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無處不在,無事不做

2021-02-14 上海慈濟

《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無處不在,無事不做

遠見雜誌作者陳芳毓–2016年5月4日

4月16日,遠見記者來到花蓮慈濟精舍。這一陣子,全球慈濟人無不興奮,迎接慈濟成立50周年的歷史性一刻。天下文化出版社也出版了《行願半世紀》與《隨師行腳》兩本50周年專書。

這一天,年近80歲的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感覺比往常幽默親切。

談到年輕時她逃家二次、1990年代堅持救災大陸,曾引起正反論戰等,她會調侃自己我一直是爭議人物。

慈濟救災已達全球90幾國,一直以來,證嚴法師卻堅持不出國,因為臺灣是我的禁足之地。說她年輕時候逃家,是叛逆,她則說,我沒有叛逆,是人各有志。

整個專訪過程,讓人一窺證嚴法師的另外一面。

談到今天的慈濟,因緣開端得從證嚴法師的父親談起。

證嚴法師原是千金小姐,家在臺中豐原、清水一帶擁有七間戲院。有天,父親在戲院突感不適,家庭醫師來打針、降血壓後,便躺下休息。證嚴法師心想,帶父親回家休養比較好,不料一腳才跨上三輪車,父親就昏了過去。醫師急忙再趕到家裡,搖搖頭說,我先前忘了交代,不可移動病人。

心焦的女兒徹夜照顧,隔天,父親的脈搏仍在她手上停止。長輩找人觀落陰,宣告他不該這麼早死,現在枉死城。

23歲的證嚴法師後悔、內疚,一直要尋找生命的道理,直到有人帶她認識佛法,明白因果業報後,她愈來愈嚮往修佛。第一次,蹺家到臺北被找回,第二次繞過高雄來到花東,才落了腳。

離開家鄉,另一原因是她不認同當時出家人得隨傳隨到、替人助念的風氣,明明佛法不是這樣講,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29歲那年,她受三位修女啟發,成立慈濟功德會,踏上救濟慈善之路,蓋醫院、辦學校、做人文、救災,更像西方的宗教。

⊙告誡弟子,做有志氣出家人

50年前,證嚴法師就很有創意的做慈善。她要信眾每天出門買菜前,存五毛錢救貧戶,天天存善念,建立一個菩薩網。

不只不誦經消災,證嚴法師還堅持養活自己。跟隨證嚴法師30年的如師父形容證嚴法師看到有困難的都想救,卻又告誡弟子要做有志氣的出家人,堅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門下比丘尼得摘野菜、種地瓜,還要縫嬰兒鞋等家庭代工接濟貧戶,但卻賠上證嚴法師的健康。

跟隨證嚴法師50年的釋法師德慈說,因為營養不良,有先天心臟病的證嚴法師,肺和腎也出毛病;每次發作,弟子們見她攥緊拳頭倒在床上,卻沒錢請醫師,只能躲起來哭。

如今,靜思精舍餐飲仍相當輕簡。證嚴法師食量小,早餐一小碗粥、一匙醃蘿蔔、幾顆花生,五分鐘解決;吃完用溫水漱一次碗,把水喝掉,一滴油都不浪費。她一放下碗,眾人隨即站起合十,警醒程度彷佛當兵。

⊙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4月15日半夜,日本熊本大震,那天一早,她抽考般問眾人,你們知道昨天半夜的大地震嗎?眾人面面相覷,你們慢吃,我去看新聞了。言猶在耳,她已邁大步離去。

半小時後,她準時出現在大愛臺的直播節目上,向全球信眾說明日本震災最新消息。

上人說到、做到,言行一致。釋德如法師說。

這句話,說出慈濟人心聲,也是外界共同的好奇。即使大企業大老闆,也不見得能隨時動員海內外上萬人共同投入一件事。

尤其在921地震後,兩年內慈濟重建51所中小學,打破公益組織效率差的印象。一時間,證嚴法師的聲望到達巔峰,海內外信眾急速增加,許多臺灣政府到不了、臺灣人沒聽過的地方,都見得到慈濟人。

