確實要比鐵更穩定,例如我們都知道元素的性質,和它外層的電子數有很大的關係,而鐵元素的最外層的電子數只有2個。那麼我們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所有的金屬元素的外層電子,只要少於4個就容易失去電子,所以鐵的化學性質非常的活潑。
  • 人體由碳氧等十幾種元素構成,那這些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