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2020-12-14 騰訊網

地球

如果僅僅從元素的角度來看,地球在宇宙中絕對是異類。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宇宙中,99%以上的元素其實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它們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而地球上的氫元素都是來自於此。

氦元素絕大部分來自於此,還有少數來自於放射性α衰變的產物。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在地球上氫和氦的佔比並不高,地球上還存在大量其他元素,也就是說,構成地球的主要元素都集中在宇宙中那不到1%的佔比的元素當中,地球簡直就是一個稀缺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地球不是一個氣態星球,而是一個巖石星球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地球自打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戰勝了宇宙99%以上的玩家。

不過在太陽系中不僅僅地球是這樣,水星,金星,火星也是如此。那這些重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實際上主要有三條路徑,分別是:

恆星的核聚變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合併接下來,我們一個個說一下。

恆星核聚變

在宇宙中,鐵元素之前,氦元素之後的這些元素的主要來源是恆星的核聚變。一般來說,恆星一開始是氫和氦構成的,並且質量巨大,在引力的作用下,內核溫度和壓強急劇升高,在隧穿效應的作用下,引發了溫和的核聚變反應。這時候的恆星更像是一個元素的煉丹爐,一開始的燃料是氫原子核,爐渣是氦原子核。也就是說,原子序數升了一位。這個過程主要有兩個路徑,一個叫做碳氮氧循環,一個叫做質子-質子反應鏈。無論是哪種,本質上都是氫原子核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

而但恆星內核的氫原子核燒得差不多時,並且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時,恆星就會進行換擋,引力進一步壓縮內核,使得內核足以引發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此時的燃料是氦原子核,爐渣是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

同樣的道理,如果氦原子核燒得差不多時,並且恆星的引力也足夠大時,就會繼續引發碳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

就這樣,只要質量足夠大,就可以繼續引發核聚變反應,一直達到鐵原子核。你可能要問了,為啥會到鐵原子核?

超新星爆炸

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原子核的角度來看,鐵原子核是最穩定的原子核,沒有之一。我們也管這個叫做比結合能最大。說白了,就是掰開或者聚合出一個鐵原子核的難度是最大的。

這也使得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條件特別苛刻。

一些特大質量的恆星,實際上能夠達到鐵核聚變的反應條件,但與此同時,整個恆星會變得非常臃腫,由於溫度實在太高,各層都會相繼進行核聚變反應。在此之前,恆星的核聚變可是一直都在內核進行的。

當真的到達了鐵原子核核聚變的條件時,光子會擊碎原子核,釋放出質子和中子,質子會和自由的電子結合生成中子和中微子,同時內核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如果中子的簡併壓能夠扛住引力,那麼就會成為一顆中子星,如果扛不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上文我們也只是說了恆星的內核的演化,實際上,幾乎與此同時,恆星會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並且生成大量的原子序數高於鐵元素的原子。不僅如此,這些元素會被拋灑到太空當中成為星際物質。

中子星合併

實際上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高順位元素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像金元素、銀元素等穩定的元素,並不完全都是依靠超新星爆炸。依照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發現,這些元素更多的是來自於中子星的合併。

中子星的合併在宇宙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也因此,這類元素的含量佔比是極其低的,物以稀為貴,所以說,金子那麼貴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地球自身的引力不足以引發地球內核產生核聚變反應生成新的元素。因此,地球上的元素都是上一代恆星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也就是說,在46億年前,太陽系附近的位置,很可能存在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後來發生了超新星爆炸,而地球上的這些原子序數很高的元素就是來自於這顆恆星和超新星爆炸拋灑出來的星際物質。

但這裡就會有個問題,那咋沒有留下一個黑洞或者中子星呢?