4月16日的晨講主題是非洲。人口600多萬的西非小國獅子山,今年3月前,還是伊波拉病毒肆虐最嚴重的疫區;疫情稍緩後,美國慈濟進入發放衣鞋糧食;鏡頭轉到莫三比克,一位誤觸

地雷失去雙掌的婦女熟練地洗鍋、曬衣,驚奇的嘖嘖聲在聽眾間此起彼落。

非洲那一粒粒黑珍珠,都在閃閃發光,證嚴法師說道,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

⊙日復一日,信眾聚精舍解惑

目前慈濟信眾散布全球40多國,救災地區更高達90國以上,證嚴法師人在花蓮,就能知天下。每一天早上8點到晚上6點,都有全球各地、各行各業信眾來到中央山脈邊的靜思精舍,或徵求同意、尋求解惑、報告進度、表達感謝,連如何教小孩的家務事,都想當面得到證嚴法師解答。

這天,一位企業董娘想要替慈濟做紀念籤名本,帶樣本給證嚴法師。

她盤坐椅上,撫摸內頁,紙這麼厚?抬起頭看了貴婦一眼,浪費。跪在一旁的貴婦臉漲紅,室內一靜,只聽見紀錄的比丘尼刷刷把字打得飛快。

已經做了,就做下去吧?貴婦囁嚅著。

你先斬後奏,證嚴法師蹙眉,我不能假裝同意,也不能不準你做。

一位比丘尼連忙打圓場扶起貴婦,啊,手好冰。

是嗎?過來,證嚴法師牽起董娘,在她的手背輕拍了兩下,不聽話的弟子。氣氛頓時緩和下來。

1966年慈濟功德會成立時,臺灣只有800萬人,但隨著網絡崛起,民意高張,慈濟有時也會遭受批評。兩年前,從頂新油品引爆的消慈事件,至今餘波蕩漾。

慈濟20多年來已建立出全球第八大骨髓資料庫,幫助了許多人。但3月底,一位病患與資料庫中一位年輕人配對成功,對方父母卻對慈濟有疑慮,中途反悔;但受髓者已啟動殲滅療法,72小時內若找不到捐髓者,極可能死亡。

此時,全省慈濟志工十萬火急動員,及時找到新捐髓者,半夜11點去按對方的門鈴,還好對方欣然同意,最後有驚無險,但負責的花蓮慈濟醫院醫務秘書、醫師李毅一回想到這件事,仍泣不成聲。


證嚴法師如何一路走來50年,以下是專訪精華: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慈濟50年了,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有沒有想過,會有今天的規模?

證嚴法師答以下簡稱「答':這句話好像是你們的通用語言。每個人都問我這句話。

問:所以你有標準答案嗎?

答:沒有。都不知下一刻的事情。到現在,你如果問我下一刻會怎樣,我也不知道。所以,能夠這樣走過來,除了感恩,其他很難表達。

50年前,我遇到三位修女、發生一灘血故事,又遇到師父要調我回嘉義,但這裡的信眾不讓我走,我就提出條件,要他們每天存五毛錢進竹筒來行善,就這樣點點滴滴因緣匯合。

當時我很堅持,要她們在每天提菜籃前,把錢放進竹筒。他們問,師父,我一個月交15塊,可以嗎?模擬雙方對話不可以。不只是每天,我還規定,要在一早出門買菜前,把這五毛錢放下去。為什麼要這麼麻煩?日行一善,啟動念的時候,就是要一大早。

當這些太太到了菜市場,就會對菜販說,你今天少給我幾枝菜。為什麼?要省五角。省五角要做什麼?我師父說要救人。五角怎麼救人?也是慈濟功德會的開始,對方聽了覺得有道裡,就會告訴別人。

⊙出家,是想把佛法實踐人間

我為什麼從臺中豐原跑這麼遠花蓮出家?因為在豐原時,有很多人要出家人幫忙誦經、消災,一叫就要去。我不喜歡這樣的出家生活,出家很好,佛法很好,但那種生活我不喜歡,我想,明明佛法不是這樣,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我就是想,我不要、我不要、就是我不要!但是我想出家,我想修行,我想把佛法在人間實踐。

問:所以你年輕的時候,也很叛逆呢?

