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低碳出行,綠色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惠州市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爭當綠色環保達人,譬如在超市選購商品時,越來越多市民用自己的布袋代替塑膠袋;出遊時,越來越多市民自己帶水杯代替買礦泉水;許多小視頻教人把紙箱變廢為寶,做成孩子的玩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昨日上午,記者採訪到我市一位年過花甲的綠色環保達人,看看她在生活中是如何踐行環保理念的。
廢物利用既環保又鍛鍊動手能力
出生於1950年的石鬱香今年69歲了,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縫紉機上進行舊衣改造。「這是我之前的裙子,現在不合適了,我準備把它改成一件上衣。」石鬱香邊縫製邊告訴記者,她一直是綠色環保主義者。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家境不殷實,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她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後來生活條件有了改善,石鬱香便買了一臺縫紉機,全家上下的衣服都由她包攬。「那時候鄰居個個都誇我孩子的衣服好看。」石鬱香告訴記者,以前的布料質量比較差,孩子玩耍時一不小心就容易磨破,於是她想了個辦法,將磨損處貼上一個小公仔,便又成了好看的新衣新褲了。
再後來,雖然生活條件更好了,但石鬱香綠色環保的理念並沒有隨之改變。她出行儘量走路或乘坐公共汽車,一些廢舊的礦泉水瓶不扔還大有用處,比如可以用來製作澆水壺,一些紙箱也可以用來製作垃圾桶、紙巾盒等。石鬱香說,她還會用紙箱給孫子孫女製作小玩具,比如滑梯等。「和孩子們一起動手製作,不僅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很環保,是一箭雙鵰的好事情。」石鬱香笑著說。
節約水電從日常生活做起
「現在不是提倡地球一小時活動嗎?」石鬱香告訴記者,這在她來說早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了。說起節約用電用水,石鬱香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她在樓頂種的菜從來不用乾淨的清水澆灌,而是用洗碗水澆菜。洗澡的時候,石鬱香是站在盆子裡的,洗完澡,盆子裡的水幾乎也滿了,這些水她用來拖地、衝洗廁所等。在石鬱香看來,節約用電用水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如果每個人都能節約一度電、一滴水,那全世界就能節約非常多的水和電了。在石鬱香的帶動下,家裡的晚輩們也逐漸步入環保人的行列。女兒夏麗告訴記者,她跟著母親學做衣服,如今自己也買了一臺縫紉機,嘗試著買布做衣服,這樣既節約資源,也鍛鍊手腳。「商場買一件衣服要七八百元,我覺得很不值。一件衣服,自己學著做也不難。」夏麗告訴記者,母親還會繡十字繡,家裡大大小小的裝飾掛畫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夏麗一直都以母親為榜樣,她告訴記者,母親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理念早已深入全家人的心。
惠州日報記者張薈婷 通訊員郭竹松
惠聲惠語
綠色環保「時尚」正流行
環保達人石鬱香在物質生活相對貧瘠的年代就開始堅持「變廢為寶」,物質條件好了之後仍「不改初衷」,把綠色環保理念融入生活日常,既節約了資源又減輕了生活負擔,一切顯得自然而時尚。生活之美千萬種,這也是其中一種。
環保達人之所以把環保生活過得堪稱極致,「奧妙」之一在於把綠色環保理念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衣食住行中注重資源重複利用,拒絕鋪張浪費。大家生活重心、活動範圍不同,生活方式各異,但都不妨礙實踐綠色低碳生活理念。開車時注重停車熄火、下班熄燈走人、家中空調調高1度等舉動,都是環保生活方式的具體實踐。一些更加「用心」的環保達人對舊衣服、舊家具進行改造使用,外出就餐會帶杯子、餐具,外出購物自備環保購物袋,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裡減少垃圾的產生……市民環保生活的每一個具體例子都說明,「綠色環保」並非遠在天邊,踐行綠色環保理念未必以大張旗鼓的方式進行,只要以善待自然環境之心處理好生活「瑣事」,形成綠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會減少負累,增添樂趣和意義,於己於人都是正能量。
縱觀眾多環保達人,他們的生活並非枯燥無味,而是充滿自由、時尚,相信這種「時尚」會在惠州更大範圍流行開來。
(凌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