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鐵元素會殺死恆星?

2020-12-23 火星科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裡,宇宙擁有極高的溫度和密度,氫和氦元素在此期間大量被合成出來。然而,空間快速膨脹,宇宙的溫度和密度迅速下降,原初核合成只有條件合成出大量的氫、氦,以及極少量的鋰和鈹,但來不及合成其他更重的元素。

我們身上包含了許多重元素,例如,碳、氧、鐵,以及還有比鐵更重的銅、碘等元素。那麼,這些元素都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說,多虧了恆星,尤其是大質量恆星,才有了後來的地球生命。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了大量的氫和氦氣體雲,在宇宙足夠冷卻之後,它們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在重力不斷擠壓下,核心區域的溫度變得很高,氫原子核獲得了足夠高的動能,它們之間能夠克服電磁力的排斥作用,發生碰撞,結合成氦原子核。氫核聚變是所有恆星的第一階段,我們的太陽目前正處於這樣的階段。

當恆星核心中的氫元素耗盡之後,積累在核心的氦元素會通過3氦過程,互相碰撞形成碳元素。接下來,碳又會與氦結合成氧,氧還會進一步與氦結合成氖。對於宇宙中的大部分恆星,也包括太陽在內,核聚變只會進行到這一程度,之後將會膨脹為紅巨星,最終核心坍縮為緻密的白矮星。

但對於那些質量在太陽8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隨著不斷的引力坍縮,核心溫度可以上升到30億度,它們可以啟動矽核聚變。在這個過程中,硫、氬、鈣、鈦和鉻等重元素相繼合成。

不過,矽燃燒過程是有限的,不會無限產生更重的元素。事實上,這個過程的持續時間非常短暫,通常只有一天。因為一旦合成出恆星「殺手元素」——鐵,整個核聚變過程將會很快宣告結束。

在鐵之前的元素,比結合能隨著質子數的增加逐漸增大,原子核變得越來越穩定。這些元素發生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將會釋放出能量,所以核聚變能夠不斷進行下去。然而,擁有最大比結合能的鐵原子核發生核聚變之後,產生的能量還沒有吸收的多,所以鐵核聚變會吸收能量。

一旦恆星核心區域的能量被鐵核聚變所吸收,輻射壓會迅速下降,引力坍縮效應佔據主導作用。恆星原有的平衡會被打破,核心遭受引力的強烈擠壓之後,將會引爆恆星,導致超新星爆發。

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將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自由中子,鐵原子核可以俘獲中子,合成出銅、碘等重元素,甚至是鈾這樣的超重元素(近些年的觀測表明,中子星碰撞也會產生重元素)。雖然鐵元素殺死了恆星,但也引發了更重元素的合成,這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46億年前,太陽附近的超新星爆發不但送來了重元素,而且還引發太陽系的形成。我們身上的重元素曾經都是那顆大質量恆星的一部分,「我們都是星塵」這句話的含義就在於此。