目前來看,很有可能是太陽原本並不在銀河系內。其實在距今134億年就銀河系初見規模了,但並不像現在這樣,現在的銀河系是「吃」出來的。說白了就是吞併其他的星系。而太陽有可能是因為被銀河系吞併才來銀河系內部的,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太陽系周圍沒有留下一個中子星和黑洞。不過,這目前也只是一種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

相關焦點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我們上初高中時,都會被要求背誦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初中可能要求背前20個,到了高中則被要求得更多一些。至今很多人畢業許多年之後,依然對元素周期的一部分滾瓜爛熟。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元素到底是咋來的?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如今科學家應該搞明白了許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元素都是咋來的?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一個這樣的問題:太陽目前氫核聚變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地球上的鐵鎳重元素哪裡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毫無邏輯亂七八糟的問題,但既然邀請回答,就從中挑出幾個稍顯合理的問題說明一下。太陽核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氫核聚變,但並非是「氦碳氧穩定燃燒」。
  • 矽是地殼中第二豐富的元素,為什麼地球上沒有矽基生命?
    科學家拿確實有沒有氧氣來判定這個星球上有沒有生命,那麼人家外星人靠氫氣氦氣來呼吸不行嗎?其實這個話題咋看上去非常具有說服力,宇宙那麼大,為什麼都要像人類一樣呼吸氧氣,需要水以及碳水化物補充能量,就不能呼吸氫氣氦氣甚至氮氣,不行嗎?不妨來看看有這樣的可能嗎?
  • 這兩種元素在地球上極為稀缺,但在其他天體上到處都是
    在地球上很稀有,而在宇宙其他天體中卻很常見的元素中,排名第一的是氦(He)。氦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名第二,在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惰性氣體。氦氣的密度只有大氣層中空氣密度的七分之一,地球的引力不能有效的束縛住它,因此大氣層中的氦氣很容易逃逸到太空中去,這造成了地球的大氣層中氦的含量非常稀少,僅為百萬分之五點二。因為氦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一般不會和其他元素發生反應,所以在地球表面上找不到天然的氦氣礦。
  • 【元素家族】宇宙和地球上的氧
    在我們地球上,氧是地殼中豐度最高的元素,竟然佔到49.2%的質量。各種各樣的礦物,大多數都是以氧化物或者鹽的形式存在著。就是再深入一點,到了地幔,氧的豐度仍然是最多的,佔到44.8%,可以說,氧幫助把眾多的元素固定在地球上。在大氣中,我們都知道,氧氣佔有21%,這些活躍的氣體支持著生物的生長,氧氣真是生命的氣息。
  • 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
    地球無法產生新元素我們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先於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的。地球的內核溫度只有6000度,這個溫度不足以促發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地球上元素的年紀都要比地球大得多。那元素到底是咋來的呢?這其實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們需要一步步來說。氫和氦的起源我們現在知道,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
  • 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來自彗星嗎?
    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嗎?天文學家們眾說風雲,各持己見。無論如何,至少可能有一顆彗星能提供一項關鍵證據:67P /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一項使用來自歐空局羅塞塔號任務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彗星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磷。
  • 有哪些地球上很稀有,在宇宙其他天體卻很常見的元素?
    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是輕元素。重元素基本構成了行星。如果大家了解宇宙的演化史,那肯定可以得知宇宙中氫、氦等輕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基本佔據了宇宙的90%以上的明物質總質量。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算起,宇宙一開始基本全是氫、氦這樣的元素,隨後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聚集。
  • 這種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地球上卻沒有多少
    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物質都可以說是由元素所構成的,目前已知的元素一共有118種之多,而在地球上存在的就有94種。縱觀整個宇宙,最多的一種元素就是氫元素了,這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意外,因為我們並不常接觸到這種元素,因為它在地球上的數量並不算太多,如果以質量來計算,氫元素大約佔到地球總質量的百分之一左右,不過大多數情況氫元素並不是以氫原子的形式呈現的,而是以某種化合物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 宇宙中有地球上不存在的物質和元素嗎?
    在不同於地球環境的其他天體上,就會出現不同的物質,地球並非包含了宇宙萬物。宇宙中的常規物質都是由各種元素組成,各種元素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合成出成多樣的物質。不要說宇宙的其他地方,在人類的實驗中也能合成出地球上不存在的物質,例如,各種高分子化合物,各種合成藥物。
