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聞過地球上最原始的空氣嗎?科學家找到了它們!

2020-12-22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上最原始的空氣在哪裡?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地球上最原始的空氣早已消失殆盡了吧?其實不然,科學家們剛剛對地球上最原始的空氣進行了採樣,並且還發現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說實話,最原始的空氣所在地確實鮮有人問津,它就在南大洋。南大洋是一個巨大的開闊水域,環繞著整個地球南極洲和南半球大陸之間。它是地球上雲量最大的地方,反射或穿過雲層的陽光能量在全球氣候中佔比相當高。它極大地影響地球的天氣模式、洋流、南極海冰覆蓋、海面溫度,甚至熱帶地區的降雨量。

但由於南大洋距離人類居住區域相對遙遠,因此人類對那裡雲層的實際研究很少。由於缺乏數據,模擬當前和未來氣候的計算機模型預測到,與衛星實際觀測到的相比,太陽光到達海洋表面的程度差異過高。造成這種不準確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模擬雲的過程有些出入,為了使模型正確運行,研究人員需要了解雲如何形成的過程。

因此,為了研究在南大洋上空的雲層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大氣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這塊「世外桃源」。結果,他們的發現令人驚訝,與北半球的海洋不同,科學家在南大洋上空取樣的空氣幾乎不含陸地顆粒物。這意味著雲層可能不同於其他海洋之上的雲層,這些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改進氣候模型。

雲的構成

我們知道,雲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或者通常是兩者的混合物。這些形成於空氣中的小顆粒類型在決定液滴或冰晶的形成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些粒子可以是自然的,如海霧、花粉、灰塵甚至細菌,也可以是來自汽車、爐子、發電廠等人類來源的。

在行外人看來,冰雲和液態雲看起來大同小異,其實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冰雲反射的陽光較少,沉澱較多,而且不會像液態雲那樣持續很久。這與天氣和氣候模型有關,也與周圍雲層的種類有關。

原始的氣候模型對預測南大洋上的冰雲值過高,與正常的衛星讀數相比,液態雲值顯然不夠。但是,圍繞兩極的衛星測量很難進行,而且比其他地區更不精確,因此科學家希望收集實際存在多少液態雲的直接證據,並確定液態雲的真正值。

這就是科學家目前想要解開的謎團:為什麼液態雲比模型想像的要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南極洲周圍大氣中漂浮著什麼樣的粒子。

南大洋上空的雲數據線索:細菌

先前的模擬研究表明,在南大洋上發現的形成冰的粒子可能與在北半球發現的粒子大不相同。我們知道塵埃相當於一種催化劑,可以導致冰雲的擴散,但由於南半球缺乏塵埃的陸地資源,一些科學家推測,其他類型的粒子可能正在推動南大洋上的冰雲形成。由於大多數模型都是基於北半球的數據,如果大氣中的粒子在南半球有所不同,那就可能解釋錯誤。

由於南大洋周圍的粒子並不多,所以我們很難直接測量南大洋上空的粒子組成。因此,為了幫助我們追蹤雲層內部的物質,科學家採用了一種間接的方法:空氣中的細菌。

毫無疑問,大氣中充滿了微生物,在返回地球之前,它們被氣流攜帶了數百到數千公裡。這些細菌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可以告訴我們空氣的來源。由於科學家知道大多數細菌生活的環境,所以可以通過觀察空氣樣本中的微生物來確定空氣的來源。一旦我們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預測空氣中的微粒來自何處,也就是細菌通常生活的地方。

海洋細菌

在世界上大多數海洋地區,特別是北半球有很多陸地,空氣中既含有海洋顆粒物,也含有陸地顆粒物,這就是科學家在南大洋找到的證據。

在科羅拉多的實驗室裡,科學家用冷凍過濾器安全地將細菌的DNA提取出來,並對其進行測序,以確定他們捕獲的物種。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細菌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南大洋的海洋物種,裡面幾乎沒有發現陸地細菌。如果細菌來自海洋,那麼形成雲的粒子也來自海洋。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答案。

冰核粒子在海水中非常罕見,海洋粒子非常容易 形成液態雲。由於空氣中大部分是海洋顆粒物,科學家預計雲層主要由液滴構成,再加上大多數模型對這一地區的雲層的處理方式與對北半球更為塵囂的雲層的處理方式相同,所以這些模型會出現誤差。

結論

現在我們知道夏季南大洋雲團是由純海洋粒子形成的,下一步我們需要弄清楚在其他季節和更高海拔地區是否也是如此。因此科學家必須對靠近海洋表面和高空的雲層有了更好的了解。

發現南大洋上空的空氣粒子主要來自海洋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它不僅改善了全球氣候模型,還意味著我們確認南大洋是地球上環境最原始的地區之一!