答:不是叛逆,是人各有志。

問:你很感恩半世紀前慈濟緣起的過程,那麼近20年來,比較感恩的事是什麼?

答:四大志業完成了,接下來是國際救災。

1991年慈濟第一個海外救災,對象是飽受風災所苦的孟加拉國。但慈濟募得愛心後,把錢與物資交給某個單位送過去,最後卻沒送去,就浪費掉了。這才決定,國際救災應應該要重點、

要直接。

當年度又發生大陸華東水災,到1996年又有大陸華中大水患,慈濟都進去救災,還蓋慈濟村,但中國飛彈試射,兩岸問題,會內跟會外反對的力量都很大。

儘管被罵、被恐嚇,當時我出門還要受管制,我還是堅持。有一位信徒安慰我,慈濟投進去的是和平子彈,可以讓仇恨解除。

你說我叛逆,我就是這樣,事情沒有達到,勢不罷休。註:當時很多慈濟委員也反對救災大陸,據說當時證嚴法師說,就算慈濟解散,她也要做。

那時我很堅持。那年冬天很冷,我故意不穿衛生衣。人家問,師父怎麼不穿保暖點?我就說,要等到災民有冬衣穿,我才要穿。

⊙面對雜音,解散也要做

問:50年來,儘管慈濟行善,但也常常面對社會不同聲音,怎樣面對?

答:剛剛不是回答了嗎?就算解散,我也要做。

問:那怎麼面對近幾年來網絡上的負面評論?

答:不理它啊。我不看網絡,每天最重要的是看早上6點半的大愛國際新聞。所以早飯都吃很快,趕快要看新聞。7點就要開志工早會。我的時間天天是這樣只見志工與訪客。

其實,慈濟人在臺灣做了很多事情,落實小區,無處不在,無事不做。

不久前新北市一場火災,四個人往生。事後要去清理火場,沒人要去,裡長就說找慈濟。

像去年八仙塵爆,有499個孩子受傷,慈濟動員一萬多人,到54家醫院去撫慰家屬。

一開始人家還不願意慈濟人進去,志工得先回家換一般服裝,贏得家屬信任後,再把慈濟制服穿回來。

當時醫院很亂,家屬又疲於照顧病患,不少病患的日用、醫療用品採買都由慈濟人包下。有的慈濟人告訴醫院裡面的藥局,只要是病人來,先讓他們拿走,我們再來結帳;還有人用三

噸小貨車把用品送來,要護理站直接拿去用。

其中,有個受傷的孩子,家住南投,家裡有座葡萄園。父母親匆匆趕到醫院,告訴志工,葡萄這兩天要是沒收,今年就完了。

志工立刻聯繫在南投種葡萄的慈濟人,找到這家葡萄園位置;透過視訊通話,承諾替這位憂心的父親收葡萄、賣葡萄,要他放心。

第一批採收1400箱,全部由慈濟人認購,送給54家醫院醫護人員,感謝他們辛苦照顧病患;

第二批,再度全由慈濟人認購,送給救災辛苦的警局和消防人員。

慈濟人掏腰包、出力量,被罵不生氣,我能不感恩嗎?

問:慈濟國際救災已經散布全球90幾國,你為什麼都不出國?是身體不好嗎?

答:我是用身體不好的理由來擋。臺灣是我的禁足之地,我當年就告訴30個捐每天五毛錢的菩薩,你們幫我行善,我就永遠不離開。當初沒有籤契約,但我一輩子信守承諾。

包括臺美斷交前,一位法師寫信給我,要幫我離開臺灣,都幫我辦好移民美國的手續了。

她寫了好幾個理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說我未來可能是黑五類,因為我有群眾。

但我離開,弟子怎麼辦?會員怎麼辦?我守諾言,留在臺灣。

問:出國考察一下,有什麼關係呢?

答:他們都會回來讓我考察啊。回來都會分享在哪裡、怎麼做。很多國家,大家輪流回來,我就忙不完。

問:你真的都不會想到國外看一看?

答:心不動。不離開,就是不離開。

我連離島都沒有去過。就只在臺灣。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問:你若不算叛逆,這樣也算很拗?