相關焦點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麼鐵元素以上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關於元素的來歷,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微量鋰元素,恆星核聚變將誕生從氦到鐵之間的大部分元素,鐵以後的元素是怎麼來的?一般只會交代一句是從超新星爆發中誕生的,但問題是它們怎麼就從超新星中誕生了呢?恆星上的元素是怎麼發現的?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迄今為止,我們宇宙中已知的化學元素共有118個,而宇宙萬物都是由元素所構成的,但恆星的演化卻只能進行到鐵56。 核聚變為什麼到鐵元素?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成,如果比鐵56更重的會核裂變成鐵56,比鐵56更輕的就會核聚變成鐵56,總的來說就是鐵56是這些元素的「首領」,兩邊的元素都會傾向它。
  • 恆星只能核聚變到鐵元素,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恆星的核聚變最多只能進行到鐵元素,那么元素周期表上的其它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這個宇宙的元素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有71.3%的物質是由氫氣組成的,氦氣佔27%,其它的元素僅佔了2%,那麼太陽中的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 為什麼26號元素鐵,可能是宇宙最後一種元素?
    但由於空間快速膨脹,宇宙迅速變冷,更重的元素沒有條件合成出來。大約1億年後,由氫和氦組成的氣體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恆星。在恆星的核心區域中,氫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結果會形成氦。當氫耗盡之後,氦繼續進行核聚變反應,合成出碳、氧等更重的元素。
  • 為什麼第26號鐵元素會引爆超新星?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但這種對人類至關重要的鐵元素卻是恆星最毒的毒藥,因為恆星中一旦演化的鐵元素,等待它的只能在超新星爆發中終結一生! 為什麼恆星發展到鐵就會死?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核聚變的過程就是一個將輕元素融合為重元素的過程,並且損失的質量會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這就是恆星發光發熱的根本原因。以太陽為例,其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攝氏度,密度可以達到鉛的13倍,但是就是這樣的高溫高壓,還不足以克服質子之間的庫侖力,使得它們融合在一起。
  • 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氦閃過後,太陽便會進入到紅巨星階段,而其內部的聚變過程則會進一步推進,碳、氮等元素都會逐步在這一過程中生成,不同質量的恆星能夠將聚變推進的程度是不同的,而所有恆星聚變的極限都只能到達鐵元素,而太陽由於質量太小還到不了這裡。通常認為只有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倍以上的恆星才能夠將聚變推進到鐵元素這一終點。
  • 為什麼核聚變遇鐵而止
    在所有的已知原子核中,鐵56原子核是最穩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比鐵56重的原子裂變能釋放能量,比鐵56輕的原子聚變也釋放能量。只有鐵56原子,聚變和裂變都要吸收能量,而且還需要很苛刻的條件。恆星內部一旦大量生成鐵元素,這也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恆星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以大質量恆星來說,最初,氫核聚變成氦,當氫消耗殆盡,恆星內部氦核開始聚變成碳,一直到矽聚變成鐵。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嗎?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
    核聚變到鐵並未停止,只是能核聚變到鐵的恆星,離死就不遠了,隨著臨死前的一場爆炸,是可以聚變出所有自然元素的,這場爆炸稱為「超新星爆發」。自然界元素的由來首先大家要知道整個宇宙中幾乎99%的元素都是氫和氦。這兩種最簡單的元素充斥了整個宇宙空間。
  • 鐵元素才是宇宙的「最強王者」?宇宙最後真的會只剩下鐵嗎?
    我們知道,宇宙間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元素——鐵元素,與其它元素不同,鐵元素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鐵元素之前的元素會因為物質聚變的原因不停地產生排名靠後的元素;而鐵元素之後的元素則會因為衰變的原因不停產生排名靠前的元素。而這兩種作用的最終結果會在鐵元素的位置停止!所以有人認為宇宙最後只會剩下鐵元素,因為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其它元素終將轉變為鐵元素!
  • 黑洞「殺死」恆星罕見畫面曝光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參考消息》14日刊登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望遠鏡觀察到黑洞通過「意面化」殺死恆星》。摘要如下:  望遠鏡捕捉到一顆垂死的恆星在被一個超級黑洞撕裂時發出的罕見閃光。  這一罕見的潮汐撕裂事件是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此類事件,相距距離僅為2.15億光年。
  • 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太陽內核正處於最初級的由氫到氦的反應,假如太陽是第一代恆星的話,那麼它的成分就應該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但事實卻證明太陽還包含了一些更重的元素,這就意味著,太陽中的這些較重元素來自於上一代的恆星,也就是說,太陽至少是第二代恆星。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你會發現,這個時候形成的原子核所對應的的元素的原子序數又增加了。而我們的太陽一般來說就會停在這裡,這是因為質量不夠,引力不足以引發碳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而質量更大的恆星還能繼續引發碳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
  • 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呢?其他行星有沒有比鈾重的元素
    鈾是元素周期表92號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最重的天然元素。除了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的那些更重的元素以外,我們還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任何含有93個質子(錼)、94個質子(鈽)或更多質子元素的礦物。下圖是一個自然元素周期表:那麼我們肯定會問:為什麼鈾是地球上最重的元素?原因有兩個:一個很明顯,另一個非常微妙。
  •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組成這個宇宙的的許多元素,都是經過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形成的。在宇宙最初誕生於一場大爆炸的時候,宇宙當中的元素就只有氫元素(H)和氦元素(He),到後面這些輕元素陸續在特定的條件下,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才生成了如今元素周期表上大部分的元素,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那麼宇宙當中的所有元素,最終都會演化成為鐵元素(Fe)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 為什麼,英國物理學家Brian Cox,說我們是恆星的孩子!
    在恆星氫燃燒殆盡,主序階段過後,恆星開始衰老,恆星的表層開始向內塌陷。相反,這時候恆星的溫度會升高,變得很熾熱,然後隨著一聲巨響,恆星不斷膨脹,經過百萬年,千萬年,膨脹到以前的上千倍。這時候,恆星的外層維持不了氫核變的溫度,會變成一個超巨大的紅球。
  • 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
    鐵之前的元素後來,宇宙逐漸出現了恆星。恆星被稱為元素的煉丹爐。我們都知道恆星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核聚變反應,會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就像上文說到的,宇宙最豐富的元素就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因此,恆星基本上都是這兩種元素構成的。有些天體可以成為恆星,而有些不能,他們的本質在於質量。
  • 銀河系裡的恆星,排名第一的是不是太陽
    太陽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恆星很難確認,但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理由也非常簡單,因為以太陽的體量是無法在聚變中生成除碳氧後的元素的,但從太陽的光譜中發現金屬元素鐵的含量很高,質量佔比達到0.2%!然而鐵元素只會在8-10倍以上的恆星中心聚變時才能產生,因此認定太陽至少是二代恆星是沒有問題的。太陽以及結構太陽最主要的元素是氫和氦,以質量計算它們分別佔74.9%和23.8%。
  • 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地球 如果僅僅從元素的角度來看,地球在宇宙中絕對是異類。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宇宙中,99%以上的元素其實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它們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而地球上的氫元素都是來自於此。
  • 為什麼恆星的死亡方式存在不同?奇特的中子星是怎麼產生的?
    這完全取決於質量:恆星在其核心中融合氫以獲取能量。具有這種驚人壯舉的最小恆星被稱為紅矮星,因為它們質量較小。它們可以小到太陽質量的十分之一,並且是宇宙高速公路的終極經濟汽車,能夠吸收其氫燃料長達數萬億年。中等大小的恆星,就像我們自己的太陽一樣,僅在數十億年內就會耗盡其可用的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