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快時尚」和「收舊衣」看上去並不搭界,不過在環保和成本的考量下,以H&M為首的快時尚品牌越來越看重「舊衣回收」這個市場,不斷加碼,以改善自己的負面形象。
「快時尚」和「收舊衣」看上去並不搭界,不過在環保和成本的考量下,以H&M為首的快時尚品牌越來越看重「舊衣回收」這個市場,不斷加碼,以改善自己的負面形象。
回收潮
周四下午的天津大悅城H&M門店,收銀臺前時不時地排起長隊,這個掛滿各式衣物的賣場正在做減價促銷,30元的短袖T恤、70元的針織衫、150元的牛仔褲和周圍品牌店動輒上千元的衣服成了鮮明對比。
在H&M收銀臺左側,有一個舊衣回收箱,用寫著「時尚新生」綠色標牌所包裝,和收銀臺右側的結帳長隊相比,回收箱有些被冷落,裡面只有零散幾包舊衣服,店員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平日每天會收到十幾包舊衣服,節假日會更多一些。
從2013年開始,H&M便以「宣傳低碳理念,減少紡織品浪費」為口號,在其全球連鎖店發起回收舊服裝行動。同年8月,這個項目在中國所有門店啟動,消費者將任何品牌的閒置服裝、紡織品等帶到門店,就可以換取一張八五折優惠券。
截至今年9月22日,H&M的舊衣回收項目在中國總共收到了964噸的舊衣服。據了解,這樣的回收量,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在推行回收項目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中排行第8.
「近兩年,舊衣回收市場在中國越來越大,尤其是南方地區,回收公司將衣物進行分揀、消毒後,大多銷售給非洲等貧困國家、或者輸送給慈善機構,還有一小部分出售給專業的紡織物處理工廠。」天津市綠天使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磊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固體垃圾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長,服裝在固體垃圾中佔的比例雖然不算大,但比重一直在上升。由於中國沒有成熟的二手服裝渠道,比如復古服裝店、二手市集、慈善商店等,消費者很難將舊衣服轉手,於是只好丟棄。
不光只有H&M加快舊衣回收步伐,還有優衣庫、GAP等快時尚品牌也進入到這一行列,新金融觀察記者從優衣庫門店了解到,公司目前回收的舊衣物經過處理會無償捐贈給中東貧困國家,而回收範圍也從原先優衣庫品牌擴大到所有品牌的衣物。
與快時尚品牌加快衣物回收成正比的是,他們的開店速度也非常迅猛。今年年初H&M集團透露,集團將繼續推動長期投資,金額在4億-6億瑞典克朗之間,約合4850萬-7270萬美元左右。此外,H&M今年計劃在以美國和中國為主的全球市場繼續開設400家門店,並將產品品類延伸至彩妝、身體護理及護髮產品。
中國市場是「快時尚們」的兵家必爭之地。2014年,包括H&M在內的11家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共新開門店264家。其中H&M開店60家,門店總數達到245家;優衣庫新開門店80家,門店總數達到335家;ZARA新開店16家,門店總數159家;GAP新開店10家,門店總數89家。
洗「罪名」
快時尚2-3周的產品更新周期,加快了人們更新衣物的頻率,相對低廉的價格,讓消費者不需要太多考慮就入手一件新衣,但產品質量往往難以撐到下一季度。
早在2012年,Elizabeth L. Cline就在其著作《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平價時尚的真相》中提到,唯價格是問的做法,讓衣服已經逐漸淪為可拋棄的消耗品,同時也見證著中階服飾市場和獨立零售者的衰敗。
快時尚的商業模式本身帶有眾多「原罪」,製造一件新衣會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製造纖維要用大量的水,比如生產一條牛仔褲,從種植到生產需要3000升左右的水,此外染色、運輸以及包裝的過程都對水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雖然快時尚沒有發明這種不負責任的生產模式,也沒有發明過度宣傳的消費主義,但快時尚把這兩者都推至極限。」今年5月,一部名為《真實的代價》(The True Cost)的紀錄片在歐美上映。
導演Andrew Morgan到世界各地的服裝工廠記錄快時尚背後複雜的產業鏈條,並道出這些光鮮亮麗品牌背後真實的代價——加速環境惡化,低價競爭讓血汗工廠事件頻頻出現。
無可避免的「快時尚們」也遇到了生產資源緊俏、成本上漲的麻煩。有服裝行業觀察人士稱,公司擴張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本身就是對企業內生性增長的損耗,到了生產資源緊張的時候,這些公司就無法再以低價時尚標榜自己。為了預防這樣的情況出現,不少品牌開始花錢研究紡織品循環再利用,像H&M舊衣回收項目,甚至會成為其未來商業模式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H&M早已感受到環境輿論和成本提升所帶來的壓力,並決心予以改變。H&M中國區首席代表Fischer Irmgard在2015綠色供應鏈論壇上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我們使用了地球資源,我們以後會爭取使用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有機材料,80%消耗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們會對品牌內品牌外的廢棄衣物進行回收,對無法降解的衣物進行填埋,而可以重新利用的會再進行加工。」
(責任編輯: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