相關焦點

  • 大氣科學家首次發現地球上最清潔的空氣
    他們發現,為南大洋低層雲層提供能量的邊界層空氣是原始的,沒有被稱為氣溶膠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是由人為活動產生或從遙遠的陸地輸送的。他們的發現發表在2020年6月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天氣和氣候是連接世界各地和其他地區的複雜過程,隨著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迅速變化,很難在地球上找到任何一個沒有人為影響的區域。克雷登韋斯和她的團隊認為環繞南極洲的遙遠的南大洋上空的空氣受來自大陸的人類和塵埃的影響最小。
  • 它們才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科學家表示它們跟人類不相上下
    眾所周知,在地球46億年的生命長河中,許多物種因無法適應生存環境而滅絕,能夠成為地球的「統治者」的物種寥寥無幾。人類也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演化,才能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人類文明也成為了地球上最高級別的文明。但是,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除了人類之外,還有一個物種也是擁有高級智慧的生物,有可能僅次於人類。這種擁有高級智慧的生物就是章魚,也稱為八爪魚。是一種軟體海洋生物,主要生活在溫帶海域之中。
  • 「第二家園」被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真的適合人類嗎?
    地球將變成一個「火球」,地球上的水資源也都會消失。在那之前,人類必須想辦法離開地球,去往另一個家園。大約10億年之後,火星將取代地球,成為太陽系中最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不過,火星也不能夠為人類提供太久的庇護,大約20億年之後,火星也將重新變得不適合生命居住。
  • 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空氣,但它有重量,那地球上所有的空氣重多少?
    毫無疑問,空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看不見也摸不著它。此外,空氣沒有氣味,但它無處不在。空氣似乎絕對沒有重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想知道,科學家是否進行過稱重空氣的實驗,他們是否帶來了任何結果?空氣有重量嗎?
  • 疑似恐龍DNA被發現,中科院科學家好不容易找到,卻讓人質疑
    根據目前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物種,就是恐龍,它們從三疊紀開始,一直到白堊紀晚期,整整統治了地球將近1.6億年的時間,如果不是6500萬年之前的那場意外,或許如今的地球,仍然是恐龍統治的世界,甚至非常有可能進化成為了「恐龍人」。
  • 科學家:它們是地球的「守護神」!
    在我們腳底30千米以下的地核深處,是地球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那裡是高溫的天堂,是巖漿的源頭,成百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無法承受的,這是一個我們人類始終無法到達的地獄,這裡是火神的國度。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正是這個神奇殘酷的世界,保護著我們的地球。在地心中央,那裡存在著地球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就是地核。科學檢測結果顯示,地球的半徑為6371千米,而地核的半徑約為3470千米,這樣我們可以算出地核的體積僅僅只有地球的16.2%,但是其質量卻佔地球總質量的31.5%。
  • 沒有出生證明,科學家怎麼知道地球年齡的?
    然而,截至目前,人們還未找到最原始地殼的蹤跡。科學家猜測,由於板塊構造的強烈活動,地球形成後最早的一批巖石可能早已被破壞殆盡。有研究推測,在全球冰河時期,冰川侵蝕巖石,使巖石崩解。然後板塊構造將破碎的巖石拋回地球內部融化,並將其變成新的巖石。
  • 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現在的海洋一樣嗎?
    地球曾經被海洋覆蓋,地球的生命起源於海洋。然而,科學研究發現,早期地球上的海洋與現在完全不同。最初的海洋是什麼樣的?原始的海洋是酸性的熱洋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原始地球是由星雲凝聚而成,氣體和固體顆粒逐漸分離形成原始大氣。原始大氣不斷逃逸到星際空間,因此原始大氣對地球水圈的形成沒有任何貢獻。在原始大氣逃逸的過程中,來自地球內部的揮發性物質不斷地取代了原始大氣,並逐漸演化為次級大氣。水圈的形成首先依賴於這種二次大氣。次生大氣的發育主要來自火山噴發等氣體釋放過程。
  • 外星文明曾悄悄來過地球?有證據嗎?科學家:地球上有真實例
    對於外星文明曾到達過地球,卻沒有打擾過人類這一猜測,現在也有很多科學家表示地球上真實例子驗證了這一假設。也就是說,科學家們認為:不要覺得外星生物或者是外星文明不存在。事實證明,外星文明肯定會在宇宙中,並十分普遍。而且根據地球上的真實案例可以推測,外星文明曾經到達過地球,並且沒有打擾人類,只是處於一種監測和遠觀的狀態。
  • 科學家在彗星上,找到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據報導,近日,一個來自芬蘭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顆名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星上,發現了磷元素和氟元素,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須的磷元素,這個發現再次印證了此前科學家們的猜想:彗星是宇宙中的「生命使者」,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