  •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哪裡來?
    雖被大眾遺忘,但元素周期表的光芒並不會因此消減。這張圖表是人類文化的第一標誌,它是全人類科學探索的見證——包括發生在實驗室裡的,粒子加速器裡的以及宇宙研究前沿領域的。那麼,元素周期表裡的元素是從哪裡來的?你可能會說——地殼,沒錯,那麼地殼裡的元素又是從哪來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得了解一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源源不斷?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可以看到大海,湖泊,河流,這些水域面積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0%之多。水是人類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起到了化學反應劑和潤滑劑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時間,決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時間。
  • 宇宙中共有多少元素?地球之外或只有94種,全宇宙唯地球元素最多
    我們都對元素周期表很熟悉,它們都是自然界物質的基本種類,目前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有94種被認為存在於地球自然界中。但是從95號元素以上,這些元素就基本只能靠人工合成了。每一種元素都代表了一種原子,其內部的質子、中子、電子數和其他元素都是不一樣的,它們都體現為金屬或非金屬性質,大都能與其他元素發生化合反應形成某種物質。
  • 網友問:目前的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包含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
    目前,元素周期表中的前七族元素(1~118號元素)已經補全,包括了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元素;而超鈾元素的半衰期非常不穩定,絕大部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只能由人工合成。元素周期律自從一百多年前,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以來,人們已經合成了許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大大擴展了元素周期表的範圍。在2006年,美國國家實驗室合成了118號超重元素,補全了元素周期表中前七族元素的最後一環。
  • 為什麼地球上都是碳基生命?
    你可能聽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但是「碳基生命」真正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真的是由營火後留下的黑色燒焦的東西,還是鉛筆裡的碳組成的?碳基生物,顧名思義,就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地球生命最初產生和應用的能量是糖,糖又叫什麼?碳水化合物。還是碳。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都是主要由碳、氫、氧構成的,生命活動也主要圍繞這幾種元素展開,所以我們都是碳基生物。
  • 如果把一立方釐米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如果我們把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那地球不會被這些中子星物質的撕碎呢?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中子星到底是咋來的?中子星實際上是恆星演化的產物,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中子星。
  • 碳-14是咋來的?它如何跑進我們身體,幫助我們測定年代的
    以及1200年前地球上碳-14水平的異常事件是咋回事?今天就說這些問題。碳的三種自然同位素:碳-12、13、14說到碳,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地球上充滿多樣性的生命形式,我們所知的每一種生物都由四種基本元素構成:碳、氮、氧、氫。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那麼,這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的儲量了麼?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表面的水只佔據地球總水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這些水絕大多數都在地幔當中,這到底是咋回事呢?這就要從水的起源說起。水的起源話說早期地球形成時,構成地球的元素當中就含有水,主要是以氫離子,羥基等形式通過水化作用進入到物質的晶格當中。後來,由於地球形成時是個大火球,許多水都被烘烤出來,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於大氣當中,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們才沒有像氫氣那樣跑掉。有沒有證據呢?
  • 若外星人來過地球,而它們不是由碳元素構成的,那麼可以說明什麼
    有網友表示:NASA科學家說外星人早已來過地球,他們不是碳元素結構,這有沒有可能?要說外星人已經來過地球,其實我們根本沒有任何一種證據可以證明它們來過,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沒有來過。當前,我們地球上的一些未解之謎都僅能依靠想像以及推測來解釋。而至於外星人的組成結構不是碳元素,這個可能就比科學家所說的外星人來過地球的言論更加荒誕了,可是荒誕並不代表著不可能。
  • 地球上的水是哪兒來的
    地球上的水是哪兒來的 2018-03-20 17:13  來源: 解放日報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近兩年,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又有新發現…… 彗星撞、太陽風吹還是自帶 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自源說」。所謂「外源說」,顧名思義,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地球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