答:我很溫順的,從來不會罵人。對不對?問在場弟子你們被我罵過嗎?發生什麼事,我都說,過去,既往不咎,加強將來。拖長尾音。

問:如果大家沒做好事情,你怎麼要求?

答:其實我也不會領導。就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問:慈濟40年時就完成四大志業。有打算做第五大志業嗎?

答:我年年都在祈禱,人心淨化,社會祥和,祈求天下無災難,這也是我一生的希望。

問:遇到困難時,靠什麼信念堅持下去?

答:佛法就是我最好的信念。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我們心靈很富有。對的事,做就對了,這是慈濟的口頭禪。

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相關焦點

  • 《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新書推廣活動在成都舉行
    12月6日,《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字版新書推廣系列活動在成都鍾書閣書店舉辦。此次活動以「書與茶的對話」為主題,邀請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先生,通過「靜思茶會」表達對《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一書的閱讀體驗。活動現場,出版社編輯和北京靜思書院的代表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新書的出版過程。
  • 《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版在京首發
    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實踐精神」主題講座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 應妮)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實踐精神」主題講座暨《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版新書發布會11日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舉辦
  • 「書與茶的對話」 :《行願半世紀: 證嚴法師與慈濟》在杭閱讀推廣
    11月8日上午,《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字版新書推廣系列活動第二站在杭州博庫書城舉辦。此次活動以「書與茶的對話」為主題,邀請臺灣慈濟志工鍾素珠和李秀麗兩位茶道老師通過「靜思茶會」表達對《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一書的閱讀體驗。出版社的編輯和北京、蘇州等靜思書院的代表一起分享了這本新書的出版過程。《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字版於2018年10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首度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
  • 行願半世紀 把握當下的證嚴上人
    我一個人無法做什麼事全賴眾人付出,才能成就----證嚴上人| 行願半世紀2017年,在慈濟成立50周年時,臺灣出版了繁體版《行願半世紀》,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大陸簡體版也即將和家人們見面了。慈濟五十年來所做,從不離『慈悲』二字,慈而無悔,悲而無怨,喜而無憂,舍而無求。皆是依教奉行。」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一位年少的女孩,跟在母親身邊。母親正與幾位朋友相約去寺廟禮佛,其中一位朋友因為當天沒帶錢,不能添香油,不敢去。
  • 【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急功好利事難成
    年輕人聽了,知道再計較也於事無補,便下決心:「既然來了,一定要學成才回去。老師要我學多久,就多久吧!」  從那時起,老師就叫他去撿柴、挑水、煮飯、掃地……每天就是做這些。三年過去了,他什麼也沒學到。有一天,他悲從中來,因為三年沒有見到父母,而且一事無成。突然,他的老師拿著木劍從背後一棍打來,他被老師打得眼冒金星,莫名其妙!
  • 證嚴法師:人間正道不滄桑!
    大乘佛法經典《法華經》最後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南懷瑾先生對此闡釋道:「一切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沒有在家、出家之別,也無出世、入世之禍。證嚴法師深表贊同,暗暗立誓,一定要為芸芸眾生做點事情。
  • 陳雲林拜訪證嚴法師 感謝慈濟為大陸同胞所做貢獻
    陳雲林拜訪證嚴法師 感謝慈濟為大陸同胞所做貢獻 2008年11月06日 16:2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釋證嚴法師:一位創造「慈善王國」的苦行僧
    當被救助者表達感謝時,他們常會說:「不不,應該表示感謝的是我們,因為是你們給了我們一個做功德的機會……」這就是釋證嚴佛教慈濟功德會,由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手創辦。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每天有近100萬的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三十多年來,她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臺灣幾乎五分之一人口參與過她的慈善活動。
  • 愛心無限——楊瀾訪證嚴法師