  • 盤點地球上最有可能被科學家復活的10大遠古滅絕「猛獸」
    而地球上的生物進過一輪又一輪的演變終於出現了人類,這預示著另一批曾經主宰地球的霸主的消亡。而人類也只能通過它們的化石用電腦技術來還原它們的面目。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重新復活古生物變成可能,其中就有10種遠古生物極有可能重現,這10種遠古生物中,大部分都是曾經地球上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劍齒虎,一種長著巨大獠牙的神話般的動物,早在10000年前就滅絕。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或同時擁有DNA和RNA,科學家的發現引起轟動
    當我們在夜晚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個問題總會困惑不已,宇宙如此浩瀚,為何至今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沒有找到其它的生命呢?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又是如何出現的呢?是什麼構成了它?這個問題,在最近得到了解答。地球第一個生命由什麼構成?
  • 對於地球生命,陽光空氣和水誰最重要?終於有答案了
    有三樣東西跟我們與生俱來:陽光、空氣和水,因為離開了它們,我們就無法生存,甚至無法出生,我們在水中發育、水中生長,然後離開媽媽的身體才來到這個世界。陽光、空氣和水,它們是這樣的普通,又是這樣的「廉價」,使得我們經常忽略它們的存在。今天,就有一個倍趣科學的小朋友問我,"老師,如果比較一下陽光、空氣和水哪一個對生命最重要,你會選誰呢?"
  • 地球沒有氧氣,生物如何存活?科學家帶你揭秘!
    生命從何而來,生命力有多強大,所有的問題答案都會超出人類的認知,同樣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但是魚類在氧氣稀缺的情況下卻能在水中存活,但是人類卻不能,魚類不能在陸地上生活,這是為什麼?在早期的地球上沒有氧氣,生物是如何存活的?科學家帶你揭秘!
  • 外星文明曾達到地球,卻沒打擾人類?科學家:地球上有真實例子
    ——茫茫星空中有人類嗎?受科技落後水平的限制,古代人類無法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們的全部熱情都不得不變成口頭流傳的動人傳說。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人類能夠滿足好奇心,外星生命和外星智慧生命的搜尋計劃開始了。但不幸的是,無論站在地球上的人有多焦慮,都沒有來自浩瀚宇宙的回應。他們在哪?
  • 地球的形狀是盤狀的嗎?科學家:這樣的地球是無法想像的
    不過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有能力去探索宇宙太空,但是對於地球的認識卻還是非常的有限,可以說地球依舊充滿著太多的未解之謎,就像是地球的形狀問題。關於地球是什麼形狀的,相信在學習地理的時候,大家都學過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形狀,這是幾千年來人們認識的一個事實。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更引人注意的是,這24顆類地行星中存在著環境超越地球環境的行星,這一消息讓許多行星科學家都感到興奮。 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定論,但科學家們以地球為模板對其他星球進行對比。宜居星球的可能性有很多,它或許是衛星,或許是行星,而宜居行星則一般為巖質行星,因為地球也是一顆巖質行星,生命需要在堅實的星球表面上生存,像木星、土星這些氣態巨行星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 美科學家找到「證據」:「地球監獄論」是真?人類並非來自地球?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美科學家找到「證據」:「地球監獄論」是真?人類並非來自地球?美國科學家在對人類生理學研究中發現一些「盲點」,有四個突出的生理特徵表明人類至今還不能適應地球,因此他提出,其實人類並不是來自於地球,而是被其他星球的外星人「放逐」到地球上面的,也就是「地球監獄論」的由來。腰痛可以說是一直困擾著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在生活中,動物們不會感到腰背痛。
  • 月亮真的會離開我們地球嗎?科學家為此尋找出一個新的證據
    18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美國、菲律賓、象牙海岸和澳大利亞等地先後發了一種細小「玻璃體」,有淡綠色的 , 也有棕黃色的,一般像胡桃一樣大小,最小的像米粒,最大像柚子。 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扁果彤,而且含冰量比任何巖石都低。
  • 每年都有1億公斤空氣「逃離」地球,這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嗎?
    平均每一分鐘,地球的大氣層就有180多公斤的空氣逃逸到外太空,簡單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每年都有1億公斤空氣「逃離」地球。這樣的數據不禁讓人擔心,這樣下去地球上的空氣會不會越來越少,地球的未來會怎麼樣,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