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自媒體有一段時間了,昨天和幾個公司的老總,討論了一下自媒體在實體企業當中的應用,最保守的觀點也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採用,最激烈的觀點認為,「企業不建立自己的自媒體陣地,遲早要被市場淘汰,尤其是做快消品的企業」,持有這種激進觀點的人就是我!
通過這個這段時間對自媒體的了解,我有兩個定論:第一、傳統的微商如果不轉到自媒體必死無疑,第二、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和商家,如果不能及早建立自己的自媒體陣地,淘汰就是早晚的事情。我個人並不對微商抱有偏見,因為朋友圈當中很多做微商的人,在現實當中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不認為他們的人品有問題。
我反感的是這種模式,為什麼反感?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原因,其實大家應該都反感,主要是我認為微商是沒有辦法跳出一個封閉的社交圈的,我們做生意的觀點和我對人脈的理解,向來是要藉助關係幫自己做生意,而不是去賺朋友的錢,朋友的朋友對於我來說就相當於陌生人,這個陌生就是生意當中的那個「生」字!
商家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自媒體陣地?這不僅僅是一種廣告手段,如果這樣去看來自媒體,就是抓住芝麻丟了西瓜。今天很多實體商人說生意非常難做,就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生產廠家尤其是那些正規的生產廠家,有技術含量的廠家、有品牌的廠家,日子越來越好過,資源正在迅速的向這些優秀企業集中,市場永遠也不可能發展到有一天被那些假冒偽劣者佔據主導!
這幾天有一則關於滴滴的新聞,說他們準備在今年內實行IPO,尋求估值800億美金,把他們的固定資產賣10萬遍,恐怕也不夠這個錢吧,那為什麼市場可以給出那麼高的估值呢?因為它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它本身也擁有了巨大的流量,什麼是流量——就是我們這些消費者的人頭數字。
微信不收費但微信價值萬億,為什麼呢?因為他掌握了當今網際網路最重要的資源,流量通道和流量,流量換個說法也可以叫做大數據,並且是大數據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實體店本身是擁有巨大的流量的,但是我們很多實體經營者忽視了這一點,客流就是錢流的道理誰都懂,但如何把這個客流的價值真正發揮到最大,實體商人懂得還不如微商多,微商和網際網路企業最明白粉絲的價值。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網際網路思維,什麼跨界攻擊、混業經營、裂變分銷,所有的一切手段其實都在圍繞著一個詞做文章——就是流量,得流量者得天下,實體店的經營者,很多時候是「抱著金飯碗在要飯」,面對每天進進出出的客流無動於衷,其實並不是只有那些發生購買的消費者才有價值,只要能進到你的店裡,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價值,只要你能想辦法,把這些進店的人都變成一種客流數據沉澱下來,它就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我每天做自媒體,最頭疼的事情就是怎麼去吸引流量,做實體店的商家如果來做自媒體,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利用實體店的人流量,很容易就能把這種線下流量轉變為線上的粉絲,從而把自己的自媒體在短時間之內做的很成功,一個稍微過得去的實體店,不論是服務型的還是銷售類型的,每年怎麼都會有上萬的客流量、這個數字看上去很大,實際上也就是每天二三十個人,如果一個實體店,每天二三十個進店的人都沒有,那真的就要關門了。
頭條號上如果能夠擁有1萬活粉,絕大多數的權益你都可以爭取到,比如2000粉絲的自營廣告,5000粉絲的原創標籤,到最後的加v,這都是跟粉絲數量有直接關係的,我每天做自媒體花12個小時,但每天的粉絲增長量就那麼幾十個,有時候還掉粉,如果實體店來做一個月粉絲可能就破萬,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關鍵這些粉絲都是活粉。
如果你的自媒體做的成功一點,這個粉絲的增長數量可能會更高更快,通過自媒體也可以為你帶來現實的效益,促進實體店的盈利,這樣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為你打開了行業邊界,只要有了這個粉絲社群群,你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可以通過自媒體本身賺錢、也可以通過銷售自己的產品賺錢,還可以通過為別人銷售產品賺錢。
假如你的粉絲能夠積累到10萬以上,這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巨大轉變,因為我從來沒有過10萬粉絲,所以我無法去體會這種幸福感,但我知道那一定很幸福! 到了百萬粉絲,整個中國你都去的,什麼項目你都可以開始想像,一個日均進店人數超過一百的店,要做到百萬粉絲,有好的方法或許只要三到五年,甚至最快,這筆錢一旦變現,可能遠遠錯過你實體店的利潤總和,就像滴滴!