    證嚴法師:但是很奇怪為什麼又投進了紅塵。楊瀾:對,原來是為了出世而去的,最後怎麼又入世,這個轉變怎麼想的呢?證嚴法師:我剛才不是說過嗎,我要活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覺得,一個人在家庭也只不過是為這個家庭而已,大好的人生只是為了一個家庭,為了一個自己,不值得。所以我才會離開家庭。楊瀾:那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呢?
  • 臺灣慈濟風波:證嚴法師已覺不安 要求反省
    臺灣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 現在的國際社會,只要一提到臺灣的證嚴法師和她成立的慈濟基金會,可說是無人不知。證嚴法師已成了臺灣愛心的代表。以前甚至有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認為她應獲諾貝爾和平獎。證嚴法師和星雲法師是臺灣佛教界最高的兩位代表性人物。證嚴在花蓮,星雲在高雄,一北一南,乃是二大支柱。 但樹大了就會招風,人大了就會招謗。過去20多天,慈濟就成了臺灣社會及政治新聞非常負面的新聞焦點。
  • 大愛領航: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
    證嚴法師,1937年5月4曰(農曆三月二十四日)生,故鄉是臺灣臺中縣清水鎮,他在幼年便承嗣給自己的叔父,以叔嬸為「父母」 ,隨養父母移居到臺中縣的豐原鎮·因父親荏臺中幣;豐原、清水;潭子等地經營「戲院」業務,他生性穎慧又是長女,未滿二十歲便能為父親分勞,同時協肋處理家務。
  • 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入選時代百大人物 被稱「聖人」
    ,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成了今年臺灣唯一上榜人物。對於證嚴法師,《時代》亞洲編輯形容,佛家講輪迴,認為積功德可以修得來生福分,而證嚴法師在今生已是一個聖人。73歲的證嚴法師具有佛家忍受痛苦排除萬難特質,她創辦的慈濟以效率著稱,志工總在重大天災發生後率先趕到災區,把糧食、醫藥、毛毯等送到 災民手中,最近日本大地震就是一例。
  • 心系蒼生,大愛無疆的證嚴法師
    幾年前,有幸接觸到了一個蘇州慈濟中心創辦的公眾號,在「付出無所求,有求必苦」,「唯有事事無我、無執,方能有所為」的靜思語中,才逐步了解了證嚴上人的偉大功績。證嚴法師俗名王錦雲,法名證嚴,1937年生於臺灣。
  • 「道」無所不在——證嚴法師
    至聖先師孔子學問淵博,然而「入太廟,每事問」,可見任何事都有專門的學問,都有其「道」理。一般人卻總認為深奧難懂的事物才是真道、才值得愛惜。其實只要能讓我們受用的,就是真道,信手拈來無不都是理,端視能否用心體悟,親身實踐。一般求道者都希望博學深究,然而究竟「道」有多廣?「理」有多深?
  • 高僧語錄:證嚴法師說幫助眾生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
    證嚴法師:幫助一切眾生,讓生命更踏實。(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靜思語》:「若能利用時間,多發揮生命的良能,幫助一切眾生,才能讓生命更踏實更有意義。註: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創辦人,依止印順長老,秉持師命「為佛教,為眾生」,於花蓮創立功德會(慈濟前身)。出家之前自號靜思,慈濟功德會會眾多尊稱其為證嚴上人,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
  • 首屆比丘尼傑出獎——證嚴法師
    首屆「世界佛教傑出比丘尼貢獻表揚獎」,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等51位法師獲獎。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臺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農禪寺、雲來寺文化館、與北投的主題花園安排與信眾見面。因多年腎臟病纏身,臺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法鼓山一名師父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腎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
  • 陳雲林拜會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
    新華網臺北11月6日電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6日下午來到臺北縣關渡的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中心,拜會了慈濟基金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陳雲林說,慈濟的志工幾乎遍布大陸各個省份,將大陸同胞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情。尤其在大陸還沒有發展自己的骨髓庫時,很多罹患白血病的大陸患者得到了慈濟的無私支持,他們心中充滿了感恩。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春節前,有信眾捐了一筆款,潭柘寺把聖嚴法師這兩本書又印了1萬冊發給遊客。「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弘揚佛法,聖嚴法師普渡眾生,對佛教界、對社會貢獻非常大。他的圓寂是佛教界一大損失,我很悲傷。」 昌悟法師表示,潭柘寺正準備法事紀念聖嚴法師。  當年,聖嚴法師為提高佛教地位及僧眾素質,以40歲之齡,毅然決然留學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即奔波於美國和臺灣兩地弘揚佛法,指導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